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1-12 11:37:00

导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要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第一、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又会有一定的矛盾。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指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而社会发展则是指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等诸方面的综合发展。它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围绕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展开,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生存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经历了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和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社会动荡的过程,然后才是政府下决心来进行环境、生态治理和社会不安定的治理。这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我们决不能重蹈这个复辙。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才能实现的。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在改革、开放、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的社会背景下积极进行改革,加快经济发展。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不断促进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的形成。

第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共同富裕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集中体现。当然,社会发展并不仅仅限于物质生活领域,还应当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内容。但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既面临着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相协调的任务,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任务,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任务更紧迫。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既不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六大以来,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确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一方面与社会生活内部固有的有机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追求的伟大目标的考虑。

第三、要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现代化是21世纪中叶我们要达到的宏伟目标。我们所讲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大众知识化、社会生活文明化等在内的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精神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就目的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实现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充分满足人的需要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过程而言,我们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要实现秩序与效率的统一、基本建设与生活改善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纠正以往对现代化的片面理解,以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稳定为根本标尺,审视以往的建设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