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实践体会

时间:2022-10-15 03:39:00

导语:新农村建设实践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实践体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培训班的安排,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基本作法。首先,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的基本情况。

**县位于襄樊西部,版图面积2553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薤山、南河“小三峡”等多处旅游胜地,森林覆盖率超过67.5%,被生态学家誉为“绿色生态之乡、避暑度假天堂”。**历史悠久,自西周封谷国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境内世俗文化三元(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交汇、宗教文化五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是全国百座佛教重点寺庙之一,沈垭教堂是鄂西北天主教中心堂。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古今一脉、中西合璧的多元包容地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72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3.0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县经济继续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GDP同比增长13.1%,居全市县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57.18%,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4%、22.98%、12.48%,居各县市前列。**经济社会发展有两大特点:

一是经济特色鲜明。全县形成了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水力发电、化工建材、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六大经济板块,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0%以上。今年,我们还将大力发展以金洋公司为龙头、以再生铅产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使循环经济产值达到100亿元,把**建成“湖北省循环经济第一县”。经济效益名列全市县市前列,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超过120.8%,国税收入超过1.3亿元,连续三年名列襄樊市第一、湖北省山区县市前列。全县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过5亿的2家,今年将有3家企业过10亿元,到“十一五”末,将有6家企业过10亿元,其中过20亿元的3家。一批企业在全国小有名气,三环车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汽车前轴生产企业,金洋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合金铅生产和出口企业,骆蓄公司和锻造公司的产销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二,银纺公司连续10年名列全国纺织行业经济效益50强,并保持了20年无亏损的记录。

二是城乡社会和谐安康。在农村,农民生活比较殷实,超过一半的农户住上了小洋楼,100%的农户、93.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五山模式”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全省百镇千村建设现场会、全省生态文明新村创建现场会先后在**召开;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卓有成效,石花镇、五山镇双双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五山镇堰河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在城镇,超过60%的居民参加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城镇登记人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祥和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卫生县城、全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全省农村党的建设先进县、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和全省平安县,**正成为一方和谐、安宁、舒适的乐土。

我们**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首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同时也得益于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用先进的理念改变**,以务实的态度发展**。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确立了打造“生态、诚信、和谐**”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关爱群众生活、加速经济发展”的执政理念。县委根据这些理念,确定了“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四抓六集中”的工作措施,“四抓”即集中精力抓经济,全力以赴抓项目,全民动员抓环境,求真务实抓作风;“六集中”即集中领导精力、突出中心意识,集中干部精力、突出作风建设,集中群众精力、突出发展氛围,集中企业家精力、突出扩张意识,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形成产业集群,集中有限财力、突出提升资源禀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发展特色经济、构建和谐**”为主线,以改进作风、改善环境、改革体制为动力,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以更高的质量发展经济,以更实的措施促进和谐。到“十一五”末,全县主要经济指标要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综合经济实力跨入全省前30位,力争进入20强,主要社会指标在全省山区县市处于领先位次,努力把**建成鄂西北最佳宜居城市。

我们县的新农村建设开始于**年,至今我们已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摸索阶段。时间是**年到**年,当时的提法是“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起初我们的出发点是探索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后,如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如何发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在新的形势下的主导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以小康新村试点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科学规划先行,发展经济支撑,村庄整治切入,创新机制推进”的思路,探索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的新办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努力,全县确定的36个试点村基本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居民生活小康化,村庄建设生态化,道路建设网络化,水、电、沼气普及化和村务管理民主化,农民素质明显提高,民风村貌大幅改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到处充满勃勃生机。试点村中,70%以上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安装了电话;80%的农户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庭院改造;90%的农户开通了闭路电视;95%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9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的村通上了水泥路,用上了网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一个村——堰河村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村,两个镇——石花镇、五山镇双双荣获全国文明乡镇称号,三个村被授予全省文明新村,14个村被列为全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第二阶段是规范完善试点经验,结合实际分层推广阶段。**年,在规范完善36个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全县全面铺开了新农村建设。但在推广经验中,我们没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水平,对不同的村分层提出了各个阶段要完成的目标。有的村经济发展不够,就把重点放在发展上;有的发展不错,但环境和基础设施差,就把整治环境放在首位。全县是全面启动,但各村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第三阶段是城乡一体,整体推进阶段。我们目前正在这个阶段。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经济建设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活保障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文化信息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农村建设“四句话”是一个总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如果说起步阶段还有侧重的话,那么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整体推进。要把发展经济与整治环境统一起来,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提高人的素质统一起来。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我将在下面作详尽的说明。

