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三万活动心得体会2则
时间:2022-10-23 11:02:00
导语:党员干部三万活动心得体会2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
时间过的真快,开展"三万"活动入户调查阶段已结束,通过对这个阶段的回想,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也有了很多感悟。
我是从2011年3月8日进入见天坝村开展"三万"活动的,见天坝村是白果乡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我被分到了其中的水田坝组。
水田坝位于恩利公路59公里处,距白果集镇40公里,距利川市38公里。顾名思义,这个组的水田居多。整个水田坝组有百姓338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百姓外出务工,打工收入占该组百姓家庭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水田坝组村民历来都有经商的传统,加上这几年政府的正确引导,已带动了该组的茶叶加工业和木材加工业,以及次生的竹跳板业。水田坝一组(小地名:沙梁子)通过发展已形成了小街道,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勤劳致富,有几户农户家中已率先安装起了空调、电脑等现代化家电。但越往里面的几个小组,村民的境况就不同了,百姓生活水平不一,通过分析,我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强弱直接影响农民工的收入增长
我走访了蒲元寨和黄化刚二户,两户都是打工能手,蒲元寨会电工技术,黄化刚会木工技术,两人的收入都比较稳定,并且一干就是多年,通过打工,把自己的家装扮的漂漂亮亮,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水田坝有很多。同样,我也看到了很多不会技术,单出劳力的外出务工者,收入明显低的多,并且在一个地方做事时间不稳定,四处漂泊者居多,一年到头,所剩无几。
个人感悟:提高外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断,地方政府应多在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
二、修路―――致富的关健
通过对该组近百名村民的访谈,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说过要把村公路修好这件事。的确,水田坝组的公路路况是太差了,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在这里可以得到真实写照,就是这样一条路,它制约着水田坝组百姓的切身利益,学生早晚上学回家因路不好,没有车载客,只有拿脚走,偏远地方的孩子读个书早上5点出门,晚上7点才到家;外来的茶商来此考察,想办一家茶厂,实地一看都打起了退堂鼓,这是发生在林家沟的林自勇身上真实的事,他为了招外地老板来,把场地都建好了,可到头来是一场空;很多家庭都想买一台车子作代步工具,就因为这条路太差,也都纷纷作罢;对于这条路,我是有过亲身体会,看起来是干路基,一脚踩下去,把鞋子都给淹没了。
个人感悟:一个地方要想富裕起来,路是最关健的,造好每一条便民路、富民路是各级政府的大事,也是基层群众最迫切需要的。
三、引导当地百姓如何走致富路、走哪条致富路是根本
我到过的很多地方,农户们都提出过两个诉求,一是希望政府拿出一个适合本地方种植方面发展的思路来。二是希望农技人员多到田间地头指导下栽培技术。如今,政府已经准备在水田坝大力发展茶叶种植,这对广大农户来说应该是一个契机。但摆在面前的就有几个难题,一是如何让所有村民思想转换,抛弃千百年来固守的一个传统,大胆的把水田抽水改作茶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有扎实的决心和细致的耐心。二是农技部门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适合水田坝种植的茶种,供党委政府决策。三是把路修好,路不好,产品就出不来,就产生不到效益,要以产业带动基础设施,以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产业发展。四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创办茶叶加工厂,集收购、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以最低收购价来保证茶农的种茶积极性。
个人感悟:带动地方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敢于实施,要敢于突破,要心里想着群众疾苦、时刻装着群众疾苦。干部要经常性的深入田间地头,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好的决策不是在桌头制定的。
四、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我曾到过一座桥,也将这座桥照下了照片,这座桥的具体位置小地名叫田坝,桥宽也就一米多的样子吧,两边没有护栏,这座桥是河沟对面八九户百姓的必经之路。这座桥最大的隐患,在于它的“桥墩”,四五根木柱,无规律的插放在河沟边的土中,或者用几个大石将其固牢。走在上面不敢说如履薄冰,也是有点胆战心惊。据我了解,这座桥从修建到至今,也曾坏过几回,每次都是将“桥墩”换过,如果碰上大水,我无法想像它的支撑力。我问过周边群众,都说修建成本太大,要上万数的钱,也就没想着修,但其中的隐患好多人都是知道,曾经还有人看着柱子歪了,下到河里将其扶正的事。
个人感悟: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往往好多事都成了干部眼中的小事了,甚至不屑一顾,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不能只是一个口号。
五、人情猛于
。没下乡之前,我没想过农村的人情有这么大,这么凶,下乡访谈后,我的观点变了,看来人情猛于虎这句话不是虚言,就水田坝这一块来说,我大概分了个比例:一年人情在至5000的有30%,在5000至8000的有50%,在8000以上的有20%,这个数字不可以说不惊人,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户人家,家庭人口5人,户主本人、户主的父母、户主的配偶、户主的女儿。家有田土3亩,其中种茶2亩,种粮1亩,户主长年外出务工,妻子和父母在家种田抚养小孩读初中。本户的收入有两项:一是户主一年外出务工的收入,一年3万元。二是妻子在家种茶可收入3000元,本地的茶叶品种(老茶)亩产也就1500到元的样子。那么我现在将这33000元分解下:生产资料支出(种子、农药、化肥、苗子等)一年元;就医支出全家一年3000元(家庭有老人的话,老人还要别得大病);子女就学支出一年5000元(小学生一年学杂在1200元左右,初中生一个星期在100元以上,一年5000元);家居零用、日常生活支出5000元(添置服装、油盐酱醋、来客招待、买肉买菜、坐车等),除去这几项,也只剩下18000元,这18000元中有多少是人情这就是个未知数了,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像我刚才举例中的这户,家庭还算是比较好过的,一年还有个几千上万的存款,试想,再困难一点的家庭没有积蓄是很正常的,还有些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个人感悟:人情猛如虎这个词已经是个“名词”了,几乎家喻户晓,我认为它远比老虎让人害怕,老虎尚且不主动害人,它却害苦了千万家庭。农村中的人情已达如此地步,何况城市。是到该整治的时候了。
