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状况及宏观税负分析

时间:2022-03-03 02:43:00

导语:税源状况及宏观税负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税源状况及宏观税负分析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税收的增长需要以经济增长为基础。开展地区国税税源状况宏观税负分析,全面系统地分析江苏国税收入和税源结构在税种、产业、区域和经济成份等方面的特征和对应关系,从而深入探讨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既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省税源情况,深化税收经济分析;同时对于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年江苏国税收入的基本特点为切入点,围绕全省各产业和各地区的国税宏观税负的情况对江苏的国税税源以及税收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影响全省以及各省辖市国税宏观税负高低的主要因素,最后对影响*-2010年江苏国税税源和宏观税负的因素进行了预测。本文部分内容经过适当的删减,请各位读者谅解。

*年以来,随着江苏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江苏的国税收入持续攀升、屡创新高,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年江苏国税总收入(含海关代征收入,下同)为859.8亿元,其中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不含海关代征收入,下同)706.3亿元,*年国税总收入达到了2288.5亿元,其中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1868.3亿元,国税总收入和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分别是*年的2.66倍和2.65倍。*年全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与2005年相比增收372.8亿元,增收额已经超过全省1997年的收入规模。近几年来,全省国税收入呈现增幅快于经济增长、税负逐年攀升的态势。*-*年,国税总收入、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1.6%和21.5%,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相比的弹性系数分别达1.21、1.20;*年江苏国税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0.6%,比*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税收入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全省国税收入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地方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为中央财政做出了较大贡献。

一、*-*年江苏国税收入的基本特点

(一)各税种收入快速增长,税收格局有所调整。

*-*年,除金融保险营业税由于国家政策调整逐年下降外,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的国内“两税”、“三项所得税”以及车辆购置税均保持了平稳增长。国内“两税”比重有所下降,“三项所得税”比重不断上升。*-*年,我省共实现国内“两税”收入5666.2亿元,占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的80.1%,年均增长19.7%。国内“两税”占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的比重由*年的82.6%下降到*年的76.9%,下降了5.7个百分点。六年来,我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中的“三项所得税”(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涉外企业所得税和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共实现收入1244.9亿元,占全部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的17.6%,年均增长27.0%,增幅比国内“两税”高7.3个百分点。“三项所得税”占国税收入的比重由*年的16.0%提高到*年的20.0%,提高了4个百分点。(数据见表1)

虽然国内“两税”比重略有下降,但作为国税收入主体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年,国内“两税”收入增长对国税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73.4%。特别是稳居国税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对国税收入增长的贡献也超过60%,是我省国税收入稳定增长的支柱。国内“两税”收入主要来自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5.4%,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增长是全省国税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二)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税收协调增长,差距依然存在。

我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很大差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三大区域的不同特点,加大了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力度,强化对区域的分类指导,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促进了区域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三大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年,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国税收入增幅分别为21.8%,19.2%和22.2%,比“九五”期间的增幅分别高出了3.0、6.8和9.2个百分点。三大区域增幅上的差距与“九五”期间相比大大缩小了,苏北增幅首次高于苏南。虽然三大区域的增幅更为协调,但区域税收总量差距依然很大。六年间,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的国税收入分别为5000亿元,973.3亿元和1016.1亿元,所占比重分别是71.5%,14.0%和14.5%,苏中和苏北的收入之和不及苏南的40%。(数据见表2)*年,我省13个省辖市中有6个省辖市国税收入突破百亿元,分别是苏州(520.7亿元)、南京(349.2亿元)、无锡(278.1亿元)、常州(125.1亿元)、徐州(116.6亿元)和南通(109.3亿元),这6个省辖市占全省国税收入的80.2%,而另外7个省辖市所占比重仅为19.8%。

(三)各经济类型税收增幅反差较大,税收结构变化显著。

*-*年,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我省国有集体企业(不含国有控股或控资,下同)共缴纳国税收入1407.7亿元,年均增长7.8%;股份联营企业共缴纳国税收入1764.0亿元,年均增长17.8%;涉外企业共缴纳国税收入2316.3亿元,年均增长26.3%;个私企业共缴纳国税收入1444.6亿元,年均增长31.1%。各经济类型税收增幅的较大反差带来了税收结构的变化。国有集体企业、股份联营企业、涉外企业和个私企业税收占全部国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从*年的28.6%、26.1%、29.8%、15.4%变为*年的16.2%、23.1%、37.3%、23.3%。其中,涉外企业和个私企业占国税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了7.5和7.9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股份联营企业的比重下降较为明显,分别下降了12.4和3.0个百分点。(数据见表3)

