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增长科学体会

时间:2022-11-17 07:29:00

导语:机构编制增长科学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机构编制增长科学体会

**市的机构编制工作多年来管理规范,严谨有度,没有出现过机构编制和人员泛滥增长现象,编制部门充分发挥了财政守门员作用。我们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机构编制管理要出成效,就应该既要严格控制,切实管死,又要动态平衡,灵活有度;既要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又要有各个单位的理解配合;既要发挥编制部门宏观管总的作用,集中管理,又要发挥财政等部门的约束作用,共同管理。多管齐下,各方配合,才能有效管理好机构编制。回顾我市多年来的管理经验及成效,我就如何控制机构编制增长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行动态管理,控制编制总量,盘活编制存量,在管理方式上做到了“活水涛涛”。近年来,由于长期实行总量控制,尤其是机构编制冻结之后,一些职能增加、工作量加大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出现较大的人员编制矛盾,增加人员编制的要求特别迫切。如何既落实好上级政策,控制住增长势头,又盘活存量,实行动态管理,解决结构性用编要求,一直是我们长期思考的的问题。我们从管理机制、管理办法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动态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主要采取机构有设有撤、编制有增有减的办法,实行总量内调剂的办法。一是结合改革实行动态管理。结合相关改革,对相应的机构和编制进行有增有减的管理。例如,按照上级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要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央、省级、**市和我市财政都要相应配套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考虑到这项工作是有利于广大群众的公益性事业,且势在必行,我们按要求设立了机构,所需人员从医疗单位临床医学人员中连人带编划转。这样一来,编制总数没有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按上级要求顺利运转起来了。二是适应市情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城市客运的繁荣,我市城市客运管理工作日益重要,打击黑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市客运办只有两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也不符合上级办理公共汽车“三证”的要求。针对这一状况,我们从编制相对富余的城管综合执法大队连人带编划转了6名全额事业编制到城市客运办。由于信访工作量逐渐增大,我市信访局人员力量严重不足,我们给信访局适当增加了编制,从相关单位懂法律的人员中连人带编进行划转。三是适应形势实行动态管理。对于一些形势发展需要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工作,政府应该加强的工作,我们坚持该设机构的设机构,该增编制的增编制。**矿业集团留守机构移交我市管理后,我们按要求设立了5个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归口相关乡镇人民政府管理。由于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设立,致使我市乡镇事业编制增加了65名,我们在20**年的卫生事业单位重新核编时,精减了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44名,基本保持了总量平衡。矿业集团留守机构移交地方管理后,我市三都、蓼江、东江等乡镇工作量明显增加。为此,我们在保持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对各乡镇机关行政编制进行了调整,对工作量明显增加的乡镇在编制配备上予以了重点倾斜。通过实行动态管理,我们既保持了编制总量不变,又推进了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了相关单位的用编需求,发挥了编制管理的调控作用,真正做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使冻结期间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不是“死水一塘”,而是“活水涛涛”。

二、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管理体制上做到了“重重把关”。**市委、政府领导一直十分重视机构编制工作,党政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机构编制事宜。**市编委会是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编委主任由市长担任,其他相关市领导和组织、人事、编办、财政、劳动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由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是编委成员,使编委会的决策层次更高、权威性更强。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编委会的“智囊团”作用,坚持了工作规则,坚持集体审议制度,按照审批程序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了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强化了编委决策机构的重大作用。对各单位呈报上来的每一件机构编制事项,编办在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后,先要逐层向组织部长、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汇报,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综合意见,再提交编委会议集体研究。经过编委会议研究的重大机构编制问题还要提交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多重把关,充分民主。例如,2008年我市启动了建设系统体制改革,对建设系统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整合,目的是要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这次改革,建设系统共精减事业编制54名,将市政、园林、环卫等服务性职能实行了剥离,交由企业去运作。此项改革事关重大,涉及面广,市政府常务会,编委会,常委会,四家领导会议多次进行专题研究,对改革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确保了改革的平稳进行。正因为有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重重把关,我市机构编制才没有出现随意增长现象。

