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心得随想
时间:2022-07-15 09:54:00
导语:欧洲文明心得随想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想写这篇读后感,说来十分羞愧。写了个开头后又搁下了现在距我看完书估计有两个月了书中的内容都忘了不过没关系,只要我多看些同类书籍,重复地记忆总能让我留下印象,下面是网上找来的人的评论,贴在这里,对自己也有益。
都是要树立世界观人生观、要有高出旁人的思维要看的书,看完《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已经几天了书里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真是愧对作者。这本书是阿杰推荐的推荐了很多书。其中一大块就是历史,西方历史。最早的以前我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被《明朝那些事儿》引上了看中国历史的道路,虽还是看了就忘,但总算普及了点常识。但是对于西方历史,却是碰也不想碰,可能是小时候被《希腊神话》伤到看到一大长串的西方人民就头疼。后来可能看英文电影看多了对人民不再那么反感,却仍旧不喜欢西方历史,从未提起兴趣来了解。
讲的出国留学要做哪些准备,都快忘了为什么当时就想看了也许是阿杰那场讲座给我洗脑”洗得有点完全吧。当然首先是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问了医学好不好出国,于是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医学出国至少要读十年,青春花在这上面也许不值,国内好好学、好好研究,也可以与国外交流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阿杰说话很有煽动性,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且有理有据,很想像他一样说话又有知识又有说服力,于是下来就开始看他推荐的书。
才发现西方历史原来也很好看。原来曾看过一本《世界一流小说》书,先看了一本《西方文明史》这本是一本教材。里边各书的简介我都大略看了一下,西方历史中又再次见到再了解一下作者、书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另外才发现希腊神话也很有意思,英语课本也讲了很多,于是再没有以前那种陌生、晦涩之感。也是大概看了看,知道自己记不住,也没刻意去记,都做好了反复看多本同样内容的书的准备,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见到多次大概能留点印象吧。
由他学生录音、整理出版的基本上保存了陈教授讲课的原貌,看完《西方文明史》来看《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老教授做的讲座。很口语化,易懂。一本书下来,对陈教授也有了个大概的解,十分佩服他这样老的一位教授,思想确并不陈旧。专业是英语,研究欧美的文化,相信也是这个领域顶尖的人,有很多机会去实地考察体验交流。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虽仍处于贫穷状态,但是科学研究者们却能与世界接轨,并未落后,包括研究世界发展史的学者们对世界有着正确的认识,一向都很佩服,那个时候的人就能懂得我经过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效果。陈教授的讲课很有意思,并且重点鲜明,对各种史实信手拈来,并且能给大家推荐更多的书,让同学们自己去更深入地研究,这也就是大学老师和小学老师的不同吧。
实际上心里想的中国。从全书来看,陈教授在开场白就说:研究欧洲。确想的中国,就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发展到现在终于从低谷中爬出来了但是为什么中国那么长时期被动?黑格尔把中国和印度划在世界历史之外,就是把中国和印度看作了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之外的国家,另类’当然这是十分的欧洲中心主义’黑格尔还是十分的日耳曼中心主义’但是客观的说,中国进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才一百多年,为什么这么滞后?