于作为我省国税主体的国内“两税”大部分来自工业,这就使得工业税收所占比重较高。以*年为例(数据见表5),国税收入中的国内增值税和国内消费税中分别有85.2%、98.6%来自工业,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中工业所占份额也分别达到了39.3%和63.5%。在第三产业中,税收的行业集中度也较高,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税收的贡献最大,*年这三个行业合计入库税收293.9亿元,占全部第三产业税收的73.4%。

二、我省国税税源情况以及税收经济分析

经济是税收的唯一源泉。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标准。

(一)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和税收协调增长,税负水平不断提高。

*年以来,全省人民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目标,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年我省GDP为9457亿元,*年达到了21548亿元,可比价年均递增13.9%,比全国水平高3.5个百分点,现价年均递增17.9%,比全国水平高4.1个百分点。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国税收入的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年全省国税部门直接组织收入为706.3亿元,*年达到了1868.3亿元,年均递增21.5%,比我省GDP的现价增幅高出了3.6个百分点。由于国税收入的增幅高于GDP增幅,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不断提高,*年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为7.5%,*年为8.7%,五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除2005年与2004年相比国税宏观税负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我省国税宏观税负均逐年上升。(数据见表6)

从*年我省与全国及部分省市的对比情况看,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8.7%)分别比上海(17.9%)、浙江(9.3%)和广东(9.0%)低9.2、0.6和0.3个百分点,比山东(6.4%)高2.3个百分点;低于以各省市汇总的GDP计算的平均水平(9.2%),但高于除北京、天津、上海外28个省市的平均水平(7.9%)。(数据见表7)

(二)从产业结构来看,江苏GDP的三次产业构成与国税收入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年,我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GDP构成中,非农产业的地位显著上升。全省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年的11.6:51.9:36.5调整为*年的7.2:56.5:36.3。全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六年间工业增加值现价年均递增20.9%,比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快3.0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年的45.2%上升到*年的51.3%。而从国税收入的产业构成来看,工业的税收比重由*年的73.0%上升到*年的77.6%。

全省三次产业的国税税负相差很大,第一产业不产生国税收入,*-*年,全省工业税负在11.8%—12.7%之间波动,而第三产业税负则在4.9%—5.6%之间波动,由于第三产业的税负不到工业的一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已成为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数据见表9)

(三)从地区结构看,江苏GDP的地区构成与国税收入的地区构成存在差异。

从*年全省各省辖市GDP和国税收入的比重看,各省辖市的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发展并不平衡。如南京市的GDP占全省的12.9%,国税收入则占全省的20.2%,而宿迁市的GDP占全省的2.1%,国税收入却仅占全省的0.7%。从各地的宏观税负看,*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为8.7%。13个省辖市中只有南京、苏州和淮安3个省辖市的国税宏观税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税负最高的南京为12.6%,苏州和淮安也分别达到了10.8%和8.7%。在税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0个省辖市中,无锡(8.4%)、徐州(8.2%)、常州(8.0%)的税负在8%以上;盐城(4.4%)、宿迁(3.5%)的税负在5%以下;其余5个省辖市的税负在6%和8%之间。总体来看,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苏中地区的宏观税负略高于苏北,苏南则分别比苏中、苏北高出3.3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数据见表10)

三、影响我省宏观税负变动的主要因素

*-*年,全省的国税宏观税负提高了1.2个百分点,除2005年与2004年相比国税宏观税负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我省国税宏观税负均逐年上升。

(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年,我省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攀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由于第一产业的国税税负为0,第二产业税负是第三产业的两倍左右,因此,全省产业结构的变动成为国税宏观税负上升的原因之一。

