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纪委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集锦14篇
时间:2022-12-03 08:37:01
导语:学习中纪委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集锦1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立法体制。这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要求,对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充分认识完善立法体制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重要意义
立法体制是关于立法机关的设置、立法权限的划分以及立法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总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国1982年宪法确立了统一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立法法,对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中央与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法的适用规范和备案审查作出全面规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现行立法体制也出现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当前,改革发展对立法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总结以往经验、肯定已有做法,而是需要通过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引领改革进程、推动科学发展。《决定》明确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凡是改革举措涉及法律立改废的,及时启动立法程序;立法条件暂不成熟而实践又迫切需要的,由有关方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授权的方式先行先试,待条件成熟,再及时制定或者修改法律。适应这一要求,必须完善立法体制,增强立法工作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都对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立法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立法的评价标准已经是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问题。衡量立法质量的高低,要看法律是否反映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完善立法体制,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解决立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完善立法体制。同新形势新任务对立法工作的要求相比,当前立法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有的法律法规准确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不够,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有些重要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有缺失,有的没有因形势变化而及时修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够协调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完善立法体制,合理配置立法资源,明确划分各层级立法权限,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规范立法活动,综合运用立改废释多种方式,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是完善立法体制的核心和根本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保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就是要确保党集中了人民意愿的主张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转变为国家意志,使之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对国家立法工作的领导主要实行政治即方针政策的领导,立法就是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立法中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决策权在党中央,必须由党中央统筹协调,经党中央讨论决定,以确保重大立法决策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共同意愿。比如,涉及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国家安全等方面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如制定立法法、合同法、物权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修改选举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有关重大问题向党中央报告、由党中央讨论决定。有些问题虽不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但社会高度关注、各方面意见分歧较大、难以协调形成共识,也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由党中央决策。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编制的每届立法规划,涉及一个时期通过立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安排和部署,也要报党中央批准。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国务院有关方面在起草法律过程中遇有重大问题,也是由国务院报告党中央作出决策。
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宪法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改是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领导下、依照法定修宪程序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修改宪法的建议历来都是由党中央提出的。比如,1982年宪法的4次修改都是由中央政治局提出修改宪法的意见、提请中央全会讨论通过后,以中共中央名义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经法定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宪法修正案草案的。
完善立法体制的主要举措
为落实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决定》就完善立法体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立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人大的主导作用应当体现在法律法规的立项、起草、审议、修改、表决等各个环节。《决定》要求,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一是通过每届任期的立法规划、年度立法计划,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统筹安排。人大常委会在编制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时,应当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力通过立法推动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立法,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评估,对各方面提出的立法需求进行通盘考虑、总体设计,增强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应当积极督促、推动有关方面落实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二是加强和改进法律起草机制。《决定》指出,建立由全国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探索和逐步形成立法机关主导,有关部门参加,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起草法律法规草案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使各方面的意见和关切得到充分表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也有利于加快立法进度、提高立法质量。同时,由有关部门起草的法律草案,全国人大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提前参与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还可以探索委托有关专业单位研究提出方案。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立法工作队伍。《决定》对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包括立法工作队伍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下大气力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立法工作人才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决定》提出,增加有法治实践经验的专职常委比例。这是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织举措,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的客观要求。《决定》还提出,依法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立法专家顾问制度。这也是加强立法队伍建设、增强立法能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发挥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还要增加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法律草案的次数,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职能;创新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一是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立法机制。要按照《决定》要求,不断完善有关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透明性,行政法规和规章草案一般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立法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涉及重大意见分歧、达不成一致意见的,要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决定。积极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实施情况后评估工作。二是建立由专门的法制机构组织起草法律法规的工作机制。《决定》提出,重要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由政府法制机构组织起草。起草过程中既要注意赋予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必要的权力和手段,又要明晰法定责任,防止部门争权推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制约和监督,促使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正确行使权力。
