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修练争当创优模范
时间:2022-07-15 09:32:00
导语:三项修练争当创优模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正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扎实开展,教育部党组对全国教育系统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教育战线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紧密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围绕“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主题,以“学纲要、抓改革、促发展”为载体,以“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和“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为基本目标,做到活动主题鲜明突出,载体贴近实际,内容丰富多彩,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有效。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们担负的是“研究、指导、服务”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我们怎么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和大家共勉。
在我看来,“创先争优”既不是一个政治口号,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要求,而是我们每一个赋有“人的意义”的生命体应有的存在状态——为尊严而活。“人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生命存在,既有一般生物的属性,就是生存和生长;又有自己独有的属性,就是精神需求。所以,作为人,就应该具有两种生命,一种是机体生命,一种是精神生命。我们知道,满足人的机体生命存在和生长的条件是很简单的,一般来讲,只要保证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就已足够了。但是要想保持精神生命的健康和旺盛,追求内心的充实、追求成就感、幸福感和尊严感,则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和修练。并且,我们也知道,只有精神生命永远保持年轻,充满活力,我们的机体生命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斗志,我们的存在才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先争优”是生命成长的本能,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在的精神需求。
“创先争优”既然是生命的本能、既然是内在的需求,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搞“创先争优”活动,还要对同志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呢?就是因为,就大多数人而言,很容易被感官的刺激所诱惑——快活一会儿是一会儿;被大流意识所驱使——大家都这样,我何必这样对自己过不去呢;被安于现状的惰性所左右——我还能怎么样,就这样过算了。所以,大多数人都只有成为先进、成为优秀的想法,甚至有很多人还常常生活在愧疚和后悔之中,就是始终不愿意付诸实际行动。
虽然,我个人在很多方面做得很不好,甚至在有些方面显得有些弱智,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修练自己的品德、修练自己的言行,始终努力在做一名到哪儿都受欢迎的人。具体地讲,就是加强三项修练,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有信念的人,谓之立德;成为教育的改革者,谓之立功;成为有作品的人,谓之立言。
我记不得是谁最先说出“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的,但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感觉:就是对一个人来讲,首先,你必须要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要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绝不能因为暂时的处境并不好而自报自弃。在这个社会、在一个单位、在一个小的群体里,你可能不是最好的,甚至永远成不了最好的,我们得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我们要相信,上帝不可能帮助你,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你可以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认为,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说它是最低要求,是因为,当你再怎么努力都比不过别人的时候(比如,你无论怎么苦心经营,都没有别人因为一点关系、一点投机带来的地位和金钱),你不要去指责和埋怨,而是心平气和地去接受它。人活在世上,有很多东西是自己说了不算的,也是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你怄气、你指责、你埋怨,不但于事无补,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比如,你什么时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世上你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我们谁都做不了主,你埋怨有用吗?很多问题,并不是因为我们生气了,这问题就害怕了——哟,你看那些人生气了,我们应该去安慰一下。不可能的事情。就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转型、分配不公、物欲横流、钱权交易、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等等,想着就来气。如果我们想,要是社会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们再来到这个世上,那该多好啊。大家想一想,如果远古时代的人,也是这么想的,那么他们肯定对我们羡慕死了。再说近一点儿,我们现在的生活,他老人家享受过吗?所以,我们应该满足。