欧洲和中国从历史根源来讲就根本不同,大概是讲。因为欧洲与中国地理环境的不同,欧洲从希腊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追求平等,追求人权,追求自由了那幅拉斐尔着名的画《雅典学院》画出那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人人都在追其着学术的进步,那种向上积极的气氛扑面而来,看着这幅画,再看看陈教授讲解希腊的文字,眼中都含着泪。不明白我为何流泪,可能因为这就是向往的那种大学生活却无法亲临,也可能因为哀叹中国没有这样的学校。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时代就能看出西方的追求真理、追求自由,而在非洲、美洲以及亚洲都是没有的所以欧洲成了世界文明的中心,美国文化也源于欧洲,而现在欧美文化已经在全球都处于统治地位。
万马齐喑的时代,而中国只有在先秦那个时代。才有言论的自由,都说那是中国最开放的时代,和雅典很相像。但是有什么方法呢,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灭掉了中国其他思想言论,中国也就走上了和西方完全不同的道路。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们以及被统治者们都认为奴役与被奴役、统治与被统治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智慧历来不需要在人民中存在所谓的科学创新只是投机取巧,游手好闲。统治者的权力永远只被中央抓得紧紧的现在民主制度很难在中国自己发生。中国永远只是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的路来发展。
(一)
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
欧洲的希腊时代和中国的春秋战国都是小国林立,互相既融合交流,又争战不断。在希腊,雅典文明和斯巴达文明,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的道家和法家相似,这是几乎可以套用的,雅典商业繁荣,文化兴盛,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很精彩,可以与中国的齐国相对。另一个国家斯巴达完全是个纪律国家,严苛残酷,在国内,以牺牲个人来换取国家利益,对外,军队所指,战无不胜。似乎有点秦国的味道。这其中我们现在主要看到的便是实行民主和专制的区别。认为古希腊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有可比性的,或许可以说两者都是一种文化的起始,呈现出一种蓬勃的,青年的形象。也就是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但就这一点来说,二者的相似并不是在内容上,而只能说是在形式上。雅典战胜斯巴达后伯里克利的讲演词中向战争中的死者做了一篇悼词,他将雅典的“民主制度”、“法制”归纳出来,悼词中能够看到所展现出来的希腊精神的自由和雄伟,是一种对希腊民主文明的集中概括。也就是真正的,对人民,对普通人的尊重。与之相比,中国古代亦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但中国在古代时候大多被三皇五帝勾画出政治文化发展走向,也就是“专制”了。孟子说“民为贵”,但那与希腊真正意义上让普通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还是两回事。
希腊文明与中国古文化在艺术的造诣上都有着十分辉煌的表现,二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但希腊文明中的最终人民的意见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希腊文明的结局和中国战国的结局惊人地相似。文明的希腊,被“蛮横”罗马所灭,这一战事实上撼动了整个希腊文明,使之归于衰落和消亡。希腊之所以国运衰败主要也就是由于雅典的民主制度并不是全境的,不是整个希腊都这样。再有就是它的民主制度都很短暂,政体轮换,不断变换“民主制度”,没有形成一种一贯的东西。春秋战国和希腊文明走了一条相似的路,也以相似的方式灭亡了,这不是巧合,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种必然。罗马帝国和大汉朝几乎同时出现,又走了一条相似的路,连结局也相似。罗马帝国以军事成绩取得胜利的同时,又以相当亲切的态度结了不少盟国,以壮大势力,这和刘邦的行为有相似之处,罗马帝国一开始是比较民主的,很多东西照搬了希腊制度,这和汉初引用道家学说来治国也相似。后来罗马帝国渐渐走上了独裁之路,这又正好重合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脚步。
中世纪的文明与中国礼仪
有人认为中世纪就是个黑洞,是黑暗时期几乎就是个烂摊子。我不认
同这种观点,提出这样想法是因为直接将先前辉煌的希腊文明和之后光明的文艺复兴时期孤立开来看的缘故。从历史发展来看,中世纪事实上给人类留下了精神财富,姑且可以认为文艺复兴的积累就是在中世纪。不能说一片黑暗毫无建树的中世纪之后能突然出现文艺复兴的光明吧,在那个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其实有很多东西在孕育着。这其中最最关键,可以说直接引导文艺复兴时期发生的就是它的主要精神--人文精神。我们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有些中国人常常表现地非常不讲礼貌,外国特别将保持安静注意卫生等字样用中文写在告示牌上挂在公共场所,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脸红。其实我们对“礼仪之邦”的解释一直不准确,在古代,宗法社会的时候,对于不同阶层的人士,相互之间如何对待的问题,这是礼仪。但我们现在就简单化了。可以说当我们把礼仪翻译成为讲礼貌,那真是太过于简单化了。