从表11可以看出,*年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为7.47%,*年达到了8.40%,五年提高了0.93个百分点(注:由于车辆购置税无法进行三次产业的分类,因此在计算各产业的税负时没有将车辆购置税包含在其中,*年包含车辆购置税的国税宏观税负为8.7%,不包含车辆购置税的国税宏观税负是8.4%)。

为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我们通过两因素分析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和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假定全省第n年的宏观税负用Pn来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宏观税负分别用、、表示,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用、、表示。(*-*年我省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国税宏观税负数字见表8、表9)

那么=∑*

每年税负相对于上一年提高的部分就可以表示为:

=-=∑*-∑*=(∑*-∑*)+(∑*-∑*)

其中(∑*-∑*)表示由于每年的产业结构相对于上一年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表示由于各产业税负相对于上一年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2002-*年,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分别是0.11、0.16、0.10、0.07和0.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全省宏观税负的影响一直都是正向的,但影响的绝对额在逐步减小。而由于各产业税负变动对2002-*年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分别是-0.04、-0.12、0.46、-0.30和0.45个百分点,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在2002年、2003年和2005年体现为负向的影响,在2004年和*年体现为正向的影响。

总体来看,*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与*年相比提高了0.93个百分点,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变动提高全省税负为0.48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税负变动提高全省税负为0.4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全省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均为正向。

以上通过两因素分析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变动和各产业税负变动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各产业税负变动主要受到税收政策变动以及征管能力的影响,由于很难定量测算税收政策变动以及征管能力对税负影响,因此我们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探讨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

(二)税收政策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RayNews_Page]

(三)征管能力变动对宏观税负的影响

根据征管能力变动对税收收入和宏观税负的作用,可以把征管因素分成两类:一是持久性征管因素,对税收收入有持久性影响。如征管水平的提升都属于这一方面的影响。这类税收征管整体水平的提高会产生持久的增收效果。二是一次性征管因素,对收入仅有一次性的影响。如清理欠税收入或查补收入,就是比较典型的一次性征管因素,这类因素今年有明年不一定有,或者今年多明年少,不具有持久性。

一、从征管水平的提升来看,*-*年,全省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各税种的征管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法治税深入推进。全省国税机关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贯彻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行政许可法》,修订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大对重大执法过错、管理失职和不作为行为的追究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促进了全省经济税收秩序的不断好转。二是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按照总局确定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借鉴“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理念,我省国税机关实施了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征管流程为导向,以深化专业分工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征管改革。*年,江苏省局探索建立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在各级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以及税源税基管理的主要环节之间,整合职能配置,整合数据应用,建立起职责清晰、衔接顺畅、重点突出、良性互动的管理机制;深化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各环节工作,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2005年,集税收征管、流程管理、执法监督于一体的“江苏国税管理信息系统(STAIS)”不断优化升级,已实现对整个税收征管过程的全覆盖,在税收征管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年初,为适应全国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STAIS与总局综合征管软件CTAISV2.0整合并轨,实现征管信息省级集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系统二次开发、全面推广应用CTAISV2.0江苏优化版;信息技术在税收管理中的广泛运用,转变了国税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促进了整个国税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全省国税部门征管水平的不断提升提高了我省税款的征收率,也是我省宏观税负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一次性征管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年以来,全省国税机关严格欠税管理,及时将纳税人欠缴税款情况提交税源管理部门催缴,最大限度地减少新欠税款的形成,同时加大了对往年陈欠和呆账税金的清欠力度。但从全省的情况看,*-*年,清理欠税的入库的规模逐年下降,每年相对于上一年而言,清理欠税入库规模的逐年下降会对宏观税负的提高产生负面影响。

四、我省各地区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我们从全省的视角,探讨了影响我省宏观税负的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和征管能力三方面因素。从我省各省辖市的情况看,各省辖市间的经济总量与税收总量发展很不平衡。我省各省辖市的宏观税负高低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

