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新突破措施
时间:2022-09-21 09:48:00
导语:组织工作新突破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吹响了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号角。组织部门作为党委负责党员、干部、人才的职能部门,必须牢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坚持用和谐理念引领新时期下的组织工作,以组织工作的和谐之风带动政通之风、促进人和之风,形成浓厚的和谐氛围,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坚持把“和谐”作为组织工作的客观要求贯穿于先进性建设始终,做到专心谋“和”,增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内驱力,使组织工作在理论武装上取得新突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准确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正确认识、全面把握、积极推进和谐组工建设指明了方向。增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内驱力,必须准确把握组织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结合点,把进一步增进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之间的和谐、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之间的和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之间的和谐、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队伍之间的和谐作为组织部门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观念、思路、机制和方法上加大创新力度,努力使组织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依靠人作为根本前提,把尊重人作为根本准则,把促进人作为根本目标,把关爱人作为根本手段,不断激发、调动和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使组织部门更加富有凝聚力,组织工作更加富有创造力,组工干部更加富有亲和力;要注重扩大“民主开放”。主动适应开放时代、开放社会和开放事业的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考察预告制度、任前公示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试行推荐职位预告制度、民主测评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基层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务公开,着力构建工作过程更加透明、社会参与更加广泛、群众监督更加有力的组织工作体系;要着力追求“组织生产力”。坚持用“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来谋划、推进和检验新时期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组织工作对影响生产力诸因素的整合、配置、放大、倍增作用,努力实现组织工作促进发展的绩效最大化,以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科学发展。
坚持把“和谐”作为组织工作的永恒主线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做到将相共“和”,增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同心力,使组织工作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荀子·王制篇》云:“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谐”不仅具有公平、正义、法治、诚信的本义,更蕴涵着合心、合力、合拍的特质。在组织工作中,这种特质则更需要通过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大事、和谐干事的干部队伍加以体现。一是要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导向激励干部。牢固确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选人用人导向,用“五个统筹”的观点全方位看待干部的政绩,做到既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又看财政收入、社会就业、人民生活的状况;既看经济发展的现状,又看经济社会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情况。对那些科学发展有本领、和谐建设有能力、政治上靠得住、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打破常规,放手重用,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地方率先出干部,努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用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机制选拔干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力构筑公平公正选人用人的社会机制。干部选拔、班子配备,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加大公推直选、公推公选、有限竞争等公开选拔的力度,建立干部与岗位双向选择机制,让素质、能力、实绩、民意决定干部的升降去留,变“人选人”为“机制选人”。三是要用有的放矢、学用相长的培训提高干部。围绕建设“三宽”型干部团队的要求,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学员个性化、差别化的主观需求,采用专题研讨、菜单培训、送外深造、换岗锻炼、挂职锻炼等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方式,切实强化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的培养,使各级干部学而知之,干而悟之,不断增强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
坚持把“和谐”作为组织工作的具体目标贯穿于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做到举才致“和”,增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支撑力,使组织工作在党管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人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出“洼地”的重要支撑。面对新一轮发展要求,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重要部门,必须把人才作为服务发展的“第一资源”,建立更为科学的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保证。要发挥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着力在为党委当好参谋助手上牵头抓总,积极谋划人才工作的规划、思路和政策;着力在督促落实上牵头抓总,抓好督促检查和组织实施,及时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着力在搞好服务上牵头抓总,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与各类人才的联系;着力在人才选拔使用上牵头抓总,加快打造唯才是举、才尽其用、以绩论才的用人环境。要拓展纳贤聚才的有效渠道。从振兴欠发达地区经济的需要出发,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落实优待措施,加快建立完善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人才流动机制、以教育培训为主导的人才资本积累机制、以竞争择优为主导的人才选拔机制,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专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加快制定柔性人才引进政策,通过项目合作、聘用兼职、技术参股、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的联系,集中力量“借”进一批新理念、新思维、新技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楚才晋用”,借“梯”登高。要营造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从住房安置、户籍登记、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为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同时,以重大决策研究、重大项目攻关和重点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支持和鼓励相关单位将各类人才摆到重要岗位,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护航、铺路、助推,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人才汇聚、英才辈出、百舸争流的和谐局面。
坚持把“和谐”作为组织工作的重要内涵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做到有为促“和”,增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聚合力,使组织工作在凝心聚力上取得新突破
党的基层组织直接面对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平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共建和谐的大合唱。一是从建立关爱机制入手,进一步凝聚党员。广泛开展以人文关怀、保障权利和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服务活动,不断建立完善政治上、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和服务党员的有效机制。特别对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要及时听取他们的呼声,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不断激发各层次、各年龄段党员建设全面小康、创造美好生活的无限热情。二是从强化为民服务入手,进一步凝聚群众。把“亲民、爱民、惠民、富民”作为新时期组织工作的重要标尺,继续深化共产党员“进社区(农村、企业)、亮身份、办实事、树形象”、“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结对帮扶、党员干部义工等主题实践活动,逐步推行党员为民服务承诺制度、民情恳谈制度、联户帮扶制度和弱势群众救助制度,持之以恒地为基层群众多做好事、多解难事、多办实事,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从夯实基层基础入手,进一步凝聚社会。农村党组织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推进“双带”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增强凝聚力;机关和社区党组织要围绕营造邻里和睦、环境优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继续深化“五联五共”结对共建活动,积极放大社区党员服务站的效应,在和谐社区、和谐城市建设中增强凝聚力;企业党组织要围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抓覆盖、抓规范、抓发展、抓活动”为重点,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加快发展中增强凝聚力。
- 上一篇:党委分工负责制思考
- 下一篇:干部制度改革突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