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为了防止立法工作中存在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的问题,《决定》提出,明确立法权力边界。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起草制定,要严格依照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和立法权限进行,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下一步,还要通过立法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不同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国务院部门制定规章,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不得扩大本部门的权力、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还要完善授权立法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事项、范围、期限、被授权机关实施授权决定的方式和应当遵循的原则。
完善立法协调沟通机制。立法涉及权利利益关系的调整,立法过程也是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协商过程。因此,必须加强立法协调沟通,理顺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立法中的重大分歧。在法律的立项、起草和审议的各环节,起草单位和立法机关要广泛听取并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对于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部门间意见分歧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牵头起草单位要在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商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努力取得共识;必要时,由决策机关邀请有关专家或者委托社会机构对有关问题进行第三方评估,也可以对一些有重大意见分歧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方案,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后及时作出决定。
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决定》要求,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解释法律是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也是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法律解释具有针对性强、反应及时、便于操作的特点,可以根据改革要求和法律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法律规定的含义和适用予以明确,从而保证重大改革依法有序进行。例如,2014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司法实践中的情况和改革的需要,通过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7个法律解释,对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法律解释出台后,各方面普遍给予好评,取得良好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立法权限划分是立法体制的核心内容。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和立法法规定,有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具体包括: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属于地方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国家专属立法权之外的事项,在法律、行政法规尚未制定的情况下,可以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对地方立法的相关设定权也作了规定。近年来,一些地方提出赋予地方更大的立法权。对此要总结经验、认真研究。总的精神是,进一步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地方立法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在本地区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设区的市在城市建设、市容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普遍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客观需求。实际情况是,目前我国除了立法法规定的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还有233个其他设区的市没有地方立法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就要求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原则,通过修改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项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可以考虑在界定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加强立法监督的前提下,有步骤地实施。具体步骤和时间可由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根据所辖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其立法工作机构能力等因素确定。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是一个有着8600多万名党员、43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管理这支队伍,离不开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作保障。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为推进依法治国和依规管党治党指明了方向。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任务之一。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再废止和宣布失效一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通过全面筛查2.3万多件中央文件,共梳理出1178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废止322件、宣布失效369件。这标志着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完毕。
这次集中清理,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利于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意识。据悉,下一步,中央要求将即时清理作为制定或者修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必经程序。
此前,2013年5月,党中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对党内法规的起草、审批、、适用、解释,以及备案、清理与评估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同年11月,党中央又《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2013—2017年)》,为党内法规的制定列出了“时间表”:修订《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修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修改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为保障党内法规的准确适用,2013年5月,党中央同时还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自之日起30日内由制定机关报送中央备案,中办对报送备案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肖立辉认为,党内法规的备案审查是为了提高法规的立法质量,增强党内法规建设的合法性,彰显党内法规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目的是建成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管用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体现了以习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强调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祖成说,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然要把党的建设也纳入法治范畴,以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加强党的建设。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这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与保障。
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有机衔接
如何保障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二者的有机衔接?
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体系紧密相连。周祖成坦言,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都是党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质是一致的。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应当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体推进,使党内法规在遵循宪法、法治原则的前提下,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为目标,强化权力的制度制约。
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在制定机关、制定程序、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实施方式等方面尽管存在差异,但二者都是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重要依据。肖立辉表示,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莫纪宏提出,应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建立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国家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目前,中央纪委和各职能部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必须接受备案及审查,审查其是否符合党章、中央党内法规以及国家宪法和法律。
此外,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也提到,必须坚持党纪严于国法。这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党纪对党员的要求比国法对公民的要求标准更高。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
宪法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就决定了依法治国必须依党内法规从严治党。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说,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没有党规不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没有国法更不行,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在我国,要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同时健全、完善国法和党规,形成国法和党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的格局。
通过执行力防止党内法规“悬空”
党内法规的执行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法规的执行力与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密切相关。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让党内法规不至于“悬空”,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而是让其切实融入党内政治生活中,仍然需要做很多功课。