下面,我向大家报告一下**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主要作法以及下一步的打算。

一、适应农村新形势,确立“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的新思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小康。我县农村发展很快,但离全面小康还有差距,建设小康农村仍是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年,我们县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已基本到位,整个农村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新的形势下,农村工作怎么抓?从哪里突破?是县委、县政府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结合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我县党建工作实际,我们感到“三级联创”是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工作的一个很好载体,可以利用党的组织优势来有机整合农村的各种优势资源,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联共建的小康建设格局。为此,我们提出了“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的新思路,先后选择了36个发展比较均衡、势头比较强劲的村举办试点,通过短期的努力,这些村的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变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我们感到,小康新村建设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更加增强了我们的信心和决心。结合前期的探索和实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形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探索工作新机制,构建联合共建的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协调的新机制,保证方向不偏、步子不乱、效果明显。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三级联创”这个好抓手,最大限度地整合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联合共建新农村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我们主要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党委领导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县委较好地发挥了把方向、定战略、谋全局的关键作用,敏锐地把握了“三农”工作的趋势和中央政策走向,确立了“深化三级联创、共建小康新村”的总抓手。同时,坚持用统筹的理念、整合的办法,整合群众力量、整合社会力量,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运用县、乡、村“三级联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联责、联评、联考,形成“三级联创”的大合唱。为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县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各级乡镇委和村级党组织也把这项工作作为主要任务纳入议事日程,亲自抓,负总责,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执行者,必须担起建设责任。我县县乡各级政府在党委的领导下,按照新的职能要求,坚持主导而不包办。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成机构调整与人员分流、党政干部交叉任职、事业单位整体转制、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农村新型服务体系构建等改革任务为破解“三农”问题扫除体制障碍。另一方面,用活用好用足政策,对小康新村建设实行领导力量倾斜、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并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最需要的现实问题入手,扎实抓好农村路、水、电、医、教等关系民生的问题,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有力地推动了小康新村的建设。

三是坚持农民主体。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当然主体。实践中,我们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较好地处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部门帮扶与农民主动”两大关系。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才有生命力;也只有农民积极参与,才会珍惜新农村建设成果。为此,在全县大力开展参与式活动,围绕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组织和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在参与中成为致富能手;围绕增强农民集体荣誉感,引导和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修路、建桥等公益事业,教育农民珍惜劳动成果,共建美好家园,三年来农民在文明新村建设中共投入劳力超过40万个,投资过亿元,占全县总投入的70%以上;围绕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开展“环保小卫士”、“十佳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以及“文明单位”、“文明路街”、“文明村庄”创建活动。广大农民在参与中学习文明常识,培养文明习惯,提高文明素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四是坚持部门帮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广泛参与。有关部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能够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我们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力所能及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三年来,全县先后有67个县直单位与62个村结成帮扶对子,3080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农户实行“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他们在参与中既深受教育,又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五是坚持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外援。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广阔的农村市场已经深深吸引了大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企业家们的注意力。很多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有识之士常思衣锦还乡回报故土,他们的思乡之情、爱乡之心将是新农村建设不可低估的新生力量。同时,小康新村的建设,提升了**形象,增强了家乡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我们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回乡经济”,全县已有近万人回乡创业,累计投资3亿多元,兴办各类经济实体300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回乡经济”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五山镇堰河村围绕茶叶做文章,以拍摄电影《茶色生香》为载体,与石酒集团、品牌摩托专卖店等企业达成共识,村出资源、企业出钱、农民参与,在农村演绎了一个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

三、抓住建设新任务,打造生态良好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第一,突出生态特色,确定新农村建设方向。

注重生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是农村的“底色”。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是新农村。因此,我们无论在规划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把注重生态、保护生态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制定符合实际的建设规划。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用规划来规范建设行为,用规划来克服短期行为,用规划来促使干部有所作为。我们把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定位为生态文明新村,规划中始终把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做到打基础、管长远,不搞短期行为,不搞一任政绩,而是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不搞“花瓶”工程。按照上述原则,我们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逐村勘测,综合评审。与此同时,我们还组织人员到四川、河北、安徽、江西等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分类制定了各试点村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二是确定符合实际的建设内容。从解决农民最现实、最直接、最需要的问题入手,制定了“八有五通三无”的建设内容,“八有”即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子集体,有一个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有一个标准的村级卫生室,有完善配套的住房和庭院,家家都有稳定的收入,有完善配套的文化阵地和购物场所,有科学致富的明白人;“五通”即文明新村要达到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三无”即无适龄儿童辍学、无计划外生育、无治安刑事案件。实践证明,这些工作内容农民群众一听就懂,个个需要,人人拥护,政府投资又不大,各部门也能承受,深受农民群众和各级政府组织的欢迎,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三是探索符合实际的建设路子。我们对国家、省、市、县扶持农村建设的各类项目和资金,以及县直部门的帮扶和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进行整合,集中安排,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集聚效应。三年来,全县共争取落实各类政策外支农建设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都采取以奖代扶的方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之中。今年县级财政新农村建设投入超过400万元。同时,100多个县直部门分别包一个村民小组,开展“帮资金、帮项目、帮技术”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

