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三概念体会

时间:2022-11-28 06:35:00

导语:改革三概念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改革三概念体会

改革不动摇,一定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了郑重对待这一重大问题,我认为应正确界定“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这三个概念,弄清其应有的内涵和准确的、科学的表述。这有利于推动改革进一步发展。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界定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创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是以新的公有制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体制,以共同富裕为目的

邓小平同志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理解:首先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而不能像苏联、东欧那样,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其次改革要彻底,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而不是对“贫穷的社会主义”进行修修补补;最后改革应创建一个新型社会主义体制,推动社会主义运动上一个新台阶,这也是社会主义体系的自我完善。

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时,应指明是哪一种社会主义,因为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社会主义。就我国来讲,就有两种社会主义: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主义不一样,如果只说要自我完善,而没有表明所完善的是哪一种社会主义,那么,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

我认为,邓小平把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对象,决不会对它进行自我完善,邓小平所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是创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它是以新的公有制为主体,以市场经济为体制,以共同富裕为目的,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允许收入有差别。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使二者相对接,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这种完善不是外部暴力的推动,是自主的行动,所以才称为自我完善,从社会主义运动史的演进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到科学,是由马、恩完成的。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论到实践,是由列宁和斯大林完成的,列宁实现了政权的更替,斯大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模式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由于这一社会主义模式存在重大缺陷,所以才要对它进行改革,从而出现了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即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这是由邓小平完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我国正在实践邓小平这一伟大理想,这是在否定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旧模式基础上,创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我们改革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一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育和完善起来。

●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界定

我们党将股份制定性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既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又确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形式

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则应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并存的一种所有制结构。在新的社会主义体制中,这一公有制主体显然不是原来的国家所有制。因为原来的国家所有制,即斯大林式的国有经济,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是一种效率低下、无人负责、存在诸多问题的所有制,已成为改革的对象。这样,国家所有制就不能再作为公有制的主体,必须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新的形式。我国对国有企业改革,曾采取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以及产权明晰等形式的探索阶段,最终确定“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代替了国家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就表明公有制的主体已经移位,即从国家所有制移位到股份制。

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上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种说法:“国家所有制”、“社会所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指出: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既然国家已经消亡,国家所有制当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恩格斯指出国家所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有道理的。

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也证明国家所有制必须改革,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新的定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骨干企业。”对国有经济的这一定位,表明它只是执行国家职能的一种经济手段,而不是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也不是进行计划的物质保证。

既然国家所有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被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只剩下社会所有制和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两种形式了。我认为,这两种形式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从不同角度的表述,既说明它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所有制,不同于一般公有制,又表明它是私有制之否定。在公有制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适合这两种含义的所有制形式就是股份制,股份制既是社会所有,股民持有股权又是个人所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既是对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肯定,也表明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其实,马、恩对资本主义的股份制早有定性,认为它是社会所有制。马、恩说:股份制是“社会生产”、“社会资本”、“社会财富”、“社会企业”、“合作工厂”、“社会管理”、“资本家被排斥在外”。这里所引的概念都有“社会”的含义,都是马、恩在分析股份制时带有结论性的原话。股份制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而要求与其相适应的一种所有制,以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股份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所有制,是符合生产力规律要求的,而不单纯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

股份制一方面是社会所有制,另一方面又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个人所有制,股份制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党将股份制定性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既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又确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形式。这样,改革中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问题也就明确了。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的界定

要以“看不见的手”调节为主,以“看得见的手”调控为辅。但是,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原来的计划有着根本的区别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有两个支柱:一个是以全民所有制名义的国家所有制,实质是政府所有制。另一个是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二者为主要对象。国企的改革已选择另外一种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以“规划”代替“计划”,说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不需要计划。市场配置资源比原来计划配置资源虽然有巨大的优越性,但市场还有一定的自发性,需要政府干预,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计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二者是以“看不见的手”调节为主,以“看得见的手”调控为辅。但是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原来的计划有根本区别,否则又回到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根本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看得见的手”进行调节,而不让“看不见的手”起调节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是在市场经济之内发挥作用,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辅之以行政手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是在市场经济之外,完全以行政手段为主,有时也考虑经济手段,但作用微乎其微。

第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是高度集中,带有法令性,不计成本的必须执行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是分散的,不是硬性规定,要考虑经济效益,主要以经济手段引导其计划的实现。

第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是指令性计划,与物资、资金、人力分配相结合,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只注意指标是否达到,而不考虑其他物资的配合。

笫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是生产者,无有经营自主权,国家统负盈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完整独立法人,要自负盈亏。如果国家在宏观调控,因政策发生变化,而造成的损失应由国家负责,如美国政府因限制播种面积所造成经济损失而进行赔偿一样,否则就侵犯了企业的利益。我认为,弄清以上三个概念的涵义,明确其应有的界定,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