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主体作用体会

时间:2022-11-09 08:54:00

导语:党员主体作用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主体作用体会

20**年6月25日,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坚持党员主体地位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对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区委组织部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两大关键课题,按照“强核心、抓中心、促和谐、办实事”的工作思路,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为基础,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在党建工作上努力开拓创新、着力突破瓶颈,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我区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特色和亮点

我区共有基层党组织2418个,党员58705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1、改进工作作风,开展“千名干部驻村挂点促教育、万名党员联系千家万户办实事”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村(社区)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度,在16名区委常委、党员副区长率先垂范挂钩联系村(社区)基础上,1**名镇(街道)党委委员建立了分片包点责任制,每人挂钩联系1个片或1至2个村(社区);镇(街道)各大办、各双管单位党组织建立了挂钩联系村(社区)责任制,以党支部为单位,全区800多名镇级机关党员干部协调、指导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派108名干部驻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发挥骨干作用、带头作用。同时,各村(社区)组织好“万名党员联系千家万户办实事”活动,作为实践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作为党员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的深化,每个党支部组织50%以上的党员参与联系群众工作,每人联系3户以上群众家庭,特别是联系生活困难群众,认真听意见,找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送上党组织的温暖。

2、创新活动载体,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为进一步体现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我区针对不同类型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加强分类指导,创新活动载体,开展“我为党旗添光彩”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区直机关党员开展以“三服务一促进”(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开展“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企业党员开展“我为企业献一策、我为岗位作贡献”活动;教育系统党员开展“敬业爱生、为人师表”活动;卫生系统党员开展“我为特困病人献爱心”活动;驻村干部党员开展“为基层干实事、展党员先进性”活动;双管、金融单位党员开展“便民、为民、促发展”活动;村(社区)“两委”成员和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开展“强化公仆意识、增强为民本领”活动;务农党员开展“勤劳致富、致富思源”活动;无职党员开展“积极转变观念、带头创业就业”活动;年老党员开展“增强帮带意识、倡导文明新风”活动;流动党员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活动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党员充分发挥了“五个带头”作用:即带头勤奋学习、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发展经济、带头建设和谐、带头整改提高,充分体现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大力加强民心工程建设,继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完善危重病特殊救助和临时救济制度,不断改善群众生活居住环境,使群众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

3、完善规章制度,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建立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长效机制。我区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理顺农村管理体制,为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供制度保证。在领导体制上,实行村居“两委”交叉任职、统筹分工、集体决策制度。大力推行“两委”交叉任职,创造条件让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党支委兼任村(居)委。努力推进股份社理事会与“两委”的交叉任职,特别是股份社理事长要由党支委兼任。党支部书记负责主持全面工作,村(居)委会主任和其他“两委”成员都要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互不重叠地分管具体工作。村、社区重大事项,要坚持“两委”集体决策,由党支部书记主持召开“两委”会议集体讨论,形成意见后提交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在监督机制上,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和经济审计制度以及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村(社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村(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及重要的村、社区事务财务等有关事项定期公开。村、社区事务公开监督小组收集群众意见并向党支部、村(居)委会反馈。在考核机制上,健全述职制度和民主评议工作制度。镇、街道党委结合年终总结对村、社区领导班子开展述职和民主评议工作。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村(社区)“两委”成员要在党员、村(居)民代表会议上作述职报告,并接受无记名测评投票。同时,区委组织部探索和总结出符合**实际的“八项制度”,构建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包括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农村制度、非公有企业组建党组织制度、主题实践活动制度、流动党员“一表一卡一库”管理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员联系村务和联系群众制度、农村“两委”干部评议考核制度、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制度。各镇(街道)在此基础上搞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1203项,其中党建工作相关制度387项,村务财务管理制度338项,农村社会管理制度498项。

二、在建设和谐社会中进一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体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有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1、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表明,我们党是一个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需要通过千百万个党员来联系群众、凝聚群众、影响群众,进而来完成党的任务和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事业就总体而言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事业,党的工作、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是千百万党员同志。这就要求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期坚持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在党的自身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党组织始终以促进党员的全面发展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根本,为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2、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员的结构、社会角色等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而较长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在党的建设上单纯把党员作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致使相当数量的普通党员很难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党员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内管理上,往往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忽视党员平等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的决策上,往往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党的决策,忽视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呼声等等,使党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组织本位”,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党员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同感,影响了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只有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把党员作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才会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3、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党的执政活动不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共同实践行为。每名党员都是执政党党员,无论职位、身份和行业如何,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工作,都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塑造着党的形象。人民群众总是从周围党员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来看待党、评价党。党员是党的执政活动的主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党更需要依靠和发挥党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各种政策、主张要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拥护,必须紧紧依靠每一名党员在具体生动的执政活动中去凝聚民心、赢得民心,最终建设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今后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路和方向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党内生活中能够积极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二是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要建立健全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教育激励机制,增强党员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党员的自然特性、社会特性、职业特性等基本标准为依据,对党员进行科学分类,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分别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内容、要求和教育活动形式,以增强党员的主体意识、义务意识和作用意识,从而增强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进一步激发党员的内在动力。尤其是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报效心理。不断创新载体,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建平台,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尊重和落实。

2、要进一步规范基层决策和管理机制,实现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加强对决策和管理规则、程序的建立、完善,规范基层组织的权力运行方式,以程序公正保证结果公正;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在参与、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和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通过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实现组织意图与党员意愿、群众意愿的有机统一,增强基层党组织聚合社会发展、实现政治整合的能力。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条件成熟时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建立党员代表竞选机制、议事机制、联系党员机制、党员参与讨论重大问题的制度等。

3、要建立健全党员主体的权利保障机制,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全面贯彻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积极开辟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正确行使的渠道和方式,保障党员积极参与党内各项工作,凝聚智慧、发挥合力,唤醒和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让党员作为党内活动的“主人”,充分地行使党章赋予党员权利,杜绝漠视或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发生。要营造良好的党内监督环境,充分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利,提高党内监督的有效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净化能力,实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要求。要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党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疏通党员民主监督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