三、强化机构编制意识,营造良好管理氛围,在把握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上做到了“人人皆知”。首先是增强领导的机构编制意识。如果领导的机构编制意识不强,不清楚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想当然作主,拍脑袋决策,机构编制管理就会落空。为增强领导的机构编制意识,我们及时向领导汇报最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政策规定,把相关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文件都复印送交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市委心中学习组专门讲解了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知识。二是及时向领导报告全市机构编制的总体情况,并提出以后的管理建议,为领导决策提前参谋,做到政策汇报在前,情况分析在前,建议参谋在前。同时,我们还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宣传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重要文件及国务院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增强机构编制意识,确立依法、依纪、依规管理机构编制的理念,提高他们对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大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20**年,我们将国务院486号令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中央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文件等,汇编成了一本小册子,给市委、政府领导、编委领导每人发了一册,还发放到了各行政事业单位。举办了一期机构编制法规知识培训班,在市区显要位置开办了机构编制知识宣传专栏,并在**电视台上了几期机构编制专题节目。由于宣传得力,上至市级领导,下到各部门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心中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和认识,大家都自觉遵守相关的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不提过分的增机构增编制要求,不做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事,为全市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机构编制管理章程完善,制度健全,在管理秩序上做到了“井井有条”。为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思路,主动适应机构编制管理的新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完善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上不断地做文章,动脑筋。一是根据上级最新的机构编制管理精神,以市委、政府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结合上级机构编制管理精神,将机构编制管理权限、管理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形成制度,要求各单位严格遵守。20**年,为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审批权限,我们又以市委办、市政府办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机构编制审批权限的通知》,通知中非常明确地将所有机构编制事项划成了三大类:哪些事项由编委会审批后报常委会审批;哪些事项由编委会审批;哪些事项由市委编办报分管领导和编委主任审批。文件下发后,各单位对机构编制审批权限一目了然,有效避免了机构编制报告不先送编办便直接呈送市领导,事无巨细都去找主要领导汇报,机构编制事项未经编委会研究便直接上常委会讨论等不规范现象。二是坚持抓好了《机构编制管理证》季度审核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是组织、人事部门调动、配备领导、办理人员增减、财政部门核拔经费和统一发放工资的依据。这一监控制度我们已坚持多年,且成效显著,已成为我市机构编制管理的长效机制。多年来,市委编办每季度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证》进行一次认真审核,及时掌握人员增减变动情况,监督检查证内事项,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根据审核情况,每季度编制一份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统计表》,送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组织、人事、财政、劳动等部门。统计表是配备领导、调整干部、核拨经费、缴纳保险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了解各单位机构编制人员情况的平台和窗口,为有效控制机构编制和人员增长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三是全面推行了编制实名制管理。我们以公务员登记管理和《机构编制管理证》新证换发工作为契机,扎实推进了编制实名制管理,把编制性质和岗位定到人,并认真进行了公示。在编制性质复杂和超编的单位,实名制管理的推行遇到了一些阻力。人人都想抢占行政编制或全额编制,都害怕被认定为超编人员,个别单位甚至将矛盾推给编制和人事部门。我们经过慎重研究,制定了两条执行办法:一是职数内的实职领导优先占编,二是除实职领导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以进入本单位的时间为序,先来者优先占编。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这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章程,我市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方能做到井井有条,一丝不乱。

五、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与各部门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在部门配合上做到了“环环相扣”。机构编制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一家之力是难以应付的。部门配合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历年来,我们十分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合力。一是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约束的关系。将人员编制管理与财政经费约束结合起来,严格按编制核拨人员经费,经费跟着编制走,超编人员财政不予拨款。实行财政统发工资后,所有统发人员的增减异动审批表先要经过编办认可盖章,凡未经编办认可的,财政一概不予受理。新进人员没有机构编制部门的《进入编制定岗审批表》,财政不予拨付经费,确保了没有定岗审批表就吃不成“皇粮”,从而提高了定岗审批表的“含金量”。由于财政部门严格执行了这一系列规定,极大地增强了编制部门控制的力度。二是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密切配合编制管理工作。我们与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密切联系,做好衔接协调,做到没有职数就不配备领导,没有余编就不调入人员,没有编办认可的人员身份就不发放各项保险。特别是在进人方面,机构编制部门与人事部门配合十分融洽。人才引进、军转干部、城镇退伍兵等政策性安置人员,均由编办先核定是否还有余编,满编或超编单位坚决不许进人。相关安置领导小组可以先讨论研究,但没有最后决定权。教师公招、补充医生等专业人员的进人事宜,须先由编办提出意见,招多少,招什么岗位的人员,报编委会研究确定后,再通过市委书记主持的调配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同意后方能进行公招。20**年,我市卫生系统专业人才紧缺,急需招聘人员,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编制、人事部门认真把关,严格按程序执行,从而确保了公招成效。有了组织、人事、劳动部门的帮助和把关,极大地提高了共同控制的力度。三是组织、人事、财政、劳动部门领导参加编委会研究机构编制事宜。我市组织、人事、财政、劳动部门的负责人都参加编委会,共同研究机构编制事宜。这样,在作出相关机构编制事宜决定前,这些部门都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仔细权衡利弊,提出自己的意见供领导参考,特别是财政部门领导会从市财政的角度提出控制编制的意见,保证编制增长与财政收入增长相适应。这一制度为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机构编制管理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也使部门配合意识在相关单位负责人脑中根深蒂固。通过这样一环紧扣一环的严格控制,有效杜绝了机构编制和人员的非理性增长,编制龙头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六、加大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定期检查与经常抽查相结合,在日常监管上做到了“时时提防”。虽然我们一直在全力宣传有关冻结管理和严格控制管理的文件精神,但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数百个,不可能个个自觉,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违规行为。这就要求机构编制部门时刻不能疏忽,不可放松监督检查工作。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了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举报受理制度,加强了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我们每年与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府办、市政协办、市纪委及组织、人事、财政、劳动等部门联合开展几次机构编制专项检查,检查各行政单位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我们还借调研之机经常性到各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大到机构设置、职能履行、人员使用,小到门牌印章,我们都会认真核查,防患于未然。尤其是机构编制冻结后,为保证新一轮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违反机构编制规定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了责任追究。冻结期间,对明显违反冻结精神的机构编制事宜一律实行“三不”:不受理、不调研、不审批。对顶风作案、目无纪律的行为严肃处置,毫不手软。由于监控严密,近年来我市极少出现大的机构编制违规现象。

在这些年的机构编制管理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效,制订了一套管理制度,形成了一套运行机制,营造了一个良好管理氛围,成功地控制了总量,有效地盘活了存量。但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也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我们将认真接受市编办的指导,虚心学习兄弟县区的成功做法,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努力把**的机构编制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