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定位共建和谐体会

时间:2022-10-20 11:39:00

导语:准确定位共建和谐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准确定位共建和谐体会

乡镇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政权机构,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乡镇干部是最基层经常与群众打交道的群体,肩负着传达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使命,他们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得以落实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更是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百姓心声的传递员,是亲民爱民、助民的实践者。多年来,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冠以乡镇干部以很多名号,如“土干部”、“土皇帝”、“土地神”等,其间不乏刺虐和讥纷的味道。笔者身为一名乡镇干部认为,作为乡镇干部自身,要正确的解读“土”称谓,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构建和诣农村,才无愧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正确解读“土”称谓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把乡镇干部一直称为土干部,并冠之以诸多以土为名的称号,对这一称谓,有些同志不以为然,有些同志默默认可,而有的同志由于认识上的误导而误入歧途。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把乡镇干部称之为土干部,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是与机关干部比较,乡镇干部工作在农村,环境土;二是比较机关干部,乡镇干部穿着落后,打扮不时髦,形象土;三是大多乡镇干部不注重学习,理论素养不高,素质土。就上述三种原因,有外界的误解和歧视,也有乡镇干部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不容忽视的是,有些干部不是用实际行动消除误解与歧视,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是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对土干部的误解之中,具体表现为:一是疏于学习,不注重提高素质改变形象。由于乡镇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繁杂的工作任务,干部学习时间有限,加之一些干部认为乡镇干部最大的任务就是抓落实,不需要学习太多的政策理论,为懒于学习找个理由。二是言语粗俗,不注重规范言语树立形象。一些干部在工作场合或群众会议上,粗话甚至脏话连篇,群众听了很反感,但自己还认为乡干部就是这样,粗加脏才叫乡干部。三是行为放荡,举止轻浮,不注重规范行为外树形象。有些干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产生心理上的偏差进而形成行为上的轻浮,在基层开展工作,与一些村混混,没有什么两样,完全丢掉了干部自身的形象。四是作风浮躁,方法简单,不注重改变作风树立形象。一些干部在基层搞工作,不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动则粗话。甚至认为“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既伤害了群众感情,也损害了自身形象,以上这些现象,是乡镇干部对自身误读所导致的结果。近些年,一些毕业于重点院校的大中专学生进入乡镇,有些也被这种涡流所引导,进而得出“乡镇就是这样”的理由。应该说,这种错误理解直接影响着乡镇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影响着各级政府在人们群众中的威信,其危害性不言而喻,也导致部分干部不能准确的定位自身在工作中的角色。

(一)我们党的干部根基来源于土。自建党至今,我们党历经八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培养和造就了大量的优秀干部,他们或出身贫寒来自于群众,或学富五车脱离于豪门,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和平建设贡献力量。但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工人或群众所公认的土干部,如延安时期的,军队中的,工人中的刘少奇。建国后的焦裕禄、孔繁森等,而他们所拥有的“土”是亲民、爱民、贴近群众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思想修养,为群众所认可并和群众融为一体的亲民作风,应该说,这种作风成就了我们党伟大的事业,创造了社会主义和平时期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形成了干群一体,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我们党的干部根本和本质上的土,是亲民、爱民、干部群众融于一体的具体表现,是党顺民意、聚民心的关键所在。

(二)乡镇干部工作的着力点体在于“土”。乡镇干部工作环境在农村,工作主体为农民,工作任务具体实在,没有形式,不摆架子,开门见山,注重效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说实际话。这些具体的任务和内容决定干部必须有接近农民的素质,有热爱农村的胸怀,有贴近农民的感情,有和农民交友谈心的诚意。这就要求干部必须融入乡土之中,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干部,才能使党的政策在农村得以顺利贯彻。从这个意义上看,融于群众,扎根于农村,才是乡镇干部本来意义上的土,也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着力点,因此,工作环境和外在打扮的土并不代表素质的土。相反,在政府职能的转型期,群众所期盼的乡干部,是既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农业生产知识、政策、法规的知识型干部,又要有贴近群众,工作务实的群众型干部,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这应该是乡镇干部对“土”的正确解读。

二、立足于“土”,做好“三农”工作,共建和谐农村

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的宏观要求和目标,也是摆在广大乡镇干部面前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对长远而具体的工作目标,乡镇干部在解决自身认识差偏的同时,必须以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形象扎根于农村,全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富裕农民,共建和谐农村。

(一)转变职能,健全机制,确保农村和谐稳定。农村和谐稳定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首要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上确保农村和谐稳定。要彻底从计划型、管理型政府转向经济型、服务型政府,走出“催粮要款,刮宫引产”的老路子,实现“献策不决策、参与不干预,服务不管理”。其次,要强化为民服务宗旨意识,转变作风确保和谐稳定。乡镇干部要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疾苦关心在行动上,要彻底摒弃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官老爷作风,用这篇文章的本意来讲,就是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干部优良传统,使党群关系紧密,干群关系和谐。第三,要健全机制,在积极化解矛盾中确保农村和谐稳定。乡村要建立切实有效的调解机构,要落实领导、干部接待制度。特别要主动深入村组户,调查摸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一些隐性的矛盾消灭在萌芽,把一些小矛盾调解平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突出特色,强化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我们陇南,农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想农民得一长久致富,必须在农业上有大作为。要想在农业上有所突破,必须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区域特色,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业。一要在“特”和“优”上做文章,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把特色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实现一乡或一村一品、一品一企。二要加强农民经合组织建设。把千家万户与协会连接起来,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愁销路,不担心市场。三要提高种养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四要加强科技培训,造就新型农民。

(三)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保证农民安居乐业。农民是目前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作为乡镇干部,更能亲眼触及、亲身体会农民的处境。一要千方百计落实好国家对农民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党中央对农民的关怀深入到千家万户。要严格操作程序,加强督查检查,减少中转环节,确保直接到户。二要拓宽渠道关心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医有保障,生活有来源。要加大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计划生育贫困户、二女结扎户、农村低保对象的关心和特殊照顾,成立群众自助组织和机构,保障基本生产生活不受影响,特别要千方百计落实这些人的医疗合作,子女上学等难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生活困难群体,特别是农民,要让农民生活幸福快乐,什么是快乐,我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生权力,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三要加强村民自治进程,提高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坚决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决定,调动广大农民干部积极参与乡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决策中重视农民意见,在行动上扩大基层民主。因此,乡镇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地把基层换届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等工作做实,切勿走过场,让农民参与到政府决策、行政的全过程,进而增加农民的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