我们看西方人做人做事,文明礼貌是习以为常,成为一种习惯的。那么西方文明礼貌到底从哪里来呢?可以说是从中世纪来。中世纪的西方政局,上有封底,每个封底的诸侯,上边有皇帝,再小一点是国王,再有亲王,还有小宫殿。这一整套局面建立,形成起来,也就一定要定出一些人与人之间待人接物的规矩来了。中世纪许多小册子记载了文明礼貌须知这一类东西,这些内容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简简单单的文明礼貌其实真是差不多,但这种文明礼节是从中世纪特有的那些规模很小,同老百姓距离也很小的宫廷里边出来的。大的诸侯国,小的国家宫廷,中间有许多阶层,到最后与老百姓间的距离,不像我们的皇帝与百姓距离如此之大。因此这些文明礼节,很容易流传开,由中世纪开始,成为西方文明礼貌的一种本能。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
无论是文艺复兴、欧洲启蒙运动、或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所蕴涵的内容都可以写许多。而这三点之所以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很大程度上缘于三者都是一种由思想观念引发的运动和文明提升,无论它最后成功与否,带来的不同方面的价值如何,它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胡适把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翻译成“Renaissance”,但中国历史上事实并没有类似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唐朝的古文运动是一股新思潮,但它与文艺复兴本质上并不在同一层面。五四时期或许可以算得上有一些像文艺复兴。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复兴古希腊文化,就是把希腊文化中的人文注意恢复过来,用它来扬弃中世纪的神学主义,神本主义,而且“复兴”意味着“创新”,不是单纯的复制。“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国向西方打开了大门,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可以说这是抓住了文明发展的要害了:科学与民主。中国新文化运动如此发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另外一次“百家争鸣”。再来看在世界上承接了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真正从思想上进行的一次解放,强调了运用理智,并且是自主的理智。是一种思想上的真正转变,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革命,那偏见还是会束缚人。启蒙运动强调运用理性,并且是公开的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类带来启蒙。谈及中国的“启蒙”,哪怕到现在,中国愚昧的,非理性的东西还很多,启蒙即是要去掉身上“不成熟”的东西,而中国直到目前都不是完全有勇气使用自己的理性,因此还是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里,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些像启蒙运动,思想非常活跃,对未来的向往非常强烈,人文气息也很浓厚。但是可惜的是这个生动的局面由于战争原因而夭折断档了,待到战争结束,我们的文化教育又由于政治运动产生了种种问题,精神文化因而持续地受到摧残。因此我们的新文化应该说到现在还没有成形,没有真正建立并且自主起来。当然我们在做着,在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当然也应该吸收我们自身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但最终要通向现代化,还是必须走工业的道路,而关键在于建设自己的科学技术,建设适应这个新形式的思想。世界总是在不断飞速发展变化,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但愿中国文化运动不会重复过去的命运。
(二)
年月日至月日,国际关系学院聘社科院欧洲所的陈先生来给本科生开《欧洲文明史论》课。当时我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许振洲老师指派我和同学陈斌担任助教。这真是我们的幸运,这一段经历也让我难以忘怀。
陈先生是着名的学者,在欧洲文明史领域成就斐然。此前我曾读过他的《文心文事》,印象很深刻。先生在书里面说,他是搞国际问题研究的,但对美国舶来的某些“国际关系理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简单复杂化”的“玄学”,是“形而上学机械论”,“不足取法”。他写了这么一段话,让其时特别崇拜“理论”的我很受震撼:
治学之道,本没有什么花花哨哨的东西,老老实实去做就是了,走捷径不行,想讨俏也不行。尤其是治文、治史(国际问题也不例外),脱不出太史公的“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积累丰富的资料),略考其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话虽过简,却是千古不易的经验之谈,舍简求繁、求“玄”,真划不来。
从这里,即可看出陈先生所提倡的朴实学风。他还说,自己虽是从研究国际问题“起家”,但所谓国际问题,离不开政、经、史,而核心还是哲学,所以他最关注的是历史哲学、政治哲学;他时时所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洋务”与国学结合起来,“中国的学者而不大懂中国的学问,可乎?”
