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价值观道德观体会

时间:2022-10-20 12:51:00

导语:领导价值观道德观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领导价值观道德观体会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震撼人心的不只是自然浩劫的哀痛,更是抗震救灾过程中所迸发出的中华民族空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既是对文化和传统的认同,也是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历史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令1840年以来历经种种创伤的中国,如此强烈而深切地感觉到:五千年文明依旧照耀、温暖着其生命;百年来的曲折求索,特别是30年锲而不舍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执着探索,已经蕴蓄了中华儿女深切的民族自豪感和特有的国家价值观、道德价值观。

当前高度社会认同的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宝贵契机。中国的发展尚面临着罕见的艰巨复杂的形势,任重道远,而国家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树立起来,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标准,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总体发展的一个根本决定因素。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只有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党才能成功引领人民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生命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体现

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起点和终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而对于生命的珍视和珍重则是民生原则的根本和核心。因此,生命价值准则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体现。抗震救灾中党和国家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救援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世界惊讶和赞叹。这从一个侧面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世界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将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置于首要地位,而文明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生命价值都是其无可置疑的交叉点,是不需要解释和翻译的人类语言。从生命的抢救到为平民设立国家哀悼日都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于生命价值深切的现代体认。正因如此,这次抗震救灾才具有最强大的国民召唤力和世界感召力,其政治动员的积极效果是前所未有的。

生命价值准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只有秉持这样的理念,在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泛宣传生命价值观、民生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血液,才能进一步明确行动与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凝聚起改革的勇气和意志,把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二、社会公正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基石

起点和过程的公平原则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原则,而对结果和现实差异的关怀,则为社会提供了更高层面的公正起点,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最深切的关怀,因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理想所在,是另一个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博爱精神的公正原则。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着马克思主义执政为民的政治目标和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本的政治理念,因此社会公正原则的践行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基石。正是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民生建设的持续推进,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同;正是因为汶川抗震救灾中,党和国家针对灾区的医疗、社保、生产、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启动全方位应急预案,调动多方力量,特别是充分支持慈善事业和志愿者事业的发展,才使党的指挥、国家的旗帜,成为亿万民众人心所向。一个指向民生的公正的社会建设必将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经济基础的全面发展,因而它也必将成为广泛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三、党员行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有力量的宣传

汶川抗震救灾的开展是以大范围的党员、官兵迅速行动为特征,上至国家主席、总理,下至普通干部,舍己为民的行动力量,感染和带动了每一个普通民众,并促使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动员力空前提升。

行动是无声的,然而同样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宣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有力的宣传榜样,是党员的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尊重个体生命的现代价值观,它树起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生命价值观与集体主义光芒有机结合的共产主义理想。因而可以说这次救灾中党员干部的行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对于中国在国内国际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共产党员的先锋性依托于实践路线、群众路线,始终都要依靠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实现和体现。当今时代,党员干部要将行动力量渗透到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去,时刻从普通公民角度思考生命价值和民生问题,并以心灵和生命的投入,换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四、民众爱国热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广泛实践。只有当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将其视为个人人生理念时,它才能成为统领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成为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内在本质。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源自蕴含着其传统文明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以和为贵的和谐精神,是舍生取义的大爱精神,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这个民族历经沧桑而团结、坚忍地挺立。13亿人口汇聚了无限的爱心,它力量的根源绝不在于人口众多,而在于历经千年而光辉不谢的民族精神。

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源自马克思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150年来的实践和发展,集体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如灯塔般一直点亮于人们内心最深处,相伴其前行的脚步,并且还将照耀中国不懈求索的未来。

借抗震救灾所形成的爱国热潮,在民众和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正当其时。恰当地引导群众及青年的爱国热情,使其理性思考和面对国内国际环境,以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国家振兴作出贡献,推动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在全球化发展中对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理性、平等地与与世界交流与互动,贡献于人类的进步,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寻的最高境界。

五、现代传媒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平台

抗震救灾始终体现了行政透明与公开的准则。同时,互联网、手机与传统媒介的多元互动,产生的宣传效果也十分突出。政务公开的实践,媒介的融合互动,正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打造一个不断提升的现代传播平台。现代传媒环境的形成,影响广泛而深远,渗透到社会运行的每个层面,教育、经济、社会交往、政治过程,国际交流,而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构建和传播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宣传教育,应当着眼于系统的、长远的宏观战略,而当它在任何层面展开时,都应特别注重与现代科技和传媒环境的结合,从而引领时代脉搏,推进公民社会、民主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铸为时代精神、世界精神。当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应加强对干部的引导和培训,提高其面对民主环境和现代媒体的素养,使其善于通过现代媒介传播政务、政策信息,体察民意民情,以平和的心态与民众共商政事,并接受公众的监督、批评;另一方面,应以多种形式教育民众了解参政议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理解党和政府的工作。民主沟通渠道的发展、完善,必将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