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监管三原则措施

时间:2022-11-09 12:46:00

导语:企业信用监管三原则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企业信用监管三原则措施

企业信用监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短期内工商部门要职能到位,纯粹是一个理论问题,与实际的确存在较大差距。要做到事半功倍,须掌握原则,实施信息整合、以类推管、以类抓管促信,逐步推进企业信用监管职能到位。

一、遵循信息整合原则,实现工商专门监管与社会普遍监督的有机结合

信息整合原则,是指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以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为运作主体,通过整合分散在社会各方面的企业信用信息,并对各种信用信息进行科学加工、有效披露和归档,切实解决信用信息不全、查询不便的问题,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充分利用。实行信息整合原则,首先应确立“工商主导部门协作”的采集准则。

(一)明确信用监管指标。国家工商总局在《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企业信用监管指标体系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和市场退出三方面的信用指标构成,同时将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作为参照。一是市场准入指标。该指标所反映的是在确认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过程中企业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设立登记和变更登记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二是经营行为指标。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状况,包括年检、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举报、投诉和违反工商行政管理规定处罚情况,核心在于企业是否守法经营,在交易活动中是否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三是市场退出指标。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退出市场过程中的信用状况,内容包括注销登记和吊销营业执照情况,核心在于退出市场是否依法进行清算。四是参照指标。该指标是除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以外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指标,在制定企业信用监管等级标准和实施企业分类时作为参考。

(二)完善征信归集手段。一是结合企业年检健全信息备案制。年检是工商部门征集信用信息的有效手段,是建立信息备案制、由企业自行提供信用信息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的有利时机。建立信息备案制一方面可以营造信用环境,引导信用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商信用系统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二是结合动态监管,完善“经济户口”制。我们应充分发挥经济户口管理优势,提高信息化程度,丰富征信手段,实现网上征信等多渠道征信。当前,经济户口分类应立足工商职能,以“风险度”分类,以“信用度”分级,实现四大功能。即资料录入功能、用户查询功能、在线统计功能、用户管理功能。三是结合信用体系,建立联合征信制。在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公共服务、行业协会提供行业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过程中形成的依法可公开的信用信息,要及时纳入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实现社会共享,并做好信息的维护和更新,从而构建完整的企业信用征信体系。

(三)推出征信保障举措。一是成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由工商局任组长单位,质监、药监、国土房管、劳动保障、建委、外经贸、法院、检察院、公安、国税、地税、海关、物价、银行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成立信用办,办公室设在工商局,组织开展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工作。二是确立内部管理体系。应强化信用办的领导作用,确立统一领导下的信息采集分工制,利用网络由各业务部门定期定人输入信息。同时加强信息采集人员的备案管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保密性和权威性;专门制定考核办法,保障制度的执行。三是建立企业信息申报系统。要建立企业信用信息自主申报和核定接收系统,使企业通过此系统能方便地向联合征信服务机构提供自身信用状况,以及失信当事人的相关失信记录。要拓展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渠道,鼓励企业及时、客观地提供自身和交易方的信用信息。

二、遵循以类推管原则,实现分类监管与“守法推定”的有机结合

以类推管原则,是工商部门从工作职能出发,就企业信用行为本身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是指工商部门以工商企业信用评价为平台,按照企业的不同信用评价等级,确定监营类别,实施工商巡查,提高工商执法效能,培育企业信用的一种监管手段。具体设想是“界定距离,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强化效能”,即“一二类企业靠监测,三四类企业严监管,重点行业抓规范,预警企业重落实”。

实施企业分类监管,要以转变“两个理念”为突破口。一是变传统的“违法推定”为“守法推定”,即从推定所有企业者可能违法、面面俱到地实施监管,转变为推定多数企业守法,优化配置管理力量,对少数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二是变“等距离”监管为“分距离”监管,即从对所有企业实施一视同仁的无差别监管,转变为界定距离、差别监管,对长期守法经营的企业实施“远距离”的管理,一般不予检查;对重点和热点行业的企业,实施“近距离”管理,密切关注。适时开展检查;对有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实行“贴身紧逼”式的“零距离”管理,及时加强日常检查。因此,国家工商总局在《意见》中,依据企业信用指标所反信用状况,将企业信用标准分为守信标准、警示标准、失信标准和严重失信标准。同时,《意见》又根据企业信用标准将企业相应地分为不同的管理类别,即A级为守信企业,B级为警示企业,C级为失信企业,D级为严重失信企业。这种分类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工作职能出发,就企业信用行为本身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期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是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推行分类监管,其主要措施就是逐步试行并健全约见、预警、公示和警示等四项配套制度,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能,达到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目的。约见制度: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市场主体涉嫌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可以约见其法定代表人或相关负责人进行谈话提醒。通过谈话,发现谈话对象存在情节轻微的违规执业行为,构不成行政处罚的,应予以严肃告诫并要求整改,整改情况要限期报告。预警制度。预警是指工商部门对辖区内信誉度下降或出现情节轻微的违法违章行为的市场主体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提醒、教育等预先警示的方式予以指出并责令其改正的一种监管手段。预警制度可使工商部门的管理方式由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转变。公示制度。在具体的监管工作中,不少违法企业不怕处罚而怕曝光,因为这些企业能够承受一次行政处罚的“损失”却承担不起曝光后市场给予他们的惩罚。因此,通过一定途径将其向社会公示、曝光,可以增强市场秩序管理的震慑力。同时公示制度也可发挥事前预防的作用。对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出现比较集中问题的,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披露公示,及时揭示潜在风险,增强消费者的防范意识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警示制度。警示制度是信用监管的重要形式,是指对严重失信,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主体,要充分利用现行法律、法规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制裁,限制其投资和登记行为,实行"行业禁入"等等,让市场主体为其严重失信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遵循抓管促信的原则,实现监管他律与守信自律的有机结合

