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参观博物馆中国馆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21 10:27:00

导语:独家原创:参观博物馆中国馆心得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参观博物馆中国馆心得体会

参观了大不列颠博物馆中国馆之后,我陷入了沉思。一件件艺术品,巧夺天工,撼人心魄。在惊叹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的同时,我感到一种贴近于历史的深刻的悲痛.这些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血肉啊!它们本来属于中华民族,本是我们的国宝,而且是无价之宝,如今却流落在异国他乡。这使我不由想起圆明园那场浩劫的大火、莫高窟前英国‘冒险家’劫掠的车辙和两百年来中华瑰宝流失海外的沉浮跌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我参观完中国厅后,知道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数量之庞大,品类之齐全,骇人听闻!这陈列的众多中国国宝,实际上是一部中国的屈辱史,评论却只有一句话:

落后就要挨打!

我不禁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防止落后,永葆先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英国既然能长期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不倒,一定有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英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是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立于不败之地、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中包括工业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制订产业标准等,使得世界各国接受他所提出的观念、理论和标准等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并按照他创设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金融体系、产业标准等进行生产、经营、管理,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同时掌控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那英国人的创新意识和前瞻意识,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自然是通过教育。英国的教育具有较鲜明的素质培养专业化,学习兴趣化,学习渠道多样化等特点。具体是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制是专才教育,学生按兴趣学习,可投入更多精力在感兴趣科目上,发挥自己的特长。

2.不提倡让学生背书,注重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掌握分析思维能力。

3.让学生多关心时事,多看新闻。通过实践,发掘个人的潜能。

4.考试多是问答题,要求写出鲜明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思辩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会答分析论述题。

5.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更注重思考和独创精神。

6.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注重交流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可自由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交流中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

8.课堂上更注重启发学生提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9.更注重群体的合作(TEAMWORK),一起作项目,培养协作的精神。

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不同素质的学生,而通过这样的方法又能培培养这样的学生呢?

英国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英国学生独立能力强。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于我国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我国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于我国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2.英国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Teamspirit——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3.英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又都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4.英国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我国学生那么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我们在来对比看看我国教育方法是怎样一种情况:

中国教育现状:

1.均衡发展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精力被分散。

2.注重书本的知识的掌握。

3.考试大多是选择和填空,培养的学生知识局限在书本里面。

4.中国学生死记硬背的训练不能培养思维能力。

5.学生死读书,没独立见解,不关心书本外的知识。

6.大学老师更注重是基础知识的灌输,注重的是学生对经典的掌握,而并不注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7.让学生注重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8.缺乏课堂团队的讨论。

这样的思维差异,在两国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有了“序”、“校”,易经的第四卦也说“匪我求蒙童,蒙童求我”,到孔子创办私塾,逐渐形成了世界上完全脱离宗教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考取状元,所以以人文、继承为主,教育的成就是有了孔子思想、文学经典、四大发明等等。而英国在中世纪才开始有了教会学校,1833年政府设立公立学校,1880年就实行5-10岁的义务教育。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性不强,崇尚的是科学、创新,结果出现了蒸汽机、诺贝尔奖得主。

即使到今天,两国在同样面临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都进行了教育的改革,但两国教育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性化和社会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必修、选修和实践的学分制,以学业成绩、成长记录来评价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的体系遵循教科书,循序渐进,学生在练习中理解,教学的方式是大班授课,有严格的教学次序,学生学习很辛苦,有大量的习题、试卷。我们的学生从6岁到18岁12年的学习,一路过关斩将,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考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最终决定了学生今后的一生发展。

英国虽比不上美国开放,但也是一个比较注重自由的西方国家,思想也较开放,所以英国在教育方面,比较强调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希望平日的学习能使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

而中国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国家,受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则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在各学术方面都要扎实基础。

在英国学生如果在数学或语文方面没有特长或者不行,但只要他们在体育、音乐、美术或组织才能方面有一技之长,他们照样可以当状元!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虽然中国也出过像韩寒等一批有着严重偏科现象,可也算取得社会认可的人,但毕竟这也只不过是个别。

其实这也和中国的国情有关,中国人口众多。人才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只要在一方面稍有不如别人,很容易就被社会淘汰,所以中国学生为了能够应付将来必定面对的激烈竞争,他们必须逼着自己全面发展,而这也是无法避免的。

英国的“自由发展”固然要它的好处,但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学生可能会向两极发展。一部分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好,他们积极向上,自觉学习,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实际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而另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他们在学校我行我素,不服从校方和老师的管教。而在管教森严的中国很少会出现这种学生。

中国教育制度主要强调学生要听话,不能有自己太多的主意和观点,一切以老师为上。大多的中国教师则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就行。而英国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带入自己的想法,深入思考。

一个则过多的死记硬背,虽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创新意识;一个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只有部分会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但这部分有所突破的往往成为众人瞩目的科学家或发明家;一个像书呆子;一个则过多的放任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青年学生能拿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冠军,却很少出征惊世界的科学家;英国则能出一、两个杰出人才,而在青少年环节不如中国同年龄或比之更小的学生。

其实两国的教育机制各有所长,问题在于如何取长补短。若中国能吸取西方教育的优点,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出适当的改善,那对于中国的教育来说将是个重大飞跃!

关于如何取长补短,以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以下几方面构想:

1、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唐代大诗人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样的师者在两千多年的教育中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向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当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球变得狭小的时候,教师的这种“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就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调整。因此,加快教师结构调整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必须按照变化了的形势培养造就一支叫得响、有活力,师范化、专业化,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赶、学、超、传、帮、带的教育新风尚,形成老、中、青结合,男女搭配、学科设置合理、人员适中的教师队伍格局。同时,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前提下,要促进教师队伍合理流动,在流动中达到和谐统一,在统一中实现教师结构的合理优化。

2、改进学校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足,盲目发展,追求小而全、少而精的办学模式,形成村村办学的热潮,致使教育资源分散摆布,设点过多,教师的智力资源和学校的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的向前发展,必须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进行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单位数量的学生所承担的教育成本相应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承担的教育成本,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进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进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有利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有效地解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使学校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进行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有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规模的扩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特长发展空间,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调整教育手段,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WTO对教育的影响,教学手段必须紧紧适应WTO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要有时代性、超前性。要多方筹措资金为学校配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联结起天网、地网、校网,使学校向信息化花园式的方向迈近,课程设置向微机课、外语课、综合课倾斜。采取派出去学、请进来教、送教下乡的办法,加强纵向联合、横向联合、强强联合,学校与学校之间实行长期合作,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实施情感教育,改革传统的评语评价制度,严厉查处打骂体罚学生的行为。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然,教育政策是要随着社会发展形式而变化的,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以求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