第二,突出产业特色,打牢新农村建设基础。

一是要创新发展理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了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的方向,工业上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就业高的产业,坚决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坚决摒弃“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分散发展模式,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向经济开发区集中;农业上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以生态化、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为取向,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基础设施、生产手段、技术标准、经营组织、投入机制、人才队伍和保障制度,加快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业上以生态旅游为龙头,高度重视并切实保护好山水资源,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建成鄂西北最佳宜居城市。这些发展理念的确立,既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又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要选准发展模式。我们结合资源条件、经济现状,逐村论证,确立了符合本村发展的项目和产业,全县主要探索出工业主导、粮油生产、畜禽养殖、商贸服务、生态旅游、城郊开发等六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五山镇堰河村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聘请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专家教授实地勘察设计规划,按照生态旅游型发展思路,建起了天艺茶庄和凤凰山寨,开发了“农家乐”系列旅游项目,前往休闲娱乐的游客络绎不绝,生态旅游已成为堰河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家乐”旅游收入由三年前的“零”猛增到去年的10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石花镇平川村依托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工业强村的路子,目前全村企业已发展到18家,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过百万元,大部分村民也变成职工,年收入超过7000元,成为全县工业化兴村的一面旗帜。

三是要壮大特色产业。我们坚持以特兴农、以特增效、以特富民,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茶叶、蔬菜、花椒、制种、养殖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建成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公司64家,网络农户7.8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8%,大大拓宽了农民群众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五山镇已成为鄂西北著名的“茶叶之乡”,拥有茶叶面积2.5万亩,全镇农民增收的70%、村级积累增长的80%、乡镇财政收入增长的90%,均来自于茶叶产业。石花镇小坦山村80%的耕地用于发展苗木花卉,80%的群众从事苗木花卉产业,农民收入的80%来源于苗木花卉,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20多家,该村正在向着“鄂西北苗木花卉第一村”迈进。同时,把发展“打工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全县在外务工人员10万人,去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13元,占纯收入的45.5%。

第三,突出环境整治,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重点是建设生态家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以“一建四改”(建沼气、改灶、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程,将沼气池建设作为切入点,把改灶、改水、改厕、改圈与之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环境面貌,自然地杜绝了乱砍滥伐现象,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节约了农民燃料支出,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目前已形成了猪——沼——茶、猪——沼——菜、猪——沼——鱼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大多数家庭做到了室内清洁整齐、厕所干净卫生,并实现了柴草归院、垃圾归点、禽畜归圈。五山镇堰河村率先开展了连许多城市都难以做到的垃圾分类、集中处理,他们将垃圾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类,由农户初级分类,再由村竞标确定的保洁员进行分类收集,干垃圾回收销售;湿垃圾或进入沼气池发酵处理,或利用蚯蚓处理变成有机肥回归土地;有害垃圾集中存放,集中处理。垃圾分类取得成功,昭示着群众观念的变化,带来生态环境的极大改观。今年,他们又开始尝试运用无动力地埋式中水处理方式,利用活性菌自然繁殖处理污水,解决了“污水不入河”的问题。以往的农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破旧屋,垃圾漫天飞,鸡猪到处跑;通过这些年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村外干干净净、亮亮堂堂、清清爽爽。用当地农民的话说:沼气建设,解放了男人,漂亮了女人。

