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团员学会学习体会

时间:2022-10-10 04:28:00

导语:电信团员学会学习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电信团员学会学习体会

面临已经到来的21世纪,人们都在思索:这个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靠什么?从诸多预测未来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答案,那就是学会学习。

一、被动学习:功利的文化环境效应

青年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其学习的效果。青年是否会学习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青年在学习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从今日学子仿效唐代诗人刘禹锡《陋室铭》而作的“打油诗”中便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谈笑皆下海,往来股市行,可以写情书,觅知音。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帐文凭’。”“诗作”所揭示的正是当前青年中存在的学风问题:学风不振与学风不正。

一是学风不振。主要原因是:1.懒于学习。一些青年在进入大学后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散失了求知压力。2.分配体制的影响。“专业好,学业精,不如家里靠山硬”的观念极大地挫伤了不少青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现在所学与工作所用的两张皮现象,使青年学生产生了“学了用不上,还不如不学”的错误观念,进而造成“学习无用论”的蔓延。4.考风不正。“辛辛苦苦学半年,不如随便瞟几眼”的现象滋长了部分学生的“不学而获”的投机心理,热衷于当一名“考分盗贼”。5.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高尚的理想和长远的眼光,缺乏奋斗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科学理解,缺乏自学能力等。

二是学风不正。表现在:1.学生学非所学,学非该学。如“诗作”所云:沉迷于小说、杂志、下海、股市、情书、舞厅……,弃学业于尘埃,束书卷于高阁,实非正道。2.对知识的实用主义心态。对目前社会上实用的就学,而对基础知识唯恐避之不及;3.对“学问”二字缺乏深刻而全面理解,“唯宽是荣,唯新是从”,对学问赶时髦,图新鲜;4.对成才的焦虑,对知识功能的曲解,因判断能力的缺陷而对社会需求缺乏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5.高学历消费??在社会上出现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的现象:许多高学历的研究生从事一般人能胜任的工作,这种低效益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仅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还对人们的教育需求产生误导,迫使高等教育过分扩展,影响整体教育的发展,低学历者就业难的问题又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缺乏学习的动力,使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流失,最终导致“知识失业”现象,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在青年中所表现出来的学风不正与学风不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仍然是学历社会而非学习社会,青年受眼前利益的驱动,其学习行为也就表现出很大的功利性和被动性。

二、终身学习:打开未来社会的金钥匙

3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学会生存》(《LearningToBe》)就曾预言:未来社会“最终将走向学习化社会”。1995年,教科文组织的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又提出一份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TreasureWithin》)提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1992年,荣获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奖开拓者奖的《第五项修练》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学习的革命》一书认为,学习??经过了变革的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交互式执照”。

学习对于未来世纪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求人们接受、选择、分析、判断、评价、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提高。二是由于知识济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推出科技发明创造。三是世界上人类面临诸多难题的困扰,如消灭贫困、缩小差距、追求平等、减少犯罪、控制人口、优化环境等等,人们寄希望于未来社会,更寄希望于未来教育。

人们对传统教育的理解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人、塑造人、训练人的一种活动,是反复的灌输,品德的培养,技能的训练、体质的增强,而其教育对象一一学习者的独立人格、个性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被忽视、抹煞,他们仅被当成是教育机器的加工对象,若干年来,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传统教育观念,始终是困扰教育工作的症结。于是人们不得不回溯到教育的初始状态,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

当今学校教育和学习的落后,不能不使人忧虑和警觉。中世纪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黑板加粉笔、口传耳授的教学方式,几百年来没有明显的改变,以致于有的专家惊呼:“社会最落后的部门是学校。”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当人们认同“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一论断,并可望扫除不识字的“文盲”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实现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扫除不会学习的“学盲”及不会使用计算机的“机盲”的任务又悄然降临人类的头上。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得几乎世界上一切学习资料,当“网上学校”将要迅速登上教育舞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究竟如何面对未来的教育和学习,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德莱顿和沃思在《学习的革命》中提出:“全世界在争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西蒙?帕伯斯特说“学校如不飞速改变,就会全面崩溃。”