我们不但不要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牢骚,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你想,目前,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和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大家都不富裕的时候,我们心理平衡一些,但那时候的生活质量能和现在比吗?为什么非要和想一些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呢?还有的人,一看到某某因为家庭背景好,本事并不大,可尽得好处、尽搞好事,又开始怪别人了。其实,你再怎么怪,对别人没有丝毫影响,反而让自己失去了自我,找不到了方向,过着抬不起头的生活。所以,我认为,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看问题的角度,对他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一些自己说了不算的、一个人改变不了的问题,我想,我们首先就应该想到是去接受它、去适应它,然后最重要的是唤醒自己的潜能,扎扎实实地干事,一步一步地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即使不能强大也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成为精神丰富的人,成为灵魂高贵的人,免得让自己人生的虚无和岁月的苍白。请同志们记住一句话:心理问题是不健康的攀比比出来的;身体问题是不健康的生活所导致的。物欲是社会刺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是个无底洞,永远得不到满足;而精神的需求是内在的,只要加强自我修练,我们的人生一定是美好幸福的。
说它是最高要求,是因为,一个人从自身现有的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修练自己,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强有力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很难达到的。正如《红楼梦》里的一句话:“要想活得好,需下死功夫”。
在座的各位都是全县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我们肩负着一门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从事的是一份“做好事”的职业,是成就人的职业。但是,仅仅为少数人工作,成就少数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胸怀教育理想,坚定地树立起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信念。我们应该站在为全县的孩子健康成长负责的高度来思考我们的工作、来衡量我们工作的分量。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项修练——立德。
首先,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并且我们要把这份爱直接指向我们的孩子,要对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行为抱有绝不容忍的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开展我们的工作。
其次,我们要肩负起引导教师成长的责任,工作中,我们不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群体的培养,更要重视本学科教师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并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为教师们成长提供有效服务。
第三、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求真的学术精神、明确的思想主张和强势的人格力量去影响人、教育人,使自己成为教师们敬佩的人、追随的人、感谢的人。
第二项修练是:立功。教研员一定要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功臣。要想成为功臣,我们必须坚决按照“重心下移”的要求,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学生,以务实的作风、用思考的大脑、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通过亲身体
验、具体实践,不断追求问题的解决,努力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自我规划,整体谋划自己的“教研人生”。记得在《成功之路》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少职业规划,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一根生命线。细细想一想,确实是这样,我们很多人,年复一年的工作,大多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回想自己所走过的路,留下的只是一些生活碎片,让自己的人生总有一种跌跌撞撞的感觉。所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位同志一定要给自己定个方向,定个目标,并紧紧地抓住这根主线,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落实,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我到教研室以后,最大的不适应就是责任感的失落。我不知道我的责任是什么,为谁负责。所以,让我这个长期习惯了把事情做实在、做到位的人有些困惑。于是,我就细细地观察同志们在做什么,想从中去理解你们的责任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去担负起这个责任的。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教研员的责任”和我以前所理解的责任有所不同。当教师的时候,我的责任是尽量教好每一个学生,哪个学生有问题了,我会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去帮助;当校长的时候,我的责任是尽力让学校的各项工作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哪个地方发展慢了,我会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定措施。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理解责任的话,我们教研员的责任应该是:按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准确而又明确地找到本学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指导和服务”,引导教师向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靠近。可是,我们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我们工作效果的间接性,我们的工作很难实在起来。大都也就是人走到、话讲到,至于能不能落实、如何落实,我们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工作好象例行公事、走走程序而已,我们没有压力感、没有焦虑感,所以就没有什么责任可承担了。