先生是本学科的老前辈,他讲的这些话,我特别信服。也是带着这个印象,我和同学一起到先生府上去拜见他。第一次见面很紧张,也不知道说什么,只记得先生特别和气,两道眉毛很长,很漂亮。资中筠先生也在家,她告诉我们,陈先生患了尿毒症,每周要去医院做两次血液透析。资先生语气平静,可我知道这是很重的病,很难治。陈先生告诉我们说,他从西语系毕业之后,就分配到外交部门,过去长期做“民间外交”,后来到社科院搞研究,很少讲课,这次请他,他很愿意,再辛苦也要坚持去讲课,他想利用这个机会,多听听现在的青年学生有些什么想法。
先生交给我三页稿纸,上面是他用毛笔小楷写的“讲课纲要”,要我打印出来发给选课的同学。这份手稿,我一直珍藏着,后来这门课的课堂记录整理出了书(《欧洲文明十五讲》,大学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可惜没有把这个纲要收录进去。我原样抄在下面:
讲课纲要(参考用)
一、历史、哲学、国际关系
二、远古——希腊文明的历史地理环境黄帝、尧、舜、禹、商
三、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早期两周
中晚期秦、两汉(汉武)
四、罗马兴衰一千年汉、魏晋南北朝
五、“黑暗时期”和日耳曼入侵隋、唐
六、封建时期(中古)五代十国
宗教与教会北宋
经院哲学南宋
神学与教育元
但丁的时代意义
七、封建时期
末期(旧制度开始瓦解)明
天命
商业、传教、航海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科学思维
八、近古与近代相接晚明、清初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
欧洲文明向欧美文明转化(1815以后)
政治理论的“实验”晚清与民初
九、一个“方法论”问题
康德——理想主义与欧洲主义
黑格尔——现实主义和民族主义
归结于“一”与“多”——走向“欧洲联盟”
十、文化的“濡染效应”
从欧洲出发走向世界
欧洲界内,亚、非、拉,日本,美国
十一、欧洲与中国——中国文化的前瞻
这个纲要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欧洲文明的历史与中国对应起来。先生解释说,他虽然是讲欧洲的事情,但心里面想的都是中国。他研究欧洲,只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
第一次见面之后的三个月里,每周六一早,我就打车从万柳学生公寓到方庄,将先生接到,讲完课再将先生送回家。那时候北京的出租车车况比现在糟糕多了,尤其是冬天,车里面比较脏,味道不那么好,许振洲老师就特别叮嘱我,要打每公里一块六的车,稍微宽敞一点。而陈先生拖着病体,每周往返奔波,天寒地冻刮大风也没有停一次课。我们在车上,常常聊一些闲话,大约是他问我一些现在学生的情况,我来回答。可惜我现在记不起来什么具体的内容了。我也实在不是一个称职的助教,当时先生坐着讲课,有时候提到一些人名、地名、书名,就由我们帮助写到黑板上,可是我孤陋寡闻,常常写错字,如果是外文,更一点写不出来。
这三个月讲课的详细情况,基本上都已经整理到了《欧洲文明十五讲》那本书里。我读了好几遍,因为书里面不仅讲了欧洲的事情,先生还利用这个机会,谈了很多中国的问题,甚至谈到了人生问题。我喜欢听先生讲话,平和、平实,他爱引用中国古代的诗文,也爱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先生是服膺启蒙思想家的,他认定,欧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科学,欧洲文明几千年发展,有一条线索,就是民主科学在萌发生长,“欧洲精神”点出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中国文化必须要引进这个才有未来。
对这样的观点,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就好像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纪念碑上写的,“先生之着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但是,他的这些主张背后,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还有几个小的细节值得记下来。陈先生对于现在国际问题研究过分偏重美国不太满意,他上课第一句话就说:你们不了解美国,还有可能了解世界,要是不了解欧洲,可能就很难了解这个世界了,你们不要把美国想得那么大、那么强,它的源头还是在欧洲,欧洲才是博大精深的。我当时就想问,您是欧洲所所长,资中筠先生是美国所所长,您这样说,资先生同意吗?可惜我没敢问。
先生每次讲课,差不多要持续三个钟头,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仍然在讲台上端坐着。他说,我现在得了这个病,基本上很少有小便了,我坐着就是休息。结果课间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过去找他提问,还有同学找他签名合影。最后一次课讲完了,有两个同学走过去,深深地向他鞠躬致敬。