(一)从税种上看,不同税种与经济的对应关系不同。

由于统计局公布的各产业的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数据与各税种对应的税基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各税种与经济指标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比例关系。比如,消费税属于国家运用税收杠杆对某些消费品和消费行为进行特殊调节的税种,对不同的消费税税目,有从量计征的,也有从价计征的,要进行消费税与对应经济税源的分析就必需按不同税目的选择不同的经济指标。此外在开征消费税的行业中还要同时征收增值税,这就造成了开征消费税行业的税负远远高于其他行业。比如,我省3个卷烟厂所在的南京、徐州和淮安,消费税对宏观税负的贡献就明显高于其他省辖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是企业经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与统计部门公布的企业利润或者营业盈余不完全一致。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车辆购置税所对应税基分别是纳税人取得的储蓄存款利息以及购买、进口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虽然这两个税种税基的规模与各地区的经济规模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其税基并不直接构成GDP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增值税这两项指标,由于受统计核算原则、核算方法以及税率不同的影响,不同行业和具体企业的比例关系也会有很大差异。

(二)从行业上看,不同行业的税负水平相差很大。

国民经济的不同行业由于其资本、产品成本和最终价值构成的不同,税负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以工业增值税为例,我们利用《江苏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和应交增值税数据,计算了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不同行业的增值税税负相差很大,从行业大类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税负最高,为22.4%;采矿业的税负其次,为14.2%;而制造业的税负最低,仅为9.1%。各大行业内部的税负差别也很大。以制造业为例,制造业中税负最高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9.2%)和最低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1%)税负相差5倍以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行业结构不同,地区间的税负差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行业结构的差异引起的。

(三)从内外销比例看,各地区内外销比例的差异会影响税收与税源的对应关系。

(四)从税收优惠政策看,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会影响税收与税源的对应关系。

五、*-2010年影响我省国税税源和宏观税负的因素

*-2010年,我省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我省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到,“十一五”期间,江苏经济将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000亿元左右(2005年价),年均增长10%以上。从*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发展情况看,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年全省的GDP可比价增长14.9%,*年前三季度GDP可比价增长15%,预计*年GDP可比价增幅将在15%左右。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势头较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加剧。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我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是,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0.92吨标准煤下降到0.74吨标准煤,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37.3万吨减少到112.6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96.6万吨减少到82万吨,分别下降18%、15.1%。*年我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4%,化学需氧量削减3.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5.3%,实现了“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开局。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于保护环境、淘汰落后设备具有重要意义,但也会对我省部分地区的国税收入产生一定影响。

二吸引外资面临挑战。上世纪90年代,江苏提出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份额达40.1%,对外贸易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的份额更是高达77.1%。外商投资企业对我省国税收入的贡献也很大,*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国税收入占我省国税收入的比重已达37.3%,居各经济类型之首。国际资本的流入不仅缓解了江苏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约束,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税源的增长,也带来了就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也要看到,我省在引进外资方面还存在着重视外资企业数量的增加,忽略内在质量的提高;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本土企业与外资之间缺乏紧密地配套协作,难以融入跨国公司生产体系等问题。“十一五”期间,随着我省苏南各省辖市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和环境约束瓶颈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来自其他省份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我省外商投资的规模将很难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位次。

三是竞争压力加大。随着我省经济外向度的进一步提高,来自国际社会的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反倾销等也会增多,同时,知识创造力已逐渐成为世界财富创造和分配的主要方式,加工环节获取财富的能力大为减弱,将对我省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造成冲击。*年我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超过了100%。近两年来,受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的影响,我省部分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外贸出口企业已面临较大的压力。同时,国内发达省份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随着国内外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各地区之间在资源、人才、投资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这也需要我省加快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今后几年我省经济的发展虽然会面临一定挑战,但总体来看,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机遇大于挑战,全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为国税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从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征管能力和区域税负差异看,今后几年影响我省国税宏观税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ayNews_Page]

(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对国税宏观税负的提高有一定的负向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急剧变化,世界制造业重心不断东移,中国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省积极利用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工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三产业,*年我省工业占GDP中的比重为45.2%,*年达到了51.3%,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21世纪以来,全球制造业出现零增长,表明全球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发达国家经济重心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体趋势。2010年,我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总量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我省的发展重心会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我省的“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到,“十一五”期间,我省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均提高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排序。从*-*年我省国税宏观税负提高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贡献来看,2002年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分别是0.11、0.16、0.10、0.07和0.0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宏观税负影响的绝对额在逐步减小,随着全省GDP中服务业所占比重的扩大,产业结构变动对税负的影响将会进一步减小直至变为负向的影响。