这种工作状态,我认为是非常害人的。首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没有工作压力,也就没有工作动力,很容易养成工作惰性,表面上看,我们都很轻松自在,可内在的讲,我们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大好时光,让我们的生命没有了厚重的感觉,常常是雾里看花,逍遥自在。一旦一个人静坐在那里的时候,一种荒凉的感觉就自然地涌上了心头。其次是害了我们的事业,由于我们没有承担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重任的大智慧,没有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没有把那些已经成熟了的教育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师们的行为,所以,目前我们的孩子还在遭受着劣质教育的煎熬,不说我们有罪,至少是问心有愧的。
当然,有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需要有一大批懂教育的校长,需要有较高执行力的文化环境。但是,我们勇于担负起我们所应承担的责任,做到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良知,脚踏实地地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想总比“因为为难而不作为”结果要好得多。
三是扎实开展工作,把工作重心真正地下移到学校。教研员如果没有亲身的研究经历,没有鲜活的教育场景,没有对教育现象的真切感悟,头脑里只有自己也没有想得很明白的观念、理念、模式,我们对教师的指导是很难取得教师们的认同,也很难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兴奋点。所以,只有把工作重心真正下移到学校,和校长、和教师、和学生有经常的零距离接触,我们才能有效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才能积累丰富的实践智慧。具体地讲,我们需要做到:
1)更加关注常态课研究。
如果教研员仅仅将教研重心放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公开课,如示范课、观摩课和其它各种名义开设的研讨课,由于牵涉种种名利关系,那么,教研员所面对的可能多半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粉饰型特殊课堂,而不是鲜活的、原生态的本色课、常态课。如果这样,教研员所面向的教学现象、教学过程,将因不是自然的显现而可能导致研究的偏颇、虚假和脱离教学本质的表浅。加强常驻态课研究更有利于我们掌握真实情况,有利于对问题的研究。
2)要经常走进师生个体。
教研员要成为具有学术生命力的研究主体,前提条件是自觉强化“场意识”,而不是置身场外研究的局外人。这意味着教研员不仅要走“近”师生,而且要走“进”其精神活动的多维、复杂世界;不仅要走“近”作为抽象符号的复数的“人”,而且要走“进”个性鲜明、旨趣不一的单数的人,走“进”思维、情感、言语不一的生命个体;不仅要走“近”感官直面、空间延展的静态课堂,而且要走“近”教师、学生、管理者多元主体互动对话、心灵交往的理性世界和动态关系。这种场域中人的正确归位,这种关系中人的自觉植入,将极大地拓宽教研员的研究对象、拓深其研究空间,并获得以往那种“身”在场而“心”不在场的封闭式研究中所没有的全新感悟和启迪。
3)养成跟踪研究的习惯。
养成跟踪研究的习惯,就是要避免蜻蜒点水式地走访学校、观摩课堂。既然要走进教学原生态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关系之中,自然应将临时性的走访改变为过程性扎根,在持续不断地对教学现实的细密关注和思考中找到抵达教学理想境界的途径。只有时间才能保障教研员所研究的教学现象的纯粹,也只有时间才能保证研究对象的心灵真实,因此持续性跟进是教研结论获得澄明的基本前提。而且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或学生个体而言,教研员要不惜时间持续跟进到其全程发展过程中,从其动态的成长中挖掘对教与学可能产生的启示价值,这才是更深意义的过程性扎根。
4)大胆地走上教学讲台。
教研员不但要以第三者的身份观教,更要自觉地还原教师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和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也就是俗称的开设“下水课”。首先,这种旨在以身示教的下水课,可分为研究型和示范型两类。研究课是教研员怀揣先进教学理念和相关教研问题而作出的探索性教学。它具有挑战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等特点。通过这类研究课,教研员旨在引领和启发一线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使他们自觉养成以课研教而不是以文研教的新意识、新能力和新习惯。示范课,是教研员将已确定的新观念、新教法、新手段向教师们付诸实践的展示性教学。它具有前瞻性、推广性和可效仿性等特点。示范课的作用在于给一线教师提供观赏教研员教学艺术、才情和多元技能的开放平台,并能对他们发挥感如、启悟和熏陶等功能。其次,就评课艺术而言,教研员以身验课比课外评课具有更加真实和真切的体会。
第三项修练就是:立名。
我曾经在多个场合讲过一个观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有要作品意识。一个人工作了一辈子,到头来两手空空,什么也没留下,是一件既遗憾又不应该的事情。特别是对我们教研员来讲,我们的人生是“教研人生”,是专门搞研究的,一个搞研究的人,当了几十年的传话筒,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创新的经历,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很可惜的。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这里并不一定强求我们每个人都能着书立说,至少应该有很强的影响力,你的思想、观点、品德,甚至音容笑貌能够以积极的形象根植于众多人的心中,我想达到这个水平,对大家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这里,我讲两个方面的修练:
首先要练好“读”的基本功。朱永新教授说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教研员也是一样,我们既要读与教材有关的资料、与教学有关的方法论的书籍,还要读中外经典、读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方面的书籍。要在阅读中充实自己,丰厚自己。这里,我特别强调一点,我们学科教研员,绝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和眼界仅仅局限在学科教学的研究上,因为教学上的问题没有孤立的东西,一个问题的出现它有可能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心理、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能就问题讲问题,很容易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尴尬局面。
其次要练好“写”的基本功。关于写的问题,我的体会是最真切的。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写作,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很差,一点兴趣也没有,一直偏爱理科知识的学习。所以,我上学时读的书也很少。参加工作以后,从事的又是理科教学工作,所看的书也都是与教学有关的东西,很少写什么东西。后来,成为校长之后,看的书多了起来,写的东西也多了起来(工作中,我曾经试用过好几个人帮学校写点东西,可都不能让我满意,于是我只好自己动笔了,所以,我写东西首先是逼出来的)。特别是年秋开学后,我学着建了一个自己的博客。博客建好后,开始的时候,我把自己过去写的一些材料发了几篇在上面,一点也没放在心上,想起来了去看一下,把自己一些小的思想写出来发上去,也没指望在里面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后来,我发现,我和朋友们的交流慢慢地多了起来,我的想法和做法不断地得到朋友们的肯定和鼓励,有些文章在圈子里还作为精华文章加精推荐,这让我有些兴奋了。从月中旬开始,我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心中又多了一份牵挂。每到晚上,我就会漫步在博客的百花园中,表达着、感动着、收获着,非常充实。学朋友的文章,看窗外的风景,感觉到自己的眼前越来越明亮,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心情越来越豁达。不觉间,自身的素质在发生变化,看学生的眼神变了,写文章的水平提高了,说话的语气沉稳了,思考的问题深刻了……有人说:“时间是块试金石,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逃得过时间老人那明察秋毫的明亮眼睛。”的确不错,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我的那种感觉有些麻木了,思绪有些枯竭了,多了几份为难,多了几份松懈。坚持吗?如果没有激情和憧憬,那肯定不会有快乐在其中,这不是自己建博客的本意;随意吗?任何事情随意就不会有标准,这本应美丽的博客花园就会因为随意而荒芜,以此照映出人的心灵的冷漠和苍白,这时的博客便成了自己的一种负担。在这种自我选择和自我挑战面前,我的勇气为我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就是坚持。这种坚持更多的意味着改变,因为没有改变,就没有十足的信心和力量,就没有丰富的智慧源泉和思想灵感,思绪的枯竭和写作的为难仍然不会让她走出多远。于是我就为我的博客赋予意义和价值,给她以个性和情感,让它成为我思想的家园、感情的乐园、通往理想的坚实桥梁。从此,我把读书成为习惯,开始有主题的生活,有思想的工作,在一样的校园里,有了不一样的我。我的教育神经变得格外敏感,善于捕捉一瞬间的灵感,找寻工作的突破。读教育名着,学专家理念,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中觉醒,在一回回的良知拷问中振作,自己不能再是井底之蛙,应该为改进教育工作有所贡献,人文精神是她的个性,尊重生命是她情感的力量,我真诚地坚持,我细心的呵护,看着她更加美丽,看着她更加活力,一种幸福在心中荡漾,一种依恋变得强烈。特别是在过去,发表文章好象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可仅年我在省级刊物上就发表了14篇,到目前,我总共发表的文章有33篇。
其实,我们头脑中思考过的,不一定能说出来;说出来的,不一定能写下来。动笔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的过程,提炼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动笔我们不期望尽善尽美,要把倏忽的体会或感悟即时记下来,贴近生活,记录精彩。等有了时间,再斟酌再推敲,一篇篇好的教育叙事或好的教育随笔就会应运而生。关注最鲜活的生命和生活的教育科研,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教研员既要善于敏感地去发现问题,又要善于梳理亮点,总结经验,成就最好的自己去服务教学。因此,我建议同志们,要先拿起笔来,开始可以很随意地写,在你写的过程中,你就会慢慢地佩服起自己,慢慢地就会有个主题,有个方向,你所苦苦追求的成果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等到从工作岗位上走下来的时候,你就会在不经意间收获一笔中价值不菲的财富。
不容否认,我们这个时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内心浮躁,道德沦落,因而更需要我们要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我们作为教师的老师,更应该成为信念的坚守者,用自己的信念去建立教师们的信念,让教师成为有信念的人。同时,我们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在改革中前进的时代。我们每位教研员只要摆正心态,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去,你就一定能够大展拳脚、有所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做,更要去说、去写,把做法变成说法,形成文字,从行动中提升思想,让思想更好地指引行动。力求做最好的自己,做创先争优的模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 上一篇:公司办公行为规则
- 下一篇:克服创优活动思想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