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改革措施
时间:2022-10-05 07:08:00
导语:集体林权改革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农村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深刻变革,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30年前,我国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实现了“田有其主”,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耕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得到了有效释放,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林地同耕地一样,都是重要的生产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延伸到林地,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实现“山有其主”,这必将使林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再次得到充分释放,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其意义十分重大,是改革开放新的里程碑。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辟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新空间,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充分开发利用林地资源,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有近6000万亩集体林地,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41%,相当于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6%。特别是我省南部一些山区,不仅耕地面积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其优势在林、潜力在山。但长期以来,集体林地并没有完全成为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从而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制约了林区的经济发展,许多林区群众成为生活较为困难的群体。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通过集约经营林地,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同时,农民还能得到国家在营造林方面的补贴,直接得到实惠。林改还可以盘活林业资产,必将进一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业发展,农民增收,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推动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林业是陆地生态的主体,加强生态建设,不仅要靠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体制,确立农民对集体林地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必将调动广大农民兴林营林的积极性,农民就会像经营耕地一样经营林地,对林地实行集约经营。同时,林地、林木成了农民的重要财产,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必将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有利于促进林业发展,有效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资源总量,对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林产品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意义十分重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比当年的耕地承包难度大得多。这项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集体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尤其是我省是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省份,造林的难度又十分大,经不起任何折腾。因此,在推进改革中,一定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把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充分,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妥推向前进,真正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总体目标。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符合农村生产力水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把耕地的家庭承包制度引入林地,根据林业的特点和农民的愿望,通过均山、均股、均利等形式,将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平等落实到户,使集体经济内部的成员平等享有集体林地的权益。可以看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承包到户,通过承包落实农民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关键是平等公平,确保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所有成员平等享有承包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山于民”。
二、要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分配,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处理好自主经营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要通过落实农民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让农民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多得利、得“大头”,让利于民,还利于民,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调动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的积极性。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特别是我省集体林地绝大多数为生态公益林,对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等具有重要作用,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要把生态受保护作为改革的底线。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要把各项配套措施、管护措施建立起来,切实维护生态安全。
三、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农民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决策和监督的主体。农民对当地的山情林情状况非常清楚,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如何改、何时改、怎么改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主决策,充分发挥民智。改革的方法、内容、步骤都要交群众讨论,让群众明白,符合民心,体现民意。改革的结果要张榜公布,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坚决杜绝“刮风”和行政命令,不能搞包办代替,更不能强制推行,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
四、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一定要科学谋划、有序推进。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改革健康顺利进行。要严格执行《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到依法、规范、有序。要坚持按程序办事,做到政策、内容、方法、步骤、结果五公开,严禁暗箱操作,杜绝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要妥善处理各种林地纠纷和矛盾,通过改革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对于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承包了的林地,如果符合法律规定、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且群众意见较大的,要依法纠正。要严厉打击乘机乱砍滥伐林木、乱征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改革依法有序推进。
五、要实行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我省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集体林地林情各不相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不能搞“一刀切”和一个模式。要按照中央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确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方式和集体林地经营管理形式,使改革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具有特色,真正实现林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的。
六、要坚持试点先行,确保改革健康推进。林地改革不同于耕地改革,耕地改革主要考虑农民的吃饭问题,林地改革既要考虑农民的致富问题,又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林地上的属附物———林木,也不同于农作物,不但生产周期长,而且采伐要受到约束,不能随便采伐。由此可以看出,林地改革要比耕地改革复杂得多,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全新的工作,不能盲目推进,急于求成,必须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全省要选择一些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县进行试点,各县区也可以选择一些乡镇进行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全面推开,确保改革健康有序推进。
七、要加强宣传发动和业务培训,确保改革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骨干力量。抓好宣传和培训是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前提。要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宣传媒体,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中央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总体目标等,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消除各种思想疑虑和顾虑,让广大群众了解改革、认识改革、支持改革,积极参与改革,打牢改革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林改工作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使直接参与改革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吃透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掌握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应对改革复杂情况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改革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