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重大任务,也是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统教育的“塑造理论”,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甚至是抑制和扼杀人的创新精神、漠视人的主体性。以致于爱因斯坦也发出对传统教育的控诉:“学校扼杀人们的创造精神,以致我大学毕业以后两年,再也不愿拿起书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创新的基础是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踏着历史巨人的肩膀,而登上创新的阶梯则靠思维和实践。靠死记硬背而成为“知识库”型的人才,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当然,缺乏基础知识,沉迷于“异想天开”,也出不了创新成果。只有既善于通过学习继承前人财富,又善于通过学习培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一句话,只有创新性的学习,才能有望学习后的创新。

学习本身也面临深刻的革命。未来学习将更社会化同时也更加个体化。学习的时空,将由人生的学校学习阶段扩展到终身,将由个人的学习而扩展到团体的、组织的学习。

三、学会学习:“成功方程式”的不尽启迪

本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关于他取得成就的诀窍时,写下一个公式:X+Y+Z=W。他解释说,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W代表成功。有人称此为“成功方程式”。爱因斯坦的这个方程式,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成功方程式”不但适用于科学研究,也同样适用于学习。艰苦劳动,少说空话,一般都能注意到,而正确的方法,往往不被重视。许多好学生,虽知勤奋拼搏,学习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之精神,却很少注意讲究科学的方法。所以,“正确的方法”更为重要。

学习的方法很多,并且因人而异。但最基础、最重要、最一般的学习方法是记忆和思考。十九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研究成果就是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表明,新近记住的东西,遗忘较快;而记忆中保持较久的东西,此后遗忘较慢。在他以后,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都证实了他的理论,并且得出了记忆的效果与内容的抽象与具体、与记忆的心情等有关的结论。思考也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人们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1984年4月许维诚先生在为《学习科学大辞典》作的序里写到:“从个人来说,在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何快速地获取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知识?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如何补充知识来满足新的需要?面对知识本身的不断发展,又如何能做到不落后于时代?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于1979年发表的《学无止境》报告提出“创新性学习”的观点,并大力倡导开展“对学习的研究”。中国学者在80年代初提出研究学习问题并创建学习科学,这与国际社会对学习的极大关注是一致的,符合时展的需要和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四、指导学习:为人之师的新定位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使学生养成简单的领受性和被动性的习惯,那么任何方法都是不好的;如果唤醒学生的自动性,那么这是好方法。”他还说:“教授可有两种倾向:或者注意到学生认识一定的教材,或者以教授的途径发展他的力量。”他认为在初级学校的学生中,应更重视后者。这实际上就是在教育中给面包与给猎枪、授人以鱼与教人以渔孰优孰劣的问题。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20年代任南京高等师范专修科主任时,主张把当时流行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在校务委员会上激烈争辩了两个小时,这个主张未能通过。陶行知愤而辞去该校专修科主任职务。这以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率先使用了“教学法”这一词,这个用法才逐渐被人们承认。从“教授法”到“教学法”,一字之变,表明教育活动中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视。

今天,“学为主体”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习活动的客观规律性,比教学规律性更为基本,教学活动必须承认并遵循学习活动的规律性,在未来的社会里,个体化学习将更加突现,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将提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泛、更快捷、更灵活的学习材料,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将更多由电脑所取代,“教”将转向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为主。

五、善于学习:成功人生的机会所在

目前在青年中依然存在“自满症”、“短视症”。“毋意,毋心,毋固,毋我”的实事求是的学风与一些青年学子“60分万岁”的学习态度相去甚远。一些青年看不到学业的长效性、远景性,缺乏时代感、使命感,不懂得“不积匮步无以成千里,不捐小溪无以成江河”的基本道理。一句话,他们不善于学习。

《礼记.学习》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替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是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善学。然而,近、现代以来,有孜孜不倦研究“善教”的宏篇巨著,却鲜有人在“善学”上作文章。正如托尼?布赞所指责的:“在学校,我们化了数千小时学习数学、语言、科学……,可是,我们化了多少时间学习怎样学习呢?答案是:完全没有。”在有完善的师资和学校的条件下,学生尚且不善于学习,而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实施的终身学习又怎么能实现呢?前瞻未来,出路何在,事实上,先哲们对此已经有了明白的警示:“教育是为了不需教”(叶圣陶语)。

中国人把知识、学识叫做“学问”,《荀子.劝学》说:“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学”是知识,“问”也是知识,是从询问而来的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青年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