肖立辉提出,法规的执行离不开良法的制定。有的法律法规执行难,部分原因就在于其本身可操作性差,因此,应首先提高党内法规的立法质量。他呼吁,应加强党内法规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党内法规的立法、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将大批具有党建专业和法学专业背景的人充实到党内法规的工作队伍中来。
提高党内法规的执行力离不开严格执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这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为扎实稳妥推进这项改革,从今年4月开始,中央纪委选择河北、浙江、河南、广东、陕西5个省和国务院国资委、商务部、海关总署3个部委进行试点,拟在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全面推开。这样的举措和试点,大大提高了党内法规的执行力,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得到有效推进,避免了一些地方在纪委查办案件时受到同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一把手”的干涉。
如何加强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姜明安强调应有“三条保障”:一是不断加强对党内法规性质、意义、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使全党认识到,党内法规是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基本遵循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是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定、备案和解释机构和程序,增强党内法规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党内法规的制定质量;三是加强监督检查,严肃追究对党内法规执行不力,违内法规的党组织、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责任,从而保障党内法规得到严格遵循和实施,保障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依法治国
万众瞩目和期待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五中全会闭幕了,大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然风生水起,成为从主流媒体与学者专家的深度解读,到普通百姓与一般网民街谈巷议的焦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社会几十年大踏步发展至今对“依法治国”的深度渴求。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既有宏大叙事又有细致条文的“精神盛宴”,我们该怎样体会和把握?我觉得党的五中全会的精神,既要从“法治”与“法制”进步的意义上去学习、理解乃至身体力行,更要从政治的高度来学习和领会。
毫无疑问,五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法治与法制上具有空前的一系列的突破。比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把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追责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等等。这些内容,有些是继续完善的,但更多的是前所未有,它们从立法、司法、思维、决策、监督等,无缝隙、全过程地展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与操作领域。它不仅仅需要我们在思想、理论上学习、认同和内化,更需要我们用今后扎扎实实的行动来践行。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仅从上述法学和法律的角度来领会和把握是不够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中的里程碑,我们还需要从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把“依法治国”置放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中来考量和认知。
第一,《决定》在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作为治理主体在“依法治国”,而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在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所以,依法治国的决定在党的政治领导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从党的全会历史上看,十八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第一次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并通过这方面《决定》的党的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共召开的37次全会,所通过的《决定》多为经济建设、改革、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等类文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文件仅此一份。
第二,这次五中全会并不是就“依法治国”谈依法治国,而是首先把“依法治国”提到政治的高度,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政治地位。
《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报在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之前,首先指出了法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引领作用”,这一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是我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到“引领作用”如此之高度。在过去,我们更多的时候可能把依法治国仅仅理解为一种区别于“人治”的“治理之道”,甚至被下沉到“法律制度”的层面。现在看来,作为“引领作用”的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三个层面的伟大事业中,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是我们在今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中须臾不可离开的法宝。
第三,全会《决定》对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关系的精准阐述,回答了长期以来对这个重大理论认识问题的争论,澄清了在这个重大理论认识问题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五中全会召开之前,在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上,学术界、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激烈的争论。可以说,整个社会期待着五中全会的解答。这次《决定》中并没有回避这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第四,全会《决定》对“依宪执政”这个重大的问题予以定性,澄清了长期以来学术理论界围绕着“宪政”的纷争,拓宽了在这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理论上讲,坚持依宪治国,解决的是中国作为一个稳定有序的现代大国,国家领导权的归属与运行方式问题。现代国家的治理,无论是就人心而言,还是就政治来看,都需要有一个公民个人、社会机构和政治组织都认同的国家基本法规。这个基本规则,就是宪法。但是,我们知道,西方讲宪政,也强调“依宪执政”,这就带来一个认识问题:我们的以宪执政与西方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认真研读全会精神,它讲清楚了我们的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最大的不同:如果说,西方的宪政是体现在权力运行与操作层面,那么,我们的依宪执政则着力于权力的来源,强调法治规则与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由于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一致,依宪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才可能是以其执掌国家权力的宪法地位,严格按照宪法程序治国理政的政治组织。这个时候的依宪执政,就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是在宪法精神、宪法制度和宪法程序之下执掌国家权力的政党。
第五,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样的理论命题,从而把依法治国理论提到政治哲学的高度,彰显了依法治国理论的社会正义的本色与价值。
全会《决定》在继续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前提下,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的命题。从价值哲学角度看,“信仰”是高于“道德”的价值诉求,信仰有多种形态,无疑这里对依法治国的信仰,在中国社会的背景中属于“政治信仰”范畴。因此,“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是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更深的一种政治认识,也是更高的一种政治要求。
当代美国法哲学家伯尔曼早年就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的献身,以及他的信仰。”他的这种理论在政治学界、法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我们特别值得借鉴的西方政治学理论。
我们还应进一步注意到:全会《决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与“善治”是法学与政治学在依法治国上的完美结合与现实体现,是我们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就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实现法治。法治应该包含两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见,把依法治国诉诸于政治信仰的高度,为依法治国从“外部条文”濡化为人民的内心信念提供了有效路径。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奉法者强则国强
镇党委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大干当前与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三个增强”。
一是增强自觉性。全镇32个党(总)支部分别利用支部民主生活会、党群议事会等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支部委员写笔记和心得,相互交流依法治村经验,查找存在的不足。政府机关利用周一工作例会,由专人领读学习《决定》全文,让机关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思想认识自觉地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
二是增强坚定性。牢固树立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理念,尤其是进一步加大执行八项规定的力度,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切入口,各单位各部门对照要求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项目工程监督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
