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党群关系措施

时间:2022-10-16 08:53:00

导语:改进党群关系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进党群关系措施

党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调研中,许多同志建议,应该从执政规律的高度重新审视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切实抓住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抓出成效。具体来说,需要认真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教育,解决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打牢工作的思想基础,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经验,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前,应在全党开展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深入基层,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才能有牢固的思想基础,才能有正确的目标方向,最终才能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应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切忌“一锅煮”,大而全。首先,抓好高中级领导干部,使高中级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做自觉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的表率。在研讨中大家谈到,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是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的“特殊群体”,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作为“封疆大吏”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强弱,往往影响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干部队伍做群众工作能力的高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强,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弱,事业就会衰败倒退。因此,对高中级领导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坚持高标准,充分发挥他们在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方面的表率作用。二是应该抓各级党政“一把手”,特别是年轻的主要领导干部。各级党政“一把手”,是各级党政机关的核心,是组织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又是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政策的主心骨。党的领导和政权机构职能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他们来实现,他们在党的群众工作中起着核心作用,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至关重要。特别是近年来,经过换届等,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是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中的有生力量,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特殊重要的责任。他们年纪轻,相对许多高中级干部来说阅历较少、经受锻炼也少,打牢他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才能切实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完成党交给的历史使命。三是应该抓一般领导干部。一般领导干部是党的各级党政机关的中坚力量,很多群众工作需要他们去执行,况且他们直接生活在群众之中,与群众联系相对较多,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抓好一般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具有实际意义,不可小看,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文化、政治等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有最牢固的基础和最可靠的保证。

第一,努力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当前,我们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兼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兼顾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完善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把提高群众利益协调能力作为减少党群之间利益冲突的重要方面来加强。要努力提高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调查中,不少被调查者对最近中央严肃查处江苏“铁本项目”、湖南“嘉禾项目”及出台建筑拆迁法规等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后,应当加强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使国家的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所有制结构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并且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地方经济结构的优化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努力提高各级基层党组织发展区域经济的能力,根据各地的条件,确定发展规划和速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踪,重点突破,稳步前进。

第二,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法规。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应始终坚持最大多数劳动群众首先受益的原则,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际利益,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制定和执行某项政策时,要知道这项政策的成本将由谁承担,谁是主要的得益者,每一项政策都必须把确保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最大多数劳动群众的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把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因素加以考虑,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起来,使我们的政策向缓解贫困、关怀社会困难群体倾斜。同时,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充分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抓紧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往往就是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是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各自实际出发,查找、找准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突出问题,并认真制定解决的措施。措施要具体、实在、可行,既有总体安排,又有分步实施的要求,既有长远规划,又有阶段性要求;既有明确目标,又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近期、中期、长期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对于能马上解决的应即刻解决;难度大、需要时日的,也应积极主动,抓紧工作,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推倭扯皮,敷衍了事,也不能搞短期行为,要做到善始善终,深得群众满意。当前应高度重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征用土地、城镇拆迁等突出问题、困难群众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医疗费过高问题、就学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中央最近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表示十分拥护,也对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解决实际问题寄予更大的期望。今后,应继续把农民增收问题作为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落实好,切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保证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税减免、粮食补贴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特别是应根据全国外出务工人员已达1亿多人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权益保护等问题。

第四,切实加强对人民内部利益差距的宏观调控。应切实消除影响人民利益实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从政策上对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出台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引导、组织和推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给后富的地区和人们以更多的积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一定的政策杠杆,突出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先富的地区和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与后富的地区和人们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应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能够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利益调节机制;不断增强二次分配的调控作用,在非平衡发展中建立动态平衡机制,限制垄断行业,取缔非法收入,同时坚持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分配兼顾公平。

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途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断吸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提高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就可以获得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第一,依靠群众推进做群众工作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党的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是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的方式方法,是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的鲜活内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是群众工作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只有不断总结群众在实践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并升华为理论,才能不断推进群众工作理论的创新,才能使群众工作理论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才会具有生命力和价值。

第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群众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各项制度。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的。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如果缺乏具体制度的保障,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应建立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决策议题的提出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人民意志表达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论证和评估制度等,让最广大人民有条件、有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健全的制度有序参与到决策中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群众监督制度和法规,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群众的监督、检举、控告、质问等权力的有效行使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

第三,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评价和判断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的高低,关键是群众,标准在群众是否满意。应认真研究建立以提高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为内容、以群众参与为主体、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多种评价形式为手段的评价机制。建立评价机制,既应注重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成效,更应注重群众工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注重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可通过各类通报会、座谈会或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开辟评议专栏和宣传舆论渠道等来听取群众对党做群众工作的意见,特别应注意听取派等党外人士的评价意见,勇于接受群众评判和监督。更重要的是,应通过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达到群众满意。努力形成群众有效参与、信息渠道通畅、评价标准客观、党群干群互动良好的运行方式,使党做群众工作能力的提高真正体现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要求。

四、加强自身建设,把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关键

党群关系能否密切,关键在于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的新发展新形势,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党必须切实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群众、感召群众,从而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新的历史任务,以更好地代表、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扎实有效地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应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试点的成功经验,着眼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达到提高党员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根本目的。坚决按照中央关于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统一部署,抓好落实;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出现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如何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改善党群关系和促进各项工作;认真研究如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研究如何认定和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努力把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坚持把组织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第二,制定出台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要求。充分利用中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以及以往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成果,认真研究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岗位、各群体各层次党员的特点,制定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使广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有方向、行动有依据、衡量有标准、实践有成效。

第三,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落实机制,各级党组织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作风建设问题,分析本地区、本部门作风建设的形势,检查一年来的工作,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作出相应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作风建设目标,明确任务和措施,提出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并抓好落实。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党代会报告工作时,要把作风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汇报内容。同时,要围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分别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

第四,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应以教育为基础,以法制为保证,以监督为关键,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标本兼治,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是积极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提高反腐败工作的民主含量,保障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民主权利。二是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把反腐败工作的任务目标、方针政策、党纪法规、对策措施等公之于众,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要将腐败问题信访、举报的办理、落实情况,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公开查办的腐败案件情况。三是认真研究新型腐败的特点,加大对新型腐败的斗争力度,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边缘腐败”、官商结合等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在对发现的极少数腐败官员进行认真查处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私营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切断“利益链”,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官商勾结等问题。四是切实注意并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腐败和“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私有化”等问题,防止垄断行为和“执法产业”形成。五是进一步改进反腐败成果宣传方式,正面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腐败现象,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

第五,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应切实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近年来,许多省份积极探索了“定岗定责”(根据党员的不同职业身份和技能制定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职责规范)、“三个培养”(把共产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等党员培养管理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应积极探索不同职业身份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党员管理的制度和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包括业主党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