(二)从税收政策看,政策调整对国税宏观税负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政策出台的时间。

按照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的战略部署,“十一五”期间与我省国税部门相关的改革是:增值税转型、消费税调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和燃油税开征。目前来看,消费税调整已经完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转型和燃油税开征工作还在酝酿中。

2004年7月,东北地区八个行业进行了增值税试点改革,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享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优惠。优惠政策为东北地区企业发展减轻了负担,增值税转型试点的结果表明,原来一些担心的问题并没有预想的大,这项改革未来几年可能在全国推开。根据江苏省国税局流转税处增值税转型课题组2005年在《试行增值税转型的初步研究》中进行的测算:2002年至2004年全省国内增值税入库数年平均增长率22.15%为六大行业年应交增值税增长率,且每年不变,按环比增量抵扣的办法计算,2004年至*年三年间全省六大行业平均每年因转型减少增值税118.62亿元。同样用此口径推算出全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2004年至*年三年间全省年平均增值税减收174.35亿元。虽然增值税转型会有一些增收的效应,比如带来所得税、消费税的增长,通过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等等,但总体来看,增值税转型将对国税收入产生负面影响,更详细的测算需待政策出台时间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后进行。

*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税法”)正式颁布,将于2008年1月1日实施。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降低了税率、调整了税收优惠政策。新税法的实施,将对我省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源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江苏省国税局企业所得税处和国际税收处从税基、税率、税收优惠、纳税人界定以及过渡期优惠政策等方面,就新税法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源的影响进行分析测算,2008年实施新税法后,我省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预计将减收70亿元左右。

目前,社会各界对燃油税的开征基本已经达成共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开征的时机。一些人认为燃油税改革将进一步造成油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但从长远来看,油价上涨是大趋势,所以只要油价比较稳定,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就是推出燃油税的好时机。如果过一段时间油价可以稳定的话,就有可能推出燃油税。

根据现有的情况分析,由于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对国税收入有较大的减收效应,2008年我省实行增值税转型的可能性不大。同时,由于2008年公路养路费的征收工作已经开始,开征燃油税最快也要从2009年开始。因此,2008年政策性因素会对国税宏观税负产生负面影响。2008年以后,政策性因素对宏观税负的影响则主要取决于各项税收政策出台的时间。

(三)从征管能力看,征管因素对税负提高的促进作用将会逐渐减弱。

*-*年,全国税务系统“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新型税收征管模式已初步形成。通过深化征管体制改革,改变了税收专管员“一人进厂,各税统管,征管查集于一身”的征管方式,实行征管查“两分离”或“三分离”,推进了税收专业化管理。今后几年,我国的税收征管模式将不会有很大变革,但随着“金税”工程三期建设不断推进,全省国税系统也将继续完善现有的征管体制,强化管理基础,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省的征管水平的提升还将成为国税宏观税负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从全省各地区的情况看,苏中、苏北宏观税负提高的幅度很可能将高于苏南。

由于我省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三大区域的宏观税负存在很大差异。*年我省苏南地区的宏观税负为9.9%,苏中地区为6.6%,苏北地区为6.4%,苏南则分别比苏中、苏北高出3.3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领先优势明显。按照全省“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全省“十一五”期间区域发展将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其基本思路是“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进一步推进区域共同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由于工业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工业发展空间较大。而苏南地区由于土地、环境、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主线,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将向外转移,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发展,服务业的发展速度预计会超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正是由于三大区域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的差异,使得未来几年苏中、苏北的宏观税负提高的幅度很可能将高于苏南。

通过以上四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10年我省的国税宏观税负提高的幅度可能会低于前几年,个别年份由于税收政策的调整甚至可能会出现下降,同时全省地区间的国税宏观税负差异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国税收入的规模和增幅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但未来几年征管和政策性因素对全省国税收入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全省国税机关将继续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强化税源税基管理,通过加强征管不断提高全省的征收率;进一步密切关注税源发展动态,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各项税收政策调整对税收收入的影响;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优化纳税环境为目标,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做到服务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强化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在优化服务中加强税收管理。全省国税机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税工作,推进国税事业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和税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