白杨教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04:17: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白杨教学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探究性学习分析论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它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对语文教学传统模式的改革,更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人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探究释疑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转
3.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A:抓句子,谈感受。如“树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探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如孩子般的可爱迷人;B:抓段落,谈感悟。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都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美化家园;C:抓品读,促感悟。在学生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还学生时间和空间。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身边。(3)主动探究,拓展环保。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立足环保,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学生?(4)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探究论文
摘要:文章从学生个性倾向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联想能力,转变教育观念与学习方式,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消除创造性思维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此,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从根本上说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和习惯。语文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呢?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学生个性倾向和发散思维
学情分析对语文教学设计的作用论文
关键字:倾向学习者认知学生分析语文学习能力设计教学
摘要: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进行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学设计的优化开始,这是语文教学通往最优化境界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设计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体现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着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强调:如果学生的特点能够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古代文学本科课程实施诗情德育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本科课程蕴含丰富的诗情德育资源。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诗情德育思政元素及其重要意义,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寻找育人和育才的最佳契合点,依托“二性一度”进行诗情德育教学设计,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意义;举措;以物比德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学生接受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涵盖内容从上古至近代,包含了数千年的文学史,时间跨度远远超过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跨度之和,其中蕴含丰富的诗情德育资源。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蕴含丰富的诗情德育资源
1.先秦文学尚德与尚诗相结合构建诗情德育滥觞中国是一个高度尚德的国家,也是一个诗歌的王国,更是一个尚德与尚诗相结合的伟大国度。先秦时期尚德与尚诗相结合形成诗情德育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五千年浩瀚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对德育精神最美好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文化沃土,体现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规范之中。中国上古神话是孕育优秀传统德育文化的源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人间英雄都被赋予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品质。诗歌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之中,起源最早,发育最充分,成就最辉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当之无愧的代表。德在先秦文献中是一个高频词,如《尚书》中德字出现230次,《左传》中出现332次,《管子》中出现251次,《老子》通行本中出现37次,《庄子》中出现206次……《尚书》是中国最早阐述立德树人的经典文献,体现以民为本、推行善政、敬德保民思想,主张德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有德则国兴,无德国必败。《尚书》首先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的理念,为后世以德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如汉代时就确立“德主刑辅”制度。《尚书》中还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认为德育是治国之根本,主要包括天德、为政之德、修身之德三个层面。同时《尚书》提出“诗言志”[3],所谓“志”本指个人心中所想,但在先秦文献中儒家将其赋予某种道德要求,“诗言志”是特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抱负。”[4]《左传》提出“三不朽”与“诗以言志”相结合的伟大命题。“三不朽”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人追求的人生终极价值目标,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我党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最早可溯源到“三不朽”。《左传》中还提出“诗以言志”,其实是指“赋诗言志”,就是借用或者引申《诗经》中的一些诗篇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政教观点与抱负。其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诗歌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2.儒家最早将以物比德与诗教结合进行政治教化《周易》引入伦理道德,用卦象的方式模拟自然万物,以象比德,探索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的内在联系,特别重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提到德有100多处,如厚德、盛德、文德等,认为天地生化万物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以象比德的政教传统。孔子发现《周易》象卦之间的以象比德思维方式对“象喻”思维作了有效发挥并运用于玉和松柏,他认为玉的自然品质与君子的道德、风范有相通性,化以象比德为以玉比德,借玉比附君子之德,提出君子要具备的标准,以玉比德应运而生。《礼记》中记载:“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5]孔子同样用以象比德的方式将松柏比附君子,《论语·子罕》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松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常青树,即使天寒地冻,它也依然葱茏茂盛。孔子以松比德赋予它意志刚强、坚贞不屈的品格,象征着君子所敬慕和追求的高尚情操。另外,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7]孔子认为一国之国民,其为人温柔敦厚,是由于诗歌教化的结果,也就是诗歌教化能使一国之民温柔敦厚。