二
不知不觉,投身“三万”活动已经一个月,作为市农业局工作组的成员,随队驻村入户走访工作紧张、忙碌。闲下来时突然问自己:辛苦吗?是的,与安逸的机关工作相比,的确很苦、很累。然而扪心自问、静心思量,作为年轻后备干部、才参加工作的公务员,到群众中获取“真经”的机会和过程,又觉苦中含甜、累中有乐。
我们要感谢党对我们这些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关怀,因为有扶贫帮建、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这样的活动,才让我们有机会真正接触现实农村、真正感知老百姓的所盼所需所想。同时,我们也深知市农业局党委和局领导对我们工作组的厚望和信任,期待和关怀。要求我们年轻干部要深入山区农村,沉下身子当好入户调查的“潜水员”,努力做到不仅“身”要下,而且“心”要下,更要耐得住寂寞,把脚印“印”到每个农户家中。真正让我们年轻干部受锻炼,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让老百姓得实惠。
应届毕业进入机关,学生到干部身份的转换还在适应,广阔的农村张开怀抱迎接了我们,这是莫大的挑战与幸运!雨后泥泞的山村小路、让人提心吊胆的摇晃吊桥、每天往返10里多的山路让我们已经习惯。生活条件的艰辛、农村工作经验的不足、网络信息的不畅、语言交流的不通……进入角色之初的重重困难仍历历在目。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在市农业局党委的殷切期许下,在带队领导的细致关心下,个人困难在持续深入的走访中已成为“纸老虎”,丝丝快乐充溢心间。
这份乐来自于看到农民感激党的惠农政策时的微笑。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先后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免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当向村民询问这些政策是否得到落实时,他们都不住的点头,表示对中央的政策很满意,也很感激。双湾村二组村民吴善堂更是伸出大拇指对我们说到:“真没想到,现在种地不要钱,而且还给补助,感谢政府、感谢党!”从这些感激的话语中不难发现,农民已经从党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得到了实惠,我们想他们以后的生活也将会更加美好。
这份乐来自于受到村民的热情欢迎和真情感动。市农业局党委在“三万”活动动员会上就严肃了工作纪律,要求队员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只帮忙,不添乱。在入户走访中,当我们介绍自己是市农业局“三万”工作组时,受到了每家每户的热情接待。有些村民为了表达对市农业局上门讲解政策、发放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的感谢,强烈挽留队员们在自己家里用餐,甚至拿出自己绣制的鞋垫送给大家,虽然只能婉言谢绝,但是那份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特别是从麻线村三组村民袁关华家走出时,他的爱人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那一刻我们真正明白,正是市农业局多年来秉承“求是、创新、敬业、为民”精神,在农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我们才能得到如此厚爱,我们以自己是市农业局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这份乐来自于与村民打成一片时的欢畅交流和无限信任。十堰山多地少,地薄多灾,务农收入不能满足全家人生活需要,大部分家庭都以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家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真正设身处地的与他们沟通,就很容易在情感上被他们接受。同样,村民也将我们这些队员看作知心朋友和亲人,敞开心扉,将家里的困难和对政策的建议如实向工作组娓娓道来。在这个双向互动、增进感情的过程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农民生活还很艰辛,只有沉下身子,了解农民所需、所盼,才能无愧他们的信任和期许。
这份乐来自于每日里自己在基层工作中受到的锻炼。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与农民打交道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进入“三万”活动之初紧张、忐忑。但在连续一个多月的入户走访中,从农民那里了解到了当前农业农村工作重点方向,从村干部那里学到了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基层农技站那里了解了第一手资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亘古不变,所有自认为成绩的取得,都是在将“心”真正沉入村里,将“情”真正烙在村民身上获得的,而一点一滴的收获也正在逐渐积累,成为日后工作中的无价财富,为此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
苦和乐很多时候取决于人的心态。“三万”活动,有些人说这是一种苦差事,如果仅仅把它作为工作来完成,那一定不能够做好。但是,如果能从这项“苦差事”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农民的所思、所需、所盼,感受到自己被农民所需要、所接纳,挨家挨户搞调查,虽然很累、很苦,但回想每天的收获,让我们能够品味到快乐滋味,这份乐哪怕很细微,但很真挚而又深远。
- 上一篇:中小学校电脑室管理规章制度
- 下一篇:图书室书刊赔偿及图书借还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