三是增强创新性。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法治,用法律武器维护群众正当权益。今冬明春,镇司法所、综治办、法律服务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联合对全镇农业项目承包合同进行过堂,杜绝合同霸王条款,完善合理内容。新滩村在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生态水产养殖的同时,听取民意呼声,打造“靓丽渔村”。张咀村充分利用剪草沟水域资源,成功引进客商投资,拟成立农旅一体开发公司,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优化重组,增加村集体收入,推动渔民增收。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建立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本次大会再次向全民承诺: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这又是一次鼓舞全中国人民的盛会,十八大以来,以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政策、方向和目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新一届领导班子,坚定的向人民承诺: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了全会精神和各项文件,很受鼓舞。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向人民保证改善民生,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人民生活得富足。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带给了我们希望变现实的机遇:"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现代化的养老机制,稳定的物价,舒适的宜居环境,精神、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这一切,人民的期望正在稳步有序的进行着,让全体中国百姓看到了实现的可能性。人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着前所未有的信心!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得民心,顺民意,在舒适安逸的氛围中安居乐业,尽享美好生活;衣食住行无忧,社会安定,民生和谐。这都是我们热切期盼的。
通过学习,我信心十足,有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有这样一支和百姓心心相印的领导班子,全国人民同心一致,齐心向前,我们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去迎接新挑战,实现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带给我们的是复兴中华的新曙光,在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班子带领下,本着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信念,我们坚信,明天的中国一定会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国家!
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一座伟大的丰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全会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这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必将成为我国法制历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作为学校班子成员之一,在以后的工作中,一要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原则意识现象发生。二要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定。三要树立奉献意识,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克服困难,奉献社会,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四是要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工作中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五要树立团队意识。在十中这个团队里,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为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出力。六要树立创先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用日新月异的理念,努力突破传统思维,创新改变传统办法,去争取新的实效。
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要树立创先意识,要努力在在学习中进步,再进步中学习,让每一个党员都立于时代潮头,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响应依法治国的伟大号召,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其伟大成果,品之如饴,正惠及每一个中国民众,作为一名党员,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遵循的五个发展理念
公报提出“十三五”规划要遵循的五个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为我们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中建立了理解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框架。
XX谈到,第一个理念创新发展,处于整个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且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
第二,协调发展。五中全会的公报明确的讲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我们党历来都是高度重视在各个时期一些重大关系的研究,比如说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十大关系”,就是讲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要重点处理的一些关系。十六大以来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实际上也是要处理好一系列的关系。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里,中央明确的提出协调发展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那些重大关系,而且还具体的提到了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同步发展,还特别提到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整体发展。
第三,绿色发展。在五中全会公报里讲绿色发展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以前也讲到过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但是在五中全会的公报中已经把它再一次提高到更高、更重要的水平。
第四,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有这样几个重点:一是我们中国的经济要更深度融入的世界经济中去;二是我们要坚持互利共盈这样一个战略;三是也是提的比较明确的,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也是对我们开放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第五,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我想在公报中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讲的比较细致、比较多,它的核心我想就是两个字“人民”,所谓共享发展就是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好,为了人民能够充分的分享我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各项利益。
教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心得体会:树立团队意识
还记得十一届五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强调:“中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今天,我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没有先进制度的坚强支撑,一个大国的发展进步和改革实践将难以实践。面向未来,一个日益彰显生命力的社会制度将如何坚持和完善?这是摆在中国当前、与每一个百姓命运紧密相连的重大现实问题。
披荆斩棘,正道沧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独特的创造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缔造出一幅丰富生动的发展图景。九十多年奋斗积累,六十多年建设发展,三十五载锐意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清晰鲜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夯实,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中国的“制度优势”成为一个个奇迹最贴切的注脚。艰辛而辉煌的征程中,人们聆听了一个古老国家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足音,更清楚地见证了这一制度的巨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从来就没有一笔绘就的宏伟蓝图,邓小平同志就深刻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还指出:“中国的发展如果不发展不停步,探索无止境。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感悟制度的力量,有自信,也有清醒;有祝福,更有期待。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让所有人都拥有均等发展机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个个具体实在的诉求,寄托了百姓的殷殷期待,也是制度完善题中应有之义。共识业已形成,力量正在汇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制度创新;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树立服从意识。我要服从领导安排,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各项决议。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社会”,时刻以一名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责任意识。在工作岗位我要牢记责任重于泰山,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
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团队意识。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集体,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树立创先意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创先意识,要在学习中进步,进步中学习,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回报社会。改革开放的成果,品之如饴,当思来之不易,更须倍加珍惜。
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增强责任意识
通过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觉到依法治国和教育之间的关联如此重要。
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全社会有责,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表率,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另一方面是对全体人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在这一方面,教育同样肩负重要职责。全体人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既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更能为建设法治教育创造环境条件。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决和处理问题。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我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为中国梦而奋斗