孔子提出了“温柔敦厚”“兴观群怨”的儒家诗教,将诗歌纳入政治生活中,突出诗歌的创作意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要与政治相关联,诗教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受儒家以物比德和诗教思想影响,屈原作《离骚》将以物比德与诗教传统结合起来,建构起“香草美人”的范式,表达自己有美好的德操,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8]“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8]“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惜诵》)[8],赋予菊两种美好含义:一是从养生视角食用菊花可以长寿;二是用菊比喻美好品德。屈原又作《橘颂》,他赞美橘之形、质、性、志,以橘为师,以橘为友,推崇之,效仿之,在颂橘的同时,屈原之节操、内美、修能、禀赋、志行一一映照而出。正如林云铭在《楚辞灯》这样评价:“一篇小小物赞,说出许多大道理。且以为有志有德,可师可友,而尊之以颂,可谓备极称扬。看来句句颂橘,又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9]王夫之也认为:“橘者,南方之嘉木也……原偶植之,因比物类志为之颂,以自旌焉。”[10]3.儒家诗教与文以明道及文以载道推动诗情德育发展儒家以物比德与诗教结合的诗情德育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魏晋时期陶渊明对菊情有独钟,在《和郭主簿》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11]他将松与菊两者意象相结合,并列出二者的共性:“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11]赞颂松菊傲霜独立,卓尔不群,坚贞坚毅,有君子操守。陶渊明第一个将松菊意象结合在一起,将松菊比德赋予多种内涵。从先秦的文以明道经唐代的不平则鸣到宋代的文以载道,后世文人不断扩大增加意象,如梅、荷、竹、兰等,意象叠加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文人表达志向、志趣、爱好的空间与内容更加广阔,宋代林景熙在《五云梅舍记》提出“岁寒三友”“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12]宋刘黻在《六友诗寄林景云留寿国林道初俞季洲》中称兰、竹、莲、松、菊、梅为“六友”。明代黄凤池辑录《梅竹兰菊四谱》中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几千年来,诗情德育经过一代代杰出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不断建构发展完善,表现为借物喻志、寄情山水、托物起兴、比德君子、感物吟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等多种方式,形成博大精深、涵盖广泛的优秀诗情德育文化。4.诗情德育的现代价值诗情德育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经过历史长期积淀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了古人的优秀品德与审美文化,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是每一个现代人学习的典范。现代杰出的仁人志士在人生实践中以诗文为载体不断丰富充实创作意象,创造出许多优秀诗情德育篇章,并亲身践行树立榜样,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陈毅《冬夜杂咏》、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井冈翠竹》……。限于篇幅,只选几篇分析。毛泽东作《卜算子•咏梅》时正值国民经济三年暂时困难时期,为顶住外来压力,战胜自然灾害,毛泽东以梅喻人,托物言志,批评了陆游那种黄昏独愁、消极忍让的情绪,赞扬了那种不畏风霜雨雪、天寒地冻而昂扬挺立的梅花精神。这首词,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乐观谦逊、积极向上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其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娴熟地运用各种句式以及句式的组合,生动勾画了西北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形象,热情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一曲民族解放斗争精神的赞歌。袁鹰的《井冈翠竹》以充沛的革命激情,通过描述井冈山毛竹在革命与建设中的贡献和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赞美了井冈山人民过去和现在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歌颂了亿万中国人民艰苦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二、开发中国古代文学诗情德育的重要意义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摘要】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转换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加关注与学生的互动与个性化沟通,引导学生根据个体差异灵活的进行学习,达到知识内化的过程。本文以计算机教学为例,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计算机
1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转换,学习过程由教师课堂讲授向学生课外自学进行转变,从而实现“翻转”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应用得益于视频以及各种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终端进行便捷的自主式学习,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向学生进行转变,从而节约的大量课堂时间,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学习探讨,达到深层次教学的目的。翻转课堂的应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特点,集教学模式创新、师生角色转换、教学管理转变于一体,顺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大背景,突出教学创新应用优势,是值得推崇的教学尝试。下文结合计算机教学,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路。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2.1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将学习过程进行前置设计,整个学习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个性化学习。这里所说的个性化学习并非绝对的自由式学习,而是学习进度的把控和学习情况的掌握都由学生自主安排,学生整个的学习进程仍需在整体教学计划范围内进行设置。以“微课”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灵活安排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对于不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可因人而异,通过快进慢放或反复回看、辅助查阅资料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使得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保证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2.2促进师生交流互动。课堂互动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师以单方面知识输出在形式上是有较大区别的,也是学生能否将知识深层消化的最后一公里指标,学生将课外自学情况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反馈,教师则以学生反馈为基准,进行巩固和拓展练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重点难点部分的能力。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侧重观察学生自学中的不足并加以引导。更多的互动也益于师生间增进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样有助于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2.3实现课堂管理创新。翻转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新颖,管理环节不局限于课堂互动环节,课前学习阶段也同样需要体现,整个管理环节范围更加宽泛。教师可借助信息化平台提供课前辅导,如在视频自学环节设置“测验”、“弹幕”等方式进行动态反馈与即时交流,以学生更加亲近的方式让其更易接纳,创新的课堂管理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度与参与度,事半功倍。
音乐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一、教学技能的内涵