还有一次,陈先生对我们说,推荐大家读一读某位老先生新出的一本文集,这本书非常非常了不起,里面的观点很新,思考很深刻。我于是找这本书来看了,里面讨论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可读完觉得没那么了不起啊。我有这个想法,也不敢问陈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这个老先生过去是参与写“九评”的“秀才”,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能够进行这样的反思,真是非常大的一个事情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后来的人万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新”而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我们是比前辈少了许多思想包袱,却也可能因此体会不到前辈的贡献所在。从这个事情,我也对所谓“了解之同情”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三个月的课之后,我就再没见过先生了。这几年里,偶尔从袁明老师、许振洲老师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也常常读到他新写的文章。有时候我真想去拜访他,可自己毕业后即从事行政服务工作,很少静下来读书,心中无比惭愧,怎么敢再去打搅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师。那短暂的“助教”经历,只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新年的第一天,我上网,突然看到了先生去世的噩耗,心情沉重,因为在最近出版的几期《万象》杂志上,先生还连续发表了几篇关于启蒙运动的文章,没想到就这样走了,而且没有举行任何告别仪式。
我想以这些笨拙的文字,纪念驾鹤西去的陈先生。我深信,先生人品高贵、学贯中西,他的道德文章,必将泽被万千后学。
(三)
要说东西方有何不同,首先要界定何为东方,何为西方。东方当然指我们自己。但是西方指什么呢。地理上讲,西方是欧美各国。但我们常说的“西方”,已远非单纯的地理概念,似乎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被赋予相当复杂的含义。首先也许因为国人“西方”概念的形成,乃是自列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始,提到西方,总是混杂着近代中国丧权辱国的痛苦记忆。其次,我们做学生的,在校数十年,物理、数学、生物、化学……哪样不是舶来品呢?中国历史,是用马克思主义范式去解释。汉语,也是用西方的语言学体系去分析。所以,经过系统学校教育,在西学浸淫下的东方读书人对西方是又恨又爱,恨帝国主义列强铁蹄践踏国土,爱的是科学,或者还有别的,甚至暗地心向往之。两相混杂,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就把读透西学为己任,暗含用先进改造落后之意,明里说,就是“学贯中西”了。
陈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他研究西方的切入点是研究欧洲。陈认为,西方虽包括欧美,但美国只是欧洲文明的继承,自身时间也短,缺少历史沉淀,西学的根还是在欧洲,要研究西方,关键是研究欧洲。他在为国关学院本科生上了一学期课,讲课内容结集出版,就是《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很浅显,很通俗,适合想了解西方,但是又不愿从古希腊着作开始读起的人阅读。陈从通史、社会史、思想史角度讲欧洲,欧洲文明几千年就被他浓缩在这薄薄的一本里了,很了不起。因为很浅显很通俗,所以有些东西陈提到了但是讲得不透,如果读者完全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有可能不能全面理解陈的思想,或者表面上以为懂了,实际上根本没有看懂。所以还是建议读这本书的人有一定知识储备。
陈书中的内容中,有三条我认为是重点。
第一,是关于“自由主义”liberalism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关于前者,陈说,经典的自由主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的自由,也就是每个人生来是自由的,每个人的意志、权利等都必须得到尊重;二是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其实是来自于别人的不自由,人人都要遵守法律,法律规定了