获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消息,我校即给予了高度重视,思考和期盼着;并开始思考如何用全会精神指导、引领、规划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如何认识和解读全会精神,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精神。11月24日下午5时,xx中心学校借周工作会议时间对在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会议由校工会主席zz主持。
会上,校长、党支部书记谭xx传达了xx乡党委政府在11月19日关于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会议要求。由于时间关系,他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谭书记并就学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一是在每周例会时间,由工会牵头,组织分片段学习;二是在校园QQ群中共享中发学习资料,供教职工自学,要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三是在年底结束时组织专班检查每位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计入教师绩效考核和个人成长档案。
会上,所有教师畅所欲言,多角度阐述对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五位一体“的改革设计,是众多亮点中最大的亮点。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
通过学习,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个高度,让我把教育工作做好的信心百倍增加。为了贯彻学习好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我作以下表态:
1、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地方百姓。
2、本学期后期的政治学习内容重点是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好,落实好。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与职业道德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实际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以“比教学”工作和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要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和效益,用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全会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我们更加强化了跟着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深水区的改革
历经36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十八届五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 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 “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在实践中前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面对新时期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探索新时期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工作,是摆在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党员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需树立五个意识”。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党员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责”,作为一名党员,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树立创先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党员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有梦想的人生洋溢着幸福,有梦想的国度充盈着希望,拥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梦想就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全面深化改革令人期待,一系列具体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也将由此展开。我们期待并坚信:紧握改革这把“金钥匙”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一定能迎来实现民族、国家、个人梦想的美好明天。
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深化改革的时代
十八届五中全会已于2015年10月26日开幕。历经37年改革开放,中国又到了抉择的时刻。深水区的改革,注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艰难的博弈。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攻坚克难的决心、统筹兼顾的智慧,越需要心往一处想的共识、劲往一处想的行动。
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连日来,表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总理用“壮士断腕”形容改革的决心、媒体热议的“383”改革方案,诸多举措,汇集成一个清晰的信号: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当前,无论是国内外学者政要,还是普通黎民百姓,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寄予厚望,表现在对中国即将挺进的深度改革讨论热情空前。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会后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智慧和勇气去“啃硬骨头”“涉险滩”,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持续喷涌,“深化改革”的“红利”将长期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科学发展,世界和国人充满同样的期待。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普惠式的改革让所有人受益,如今的改革则需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公开表态,还是陆续推出的改革措施,都让人们看到了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打破固有利益格局的决心。“老虎和苍蝇一起打”的雷霆出击、“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铿锵有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求真务实,正是最大范围凝聚改革力量之举。
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一路走来成就“富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5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承担着改革攻坚的重要使命,一路前行建设“富强中国”,共圆伟大复兴之梦。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巨变之后,邓小平不是让改革停下脚步,相反却加快推进改革,“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高潮,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如今,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模式本身也需要加以变革。十八届五中全会,激发中国变革新活力,再启中国增长强动力,升级中国经济硬实力,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充满期待。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号角已经吹起,让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去继续探索深化改革的道路与模式,以更坚定的信心去践行改革开放的理念,用新的姿态迎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树立“五种意识”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动中国进行新一轮改革,中国巨轮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继续顺应改革的潮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儿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康庄大道上,昂首前进。
树立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坚定小局服从大局,在关键时刻,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强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的思想主导,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禁止出现无大局、无组织、无原则的事件。加倍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珍惜好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树立服从意识。党员干部服从是天职,要不折不扣、不走样、不变形的执行好党的各项决议。基层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坚持着“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献给组织”,时刻以一名优秀共 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责任意识。“在其位,谋其政”,作为一名干部,系职责所在,在其工作岗位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位一天,应尽一天的责,做出一天的成绩。在工作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职,发扬螺丝钉精神,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树立团队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了一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才有干劲,才能出业绩。一个好的班子,要坚持做到同心、同向、同步,每个人始终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失位”,各就各位,才能保证整个团队有力、高效的运作。
树立创先意识。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采用过去的传统办法,很难取得实效,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树立创先意识,要有拿得出手的“核武器”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工作业绩说话、服众。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我党和各族儿女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励精图治,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改革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以更加宽广的胸怀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改革,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我党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政策,坚持将改革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基本方略之中,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工作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