此次大赛中“微课展示”这个环节就能够充分展示出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能会遇见以及出现的错误与难题。各位专家、评委也对参赛选手各方面的展示做了全面的点评,相信对各位师范生的课堂实践应用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这次比赛中“微课展示”的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师范性”教学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展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基本功大赛主要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于现如今教师的能力需求。笔者通过观摩此次比赛,观察选手在赛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如今高师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基本功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此次比赛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设计方面。1.课堂的可行性和预见性不足。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教师要彻底理解教材,把握课堂目标,体会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个别参赛选手在设计教案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过于强调理论性而忽略了教学的实践性,预设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对于教学时间的把控也不到位。2.参赛选手准备不充分。教学的关键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做好十分充分的准备,才能使整节课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本次比赛中,有些参赛选手还是准备不充分,不够熟悉教学环节,过于依赖教案,对课件运用不太准确,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二)教学实践方面。1.导入不准确。笔者认为,精彩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音乐学习中去。一些参赛选手的课堂导入,没有以旧知识作为出发点展开新知识的学习;有些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征以及学情选择导入方式,缺少新颖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实际教学应该围绕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关键。有些参赛者教学思路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有些忽略了师生互动的设计,问题缺乏新颖性,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等问题。(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1.板书不规范。板书规范整洁是教师必备的技能,设计合理的板书能使学生获得较完整清晰的知识信息,层次清晰且具有系统性的板书对教学效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个别参赛选手的板书条理不清,教学重难点不够突出;有的板书不分主次,没有与教学步骤相吻合;还有的干脆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2.教学语言不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准确的教学语言是很重要的,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教学语言内容应该准确科学,语句简单易懂并且富含一定的哲理。大部分的参赛选手普通话较标准流利,但不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有些师范生教学语调过于平淡,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三、“微课展示”比赛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课堂教学监控力度不够,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能力也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技能,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打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教学工作需要,是师范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转化的一个转折点。然而,学校设置教师教育专业类课程较少,学时安排不够,实际操作时间不足。(二)学生对教学内容分析能力不足,教学反思缺失。很多师范生仅仅从教科书上选择授课内容,没有结合课程标准系统地整合教材内容,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对课后反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及时分析问题的原因,缺乏正确的反思态度和科学的反思方法,没有做到科学全面地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
语文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教学的启示
【摘要】“情智语文”中的“情”便是情感,代表着语文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智”便是智慧,代表着理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孙双金“情智语文”教学理念注重“情”与“智”的培养,为过于强调工具性的传统语文教学与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起到示范作用,丰富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从孙双金“情智语文”的课堂教学案例和相关理念去研究“情智语文”重要思想,概括“情智语文”教学的一般模式和思想内涵,从而归纳出孙双金“情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以“情智语文”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力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将其运用到真实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来。
【关键词】孙双金;情智语文;教学理念;启示
语文学科是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工作与继续学习的基础,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作用。《全日制义务教有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容易忽视人文性的特点,或是强行灌输指明课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是简单地囫囵吞枣“背诵”课文思想感情,而不切身体会其内在的含义。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学生个性化文本解读的乐趣,阻断了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情感对话的生成。而孙双金教师的“情智语文”教学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情感和智慧有关。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师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内,激发学生自主体会的情感,“以情启智,以情促智”使师生能够快速进入文本,并融入课堂情境中,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语文课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含义概念梳理之“庐山真面目”
刘勰《文心雕龙》记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见解,而读者也应从情感出发,联系自身经验和文本,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中,而这样的“情深意浓”的教学模式可以唤醒学生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点燃智慧火花。“情智语文”的“情”便是情感,代表着语文的人文关怀与感情,“智”便是智慧,代表着理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虽情与智的内涵相异,但是二者又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孔子曰“智者乐”,智慧使人快乐,而乐又是一种情,情与智水乳交融于一体,才能凸显其教学效果。孙双金这样诠释:“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
二、情智语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分析论文
一、课前多搜集材料,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探讨论文
一、课前多搜集材料,夯实基础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透视小学语文美育探究论文
[关键字]:小学语文美育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美丽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喜好,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摘要: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
一、语文美育的内容
语文美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笔者以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摘要:
(一)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