第四,突出以人为本,抓住新农村建设根本。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即人的需求分五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般来说,人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我们**农村整体还处于温饱阶段,绝大多数群众需求还只是停留在较低层次。我们建设新农村,强调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了这一点,时刻关注大多数农民的现实需要,从农民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如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民生的基础性问题,既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又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今年重点在农村开展事关民生的十六项工作,即“十个全覆盖”和“六个一百”工程。“十个全覆盖”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道路全部实现通达、通畅;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部有办公场所;农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养老保险全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学杂费全免;农村寄宿制学校全部解决“三难”,实现“五有”;新农村建设在全县全面推开;农村全面开展垃圾清运、保洁。“六个一百”即培训百名新型村官、培养百名优秀乡村医生、培养百名农村土专家、培养百名农村学科带头教师、培养百名返乡创业明星、建立百所“留守孩子”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在群众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基本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后,我们又引导他们向较高的层次迈进,重点是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文化。县财政已累计净投入培训资金120万元,采取高校深造、办班培训、出国研修、打工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乡土专业人才560多人,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一大批新型农民正在涌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今年我们把干部工作的重点转到注重人才培养上,加快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较高层次的专家型人才、1000名中等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10000名初等层次的农村乡土人才和技工人才,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队伍结构。为了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我们按照每村2-3个文化中心户的标准,投入100多万元,建立农村文化中心户270个,采取文明单位、县直部门、驻村单位帮扶等形式,为文化中心户配备了充足的报刊图书、音像资料和文体器材,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总书记指出,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现代化了,“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可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十年,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上百年的艰苦努力。韩国的“新村运动”从1970年开始,已干了36年;山东南张楼村和德国合作进行了“巴伐利亚试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已干了15年,也没有宣布试验结束。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新农村建设都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吹糠见米,一蹴而就。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心比较热,头比较冷”,坚决摒弃“运动式”、“跃进式”的心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充满激情,积极推动,又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把新农村建设仅仅理解为拆旧房、盖新房等等,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方面在建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加重农民负担,甚至可能增加新的债务;同时,没有经济实力作支撑,即使一时帮助建设起来,也会成为昙花一现的“盆景”,不会持续多久,农民也会丧失积极性。我县的堰河、田河、小坦山、平川等村新农村建设有些雏形,无不得益于有较为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让农民“住着新房愁生计”绝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基础上,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才能把文明习惯融入到百姓生活,才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推动农村全面进步。

三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建设自己的家园,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建设者,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韩国“新村运动”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党委和政府可以撒手不管,要切实负起领导、主导、引导的责任。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和政策,教育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注重运用统筹的理念、整合的办法,整合资金投入,整合群众力量,整合社会力量,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四是新农村建设必须选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做到单项突破,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但由于农村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想在短期内毕其功于一役是很不现实的,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准一个好的切入点,做到单项突破,整体推进。要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愿意参与、最容易见效的具体问题入手,像村庄整治,一建四改,像解决农村水、电、路、医、教等基础设施,在短期内让农民看到实际效果。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所有农村的共同任务,贫困村不改变面貌,就谈不上建设新农村。我们不要把新农村建设误解为少数样板单位的事情,它是整个农村的一个纲,整个农村工作的一个方向,一定要注重整体推进。

五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只有规划好,才可能建设好,实现既定目标。规划要统筹制定,县、乡、村通盘考虑,相互衔接,相得益彰,既有条件好的新村规划,又有贫困村的“脱贫”计划,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就一个点而言,既要有经济发展、生活宽裕的规划,还有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规划,有水、电、路、医、教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规划要由领导干部组织,但必须有专家的指导,特别是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农民群众明白道路修在哪里,中心文化户在哪里,村卫生室在哪里,村民休闲娱乐的中心区域在哪里,哪里搞供排水,哪里搞绿化,哪里搞垃圾处理,哪里盖房子,哪里建猪圈,哪里建沼气池。落实规划要循序渐进,今年农民愿意做几件事就做几件事,今年村里有能力干几件就干几件,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举债建设。

六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主要任务,抽出主要精力抓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把关定向、示范带动和督促指导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实干在前,吃苦在前,以实际行动引导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共建美好家园。

四、“十一五”时期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打算

“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期。我们将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牢固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持“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今年开始,全县所有的村都从不同内容上开展新农村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县农村生产要有新发展,生活要有新提高,文明要有新进步,村容村貌要有新气象,民主管理要有新机制,所有的农民都能享受到部分建设成果,三分之一的村初步具备新农村雏形,整个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中西部前列。围绕这些目标任务,我们将突出抓好五项工作重点:

一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十一五”时期,我们将按照“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段”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发展茶叶、蔬菜、花椒、制种、养殖五大产业,走以粮稳农、以特兴农、科技增效、产业富民的路子,到“十一五”末,全县生态农业产值超过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5000元。同时,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思路,把工作重点由劳务输出转到发展“回乡经济”上来。

二是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交通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通达、通畅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循环网络,到“十一五”末,全县90%以上的通村公路建成水泥(油)路,彻底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以生态家园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水利、电力和能源建设,每年推进1万农户实施“一建四改”整治工程,到“十一五”末,全县70%左右的农户完成庭院改造,解决所有居民安全饮水问题,使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以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完成全部自然村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

三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建立保障有力的社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科教创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县市前列。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山区、农村学生尽可能多地享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教育待遇。围绕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科学配置卫生资源,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高效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围绕建立健全新型农村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深化乡镇综合改革成果,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从制度上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建设全省文化产业大县。

五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先进性。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乡镇党委和村支部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意识,坚持党管人才与市场调节人才相结合,重点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企业家队伍、科技和乡土人才队伍,建立人才为我所用、人才储备丰厚、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农村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民自治。

总之,我们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如何打造一个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如何有效繁荣农村文化,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基层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等等一系列问题,等着我们去面对,去实践,去探索。我讲的就是这些,不到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