抓管促信原则,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为提高企业诚信意识和市场信用水平,依据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将所掌握的企业的市场准入、经营行为、市场退出等活动信息,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分类管理并进行信用奖惩、信用公示、监管方式所掌握的准则。在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主要应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法律规范下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失信违规成本;三是健全和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和相关制度,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四是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道德,提高企业树立守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抵制失信违规行为。实行企业信用监管,有利于节约监管成本,有利于依法行政,有利于提高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自律意识,有利于提高干部素质,对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交易安全,维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服从大局,把握“四个环节”,着力抓管促信。

(一)突出重点。在企业信用监管中,要以突出治理企业信用缺失为切入点,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进入市场时,伪造批件证件,虚假出资、抽逃资金,制造“三无”企业;二是在市场交易中制售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恶意拖欠货款、贷款;三在市场竞争中,窃取他人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造谣中伤竞争对手,利用独占地位散布虚假信息,搞行业垄断,搞假招投标;四是在退出市场时,伪造账目,搞假破产,逃废债务。

(二)建立制度。一是要建立以《企业信用监管实施办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企业信用采集、使用、披露管理办法》、《企业不良行为警示信息系统管理规定》、《企业严重违法行为曝光有关规定》等。二是要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度。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力度,引导企业收集、整理、保管好自己的信用档案记录。三是要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的试点制度。征信管理和档案管理部门,要组织部分大中型企业和公用事业等单位,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试点工作,逐步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三)完善系统。完善内部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系统,应该建立五个子系统。一是信用记录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登记记录、经营记录、监管记录和奖惩记录,这是信用监管的基础。二是信用评价系统。以信用记录为依据,将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作为评价内容,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采取数学模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A、B、C、D四个监管类别,对企业信用做出客观性的内部等级评价。这是信用监管的关键。三是信用奖惩系统。在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实行对守信企业减少日常巡查次数、放宽经营范围、免于年检等优惠政策;对失信企业加大巡查频率、限制相关登记行为、不得参加评定信誉称号等惩戒措施,用行政强制力的力量引导企业遵规守信。这是信用监管的手段。四是信用公示系统。该系统对信用状况良好和有严重违法记录的企业,通过媒体、公告、互联网、电子屏显示等多种形式子以公布,对无违法记录和有一般违法记录企业的信用状况,通过互联网、经济户口或书式档案进行有条件的查询,用社会监督的力量营造诚信环境。这是信用监管的目标。五是指挥监控系统。该系统对登记注册、监督管理工作中18项有时限规定的事项进行计算机自动提示,超过提示期不作为的,限期及时纠正,纳入考核,以预防行政执法不作为,使领导决策层及时了解各个层面信用监管的运行情况,并根据反馈结果,部署工作。这是信用监管的中枢系统。

(四)履行职能。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全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能,运用新的手段开拓新的领域,为促进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一是要充分发挥登记注册职能作用。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在严把市场准入关的基础上,健全市场退出机制,禁止有信用缺失的经营主体留在市场,清理不规范的经营主体,对失信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直至驱逐出相关行业或市场。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督职能作用。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市场主体进行动态监管的巡查,搞好企业信用动态信息的采集,建立市场主体资信数据库,把市场主体的资信情况、经营情况、履约情况、守法情况等统统纳入其中,根据这些情况的优劣将市场主体的信用分为等级,据此对市场主体进行预警式监督管理。三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执法职能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对社会反映强烈、消费者投诉集中的焦点行业和商品的清理整顿力度,严厉惩治企业失信行为,直至绳之以法。把市场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作为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放进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系统,使之成为在一定时间之内无法抹掉的不良记录,时时警示当事人以此形成信用的内外压力,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四是要充分发挥保护职能作用。利用社会信用登记、备案和评价系统汇集的信息,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电子平台上向社会公布和推荐信誉好的企业、商标及其优质产品,曝光信誉差的企业及产品、揭露其危害,以此推动名牌战略的实施,提高优质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压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使守法生产经营者因拥有良好的商誉而获益,使广大消费者对自己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真正能够明明白白,切实保护守法市场主体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五是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作用。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把构筑社会信用体系作为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事来抓,尽最大努力使社会信用信息的披露和查询做到真实、准确、便捷、高效,使之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航图和坐标。引导企业诚信自律,还应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的各种行业协会的自管、自律作用,加强诚信教育,向企业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使之更加适应重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

总之,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我们应当以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利用工商行政管理的各种优势,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探索工商行政管理的新领域,开创工商行政管理的新局面,为探索建立一套科学、成熟内企业监管方法,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