许多不能做的事,从而保证了大家的自由。个人主义在陈书中没有展开讲。它来源于“主权”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主权”,这是人生而具有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不可侵犯的空间。两者根源于古希腊,在启蒙时期被那些启蒙思想家系统地阐述出来,深刻地影响整个西方。理解西方,首先就要理解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我记得08年第9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辨析一些西方政治学基本概念,提到个人主义在我国被误读很深,常与利己主义混淆。这可能有翻译上的问题,但更可能是因为东方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两者的,理解起来就相当困难。理解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才可以理解法国着名的五月风暴,还可以理解前不久希腊爆发严重骚乱时,警方平乱为何如此不力。这当是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最大不同。
第二,是关于启蒙和科学。陈老在书对于启蒙和科学给予了很高评价。关于什么是科学,似乎还没有一个简单明了大家公认的定义。但是什么是“科学的精神”,基本上已有共识。我认为,理解科学的精神,首先要理解“理性”。一切科学的前提是我们相信人类具有“理性”。理性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不认可这个前提,认为人类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一切所谓科学都要被推翻。但是认识到这个前提,就应认识到科学只是在这个前提下由人类自身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前提本身是先验的,他衍生出的一切又怎么会是绝对可靠的呢?人类为何具有理性,理性来源于哪里,是哲学思考的问题之一。有人甚至将理性来源上溯至上帝。如果说宗教是盲目的,笃信科学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盲目的呢?于是科学的精神重要性就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弱点并怀疑一切现存的观点。陈老说,理解到科学的精神就是启蒙,人需要不断地加深理解,不断地启蒙。
第三,是关于宗教与社会。陈的书里讲了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还可以参见《顾准文集》,顾准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也讲得很透彻。顾准认为,基督教来源是犹太教,犹太教产生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为在精神层面上拢聚离散的犹太人(很早以前犹太民族的王国就覆灭了),为复国作准备之用的。因此有一些进攻性的色彩,还有一些强调遵守纪律的教义。后来犹太人没有反抗成功,但基督教慢慢形成。基督教的教义就要温和很多,强调爱,强调通过爱的精神来布道。这是基督教的发家史。让我感兴趣的是,从西方政治学角度看,基督教组织成为牵制君主权力的力量,客观上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空间。魏特夫在《东方专制主义》里,对基督教与公民社会关系做了详细分析。但这也是欧洲的特殊情况,君权、神权,一方始终没能完全打败另一方,双方始终处于相互牵制状态。如果是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则不会给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机会。陈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讲解。
上述三条可能就是西方之所以为西方,又和东方有根本不同的地方。要说为什么西方成了现在这样,也许只能说,历史是偶然和必然的混合,历史事件发生是偶然的,在很多偶然事件互动下,慢慢显现出必然的发展方向。比如说现在的欧盟,一切的开始来自于法德和解,当初法德是否和解,或者怎样和解,也可以有好多种发展可能性,如果当初没有阿登纳的政治智慧,没有他以个人魅力呼吁号召,本人还投上关键一票,也许法德和解不会像后来那么顺利,欧洲联合也不会在几十年间就迅速发展。但是回头来看,法德和解和欧洲联合也是必然,是思想上和形势上的水到渠成,这水和渠,又来自于欧洲几千年文明的沉淀。
回到本文开头,要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们回答我心中的那个问题其实是勉为其难,但是非常感谢他们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向中文以外的世界。
- 上一篇:公司信息沟通整治规则
- 下一篇:党支部暨创先争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