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心理体会
时间:2022-10-16 10:34:00
导语:腐败现象心理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同时也有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的。腐败行为也是在腐败者个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可见,腐败者个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直接的内因,各种政治经济等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因此,对腐败者产生腐败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腐败行为产生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
腐败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因素:
1.贪婪心理。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堕落为腐败分子,其心理本质就是贪婪。贪婪心理的产生是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乘隙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败下阵来。他们贪权、贪财、贪色、贪图享乐,沉迷于灯红酒绿,追求奢侈享受,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由于国家的工资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极少数领导干部就把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最后走向腐败堕落。纵观所有腐败案件,虽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腐败分子都具有贪婪心理,腐败正是从贪婪开始的。
2.失衡心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领导干部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应该是十分优越的。但实际上领导干部的正常收入并不比一般的职工高多少,而且要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某些贪图自身利益的领导干部就无法在自己付出多、得到少这个问题上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信念等,当一个人的认知因素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处于认知不协调状态时,这个人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焦虑和紧张,于是人就会改变其中不协调的某些认知因素,或者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便消除认知不协调状态,保持心理平衡。在有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就存在着这种认知不协调状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公仆意识来调整自己,使其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但也确有某些领导干部,他们不是通过增强公仆意识来达到心理平衡,而是通过增加自己收入的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而领导干部改变自己收入的惟一方式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因此,这种失衡心理就成为腐败行为的动机。失衡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某些领导干部头脑中存在着不正确的思想所致。如有的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在头脑中存在着特权意识,认为有权就有财,权是财的保障,财是权的体现,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公仆意识是完全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与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是冲突的;有的头脑中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这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冲突的。所有这些是产生失衡心理的根源,也是产生腐败的根源。
3.侥幸心理。腐败分子为什么敢腐败?难道他们不怕被抓吗?不是的,腐败分子都是极端利己主义者,对他们有害的事情他们绝不会去做。他们不是不知道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而是认为自己的腐败行为根本不会被发现,抱有很强的侥幸心理。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变得越来越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腐败堕落。侥幸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漏洞很多,缺乏对权力的监督,给腐败提供了很多机会,也使腐败行为不容易被发现,腐败分子认为自己做事诡秘,天衣无缝,无人知晓,不会败露。二是腐败分子都有自己编织的关系网,他们之间制定攻守同盟、愈陷愈深、无法自拔,他们自以为已经筑起了一道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城墙。更有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是掌权者,即使别人知晓,也不敢与自己作对,不敢揭发。三是对腐败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还存在不少漏网之鱼,某些领导干部看到别人腐败没有被发现,就盲目地认为自己腐败也可能不会被发现,使侥幸心理大大加强。侥幸心理在腐败行为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存在贪婪、失衡心理,还只是产生了想腐败的愿望,并不会真正进行腐败,只有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这种腐败愿望才由内在的动机转化为外在的腐败行为。可以说,侥幸心理是产生腐败行为的催化剂。
针对腐败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腐败。
首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对腐败行为的心理分析可看出,无论是贪婪心理还是失衡心理,其产生的根源都是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是不会贪污腐败的。因此,预防腐败要从教育抓起。通过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牢固建立起防腐抗变的思想防线。
其次,应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权力制约机制的缺陷上,他们“伸不伸手”从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约束程度的强弱,也就是取决于腐败机会的多寡。约束力越大,腐败机会就越少,腐败分子就不敢轻易伸手。只有当约束力小,腐败机会多,对成功地实施腐败有相当的把握之后,他们才敢于跨出最危险的那一步。因此,必须加强权力制约的制度建设,使腐败分子无机可乘。
再次,应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腐败。严厉打击腐败,一方面可以使腐败者看到腐败行为的严重后果,发挥刑罚的威慑功能,令其不敢腐败。另一方面,及时地打击腐败,可以给想腐败者以警示,消除其侥幸心理,使其体会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如此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
- 上一篇:两示范一带动通知
- 下一篇:关口前移制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