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体会
时间:2022-10-21 12:59:00
导语: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必须首先以准确、完整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真谛为思想前提。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为我们学习和掌握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表现的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
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是由人的活动形成而不是由人的意志自由决定的过程。在人的活动范围内,发展既是客观过程,又打上了主体的烙印。所谓发展观,说的就是社会的人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对旧的发展过程的批判性反思和旧发展观的扬弃。由于发展观是从主体角度看待发展,是主体赋予客观发展以方式、目标与价值,因而不同社会的发展观对发展的道路、模式和战略,对客观的实际发展过程,会产生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影响。纵观历史,我们不能抽象地说,任何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实际上在阶级社会中,发展的目的和对发展的期望值,都直接受到处于主导地位的统治者意志的支配和影响。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统治者赋予发展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使自己永远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为了人,更不是以人为本,而仅仅是为了一部分人。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典型。虽说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曾出现过民本主义政治学说,包含有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谓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等限制绝对君权主义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民本主义的立足点并不在民而是君,是为君权的万世一系和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的。韩愈在《原道》中这样说:“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这说的确是封建社会的实情。中国封建社会从来是君权至上主义,老百姓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封建社会的主人。可见在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是一种以根本改变了的社会、根本改变了的人与社会关系为依据的社会发展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是以增加财富、提高生产率战胜对手来获取最高利润为目的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国家是以增加GDP(国内生产总值)为目的。两者相统一,就必然把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率放在首位。马克思曾在一篇著作中引用李嘉图的话说:“各国只是生产的工场;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在生产目的问题上,资本主义是为生产而生产,即为增加财富而生产,人并不在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视野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最鲜明、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了我们党对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经验的总结。这里所说的人,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所说的抽象的人,而就是指正在从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体成员。这种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人民,本是“本位”。通俗地说,以人为本就是人民本位主义,或者说人民利益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尺度和最高目标,正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精辟阐述的那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如果离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开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方面关系的统筹,以人为本就会变成空洞的口号。科学发展观坚持的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观,坚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化和畸形化。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复杂整体,人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健全地发展。社会发展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既是社会有机体运动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和不断提高质量的需要。社会的全面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归根到底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还是文化发展,最终都必须为了满足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是为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创造活动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发展是为人的生产、生活、创造活动提供制度化保障;文化发展是为人的认识水平、实践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没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的发展就缺乏应有的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也就从根本上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离开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谈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就可能异化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障碍,或成为一部分人压迫另一部分人的工具。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就可能不但不是为人服务,反而成为压迫和奴役人的条件;政治成为剥夺人的权利,制造和保护社会不平等的力量;文化成为不合理社会现象的辩护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观。协调发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总体上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发展;二是就社会系统而言,是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协调发展。之所以要求协调,是因为人和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健全的、快速的发展。协调发展也是有先有后的,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因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条件。同时也要以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来保证经济发展的方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所以,协调发展也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平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是有条件的,经济发展既需要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又需要人才和文化条件,同时还需要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因此,发展需要处理好两个层次的关系:一是经济增长本身要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二是经济增长条件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只有这两方面的协调,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在耗费条件的同时生成新的条件,每一步发展都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发展过程本身始终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发展过程为更大的发展积累和创造条件,使继续发展的条件不断优化。如在观念上尊重和关心自然;在生产中建设自然,强化地球生命力;在经济增长模式上,提高科技水平,开发低能耗、可循环、再生型生产技术等等,所有这些途径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发展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用它武装头脑,我们还须不断钻研,自觉地把它落实到自己所任工作中去,这才能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阔步前进。
- 上一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 下一篇:统战科学发展观体会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