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当前有效措施
时间:2022-03-04 03:31:00
导语:教育当前有效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如何创新性地转化问题学生?本文的回答是:实施“教育会诊制”。教育会诊制是借鉴医院的会诊制度,对学校的“病人”——问题生进行多主体、多方位合作诊断的制度。具体来讲,它是关于问题生教育的一套规则和行为准则,对个人力量不能转化或经常反复性出现问题的学生,以教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员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为基础,通过整合教育力量、集体诊断,形成适合问题生转化的方案并予以实施。
一、教育会诊制:问题生教育的内在需要
目前,学校在问题生的教育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对问题生成因的探索、教育主体间的配合、教育方法的整合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问题生的教育迫切需要以一种制度的形式整合各种教育力量,规范教育方式,寻找适合问题生的路径,教育会诊制因此产生。它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问题生教育的内在需求。
从问题生本身来看,问题生成因多样化、复杂化,需要实施教育会诊。问题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学者钟启泉认为问题生的成因包括四个要素: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问题生的总体因素。问题生经常发生的问题有多种,每一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因此,引导问题生不能单一方面入手,必须把握问题生成因的诸多因素。教育会诊制的提出强调问题生成因的复杂性,通过教师、家长、专家的多方面教育力量的诊断找出病源。
从教育主体来看,主体间配合松散,需要实施教育会诊。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都有责任进行引导教育,但是他们之间存在配合松散、缺乏协调的问题。科任老师管不好往班主任那儿推,班主任管不了就往政教处推,政教处管不了往家长那里推。这导致他们在转化问题生时出力不一致,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教育行为。教育会诊制的提出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能够实现校内更优化的发展;通过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以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并及时得到学生校外表现的信息,实现学校、家长的互动;通过社会主体的参与,使得学生所受教育更加趋于一致化。
从教育方法来看,各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缺少系统规划,需要实施教育会诊。“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是实现问题生转化所需要的活动方式、动作体系、手段及技术的总称。”可以粗略地将问题生的教育方法分为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方法是直接告知学生你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明白这是在引导他。比如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对其行为或思想做出正面的或侧面的引导。隐性教育方法以学生觉察不到的方式去教育,这种方式渗透于课堂教学或者是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比如,激发问题生的兴趣、用爱心转化学生等方式。但是,这些方法之间缺乏恰当的规划,并没有有效地服务于问题生教育。教育会诊制强调教师、家长、社会、专家的碰面“会诊”,产生系统的解决方案,使得不同的教育方法共同作用于一个目标。
于是,建立教育会诊制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专家,对问题生作单方面的分析转变为形成多角度观察,对问题生作割裂性的教育行动转变为合作诊断。
二、教育会诊制: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
“会诊”在词典中解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教育会诊制引用此医学概念,在问题生转化过程中表现为“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即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问题生教育的各股力量凝集起来,统一规划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更有效地转化问题生。
教育会诊的实施主体是问题生教育的执行者,体现出多元性特点。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校长、专家等都具有成为问题生教育的策划者、推进者或者破坏者、参与者或者逃避者的可能。“班主任老师是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组织者与实施者。”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专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而且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教育经验,他们能够指导教师或家长处理问题。具体实施中,类似于医院的主治医生,教育会诊同样需要确定一个“主治教师”。当班主任对某学生的个人教育无效时,应该召集与该生息息相关的教育主体,包括家长、科任教师、学校有关负责人、专家、影响问题生的重要人物等,然后经过多方面研究,推举一位“主治教师”负责会诊,其余教育主体需要配合合作。
在多元主体之间,教育会诊体现出“合力”教育的特点。教育主体间的关系状态既不是分散用力,也不是均匀用力,而是呈现出凝聚力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规划,在问题生转化过程中各自明确自己的权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具体实施中,就问题生转化前阶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着教师、家长等汇聚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问题生的了解情况。就问题生转化实施阶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着会诊主体共同诊断、制定出适合问题生转化的措施,并在“主治教师”的组织下相互配合实施。就问题生转化后阶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着会诊主体需要及时向“主治教师”反馈问题生教育的效果,并交流沟通以计划下一阶段行动。问题生教育的实践者必须理解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会诊制采用“会诊”就是集中各方教育力量转化问题生。
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便于把一个最优的教育方案贯彻到每一位老师和家长,让他们在教育中始终保持一致性,这样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而不是分力——阻碍学生健康向上正常发展的力”,有助于通过合作诊断抓住问题生的主要根源,多方位着手引导学生。那么,这种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又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三、教育会诊制:动态生成的过程
会诊的过程可以简单归结为“第一是诊断阶段,重在分析问题,发现假设;第二是治疗阶段,重在社会生活情景中实施或实验”。但是实践本身不是简单的一个、一个的事情,因为会诊实施者与对象都是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人,因而呈现出“动”性;因为会诊实践充满可能并不断创造着可能,因而呈现出“活”性。
从其动态性来看,教育会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会诊制并非表现为僵化的规章,问题生成因的复杂性、会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问题生教育过程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各类可控的、不可控的、内部的、外部的影响问题生行为或思想的因素会不断出现,会诊人员的合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也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不确定性充满了教育会诊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会诊制的实际应用过程具有情景性、动态性,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召集不同的相关主体进行合作诊断,以寻找适应问题生个人的转化方法。
从其可能性来看,会诊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最终总是呈现为具体的活动结果。如学生的转变、教师的成长、班集体的建设等等。通过会诊,帮助问题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会诊,提供教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员等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需要关注的是,教育会诊制针对的是那些对个人力量不能转化或经常反复性出现问题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的到来,就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转变、教师的成长等等又在不断开拓、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会诊制的实施过程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令学生在会诊中发展,教师在行动中成长。
面对于此,教师、家长等与问题生息息相关的主体需要直面教育会诊的动态生成过程,智慧地介入问题生教育之中,认真分析问题生的成因,按照问题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诊断模式。
总之,教育会诊制作为“医院会诊”与“问题生教育”相结合的创新,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将各方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是解决问题生转化问题的有效措施。
- 上一篇:教育新课程改革理性思考
- 下一篇:新课标教师角色另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