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2-09-27 02:42:00

导语:阅读教学心得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目标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都具有规范、导向、引领作用。有效教学目标的存在,使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不至于随心所欲。在“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置阅读话题,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笔者认为,设置阅读教学话题应把握如下“五性”:

1.情感性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久下去。有位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抓住“比”这个情感激发点来展开教学,即“‘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在课上先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语句,然后以“比”来展开教学。学生在最初的感受——感动——激动的触发下,迫不及待地主动走近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动。通过启发、激趣、鼓励、期待,使学生的心灵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碰出“情”的火花,收到极佳的效果。

2.思辨性

语言的“味”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的,即“怎么说”,因此进行“品味”式探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升阅读主体对言语形式的体悟力与认识力,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发展主要得益于主体阅读时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就是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觉,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因而,以“求悟”为目标的读,不是饥不择食,不能囫囵吞枣,而应精耕细作,细嚼慢咽。教师的基本任务则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促其“觉悟”、“开窍”。例如:《麻雀》一文中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一个“落”字将老麻雀的形象写活了。老师点拨道:“这里为什么用‘落’而不用‘飞’呢?”有的学生答道:“‘落’比飞来得猛、快,说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飞’就有点悠闲了。”这是从心情上来说的。有的学生说:“‘落’字写出了老麻雀疾飞下来时的勇敢、果断、坚定,‘飞’字给人的感觉是飘忽忽的,没有这种味道。”这是从态度上说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老麻雀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对“落”字的体会入木三分。

3.思想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扣问弦外之音,揣摩语言外壳下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江雪》这首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它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千山”“万径”对举,鸟影人踪都已“灭”“绝”,天地似乎只留下茫茫的冰雪。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落寞情调。由于柳宗元变法失败,遭到排挤、打击,被贬永州,他抑郁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江雪》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体会诗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该如何突破,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教师先引导学生走近柳宗元: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柳宗元创作《江雪》的前因后果,重点突出他的立场坚定,虽遭打击,但不阿谀奉承,迎合那些达官贵人;因为孤独,所以只能寄情山水。接着引领学生走进《江雪》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老师采用了三问: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给我们的感觉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冷)难道它仅仅写的是自然环境的冷吗?是不是还暗示着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冷,还暗示着柳宗元周围的人对他很冷漠。因为他变法失败后,没有人支持他,相反还打击他,排挤他,为此他被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永州。②有人说,春钓者浪漫,夏钓者理智,秋钓者成熟,冬钓者坚毅。老师把“冬钓者坚毅”板书到黑板上。这个在飘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渔翁,你们觉得他像谁?为什么?学生说像柳宗元,因为冬钓者坚毅,渔翁很坚强,而柳宗元也很坚强,他没有因为受到打击就改变自己的立场,去拍马屁,而是独自默默忍受痛苦,所以我觉得老渔翁形象就是柳宗元自己。③那么,他在钓什么?学生说,不仅仅在钓鱼,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钓一个希望;他在钓一个春天;他在钓他能东山再起……由纵深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情并顺应了学情,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4.整体性

我们现在是在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如《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常常根据文后的思考题把全文分成“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三部分,然后将问题细化为“怎么埋,怎么挖,受什么启发,结果如何”进行分解学习。而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学生完全可以读懂,不懂的只是故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亚是怎么悟到挖木匣的方法的。老师只要能抓住科利亚思考过程的枢纽就可以找到导读的突破口,从而使学生获取课文全部的信息。老师可以问:“科利亚找不到木匣手摸着脑门儿想什么?”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思考他找不到木匣的几种可能性,然后细读课文,讨论各种可能性,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帮助科利亚归纳排除,得出思维结论,达到导读结构上的优化。以上方法在学术上称全息方法,即课标所说的“整体把握”。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灵活切入,导而有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课时并不少,可是面对新教材,仍有许多老师为教材容量大、难度高而困惑于教学进度的缓慢和时间的不足。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新教材的选文越来越长,教学目标的定位越来越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少的时间,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如教学《珍珠鸟》一课,在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借助课后问题理清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然后再让学生读书思考“‘我’为什么能够取得珍珠鸟的信赖?”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内涵,感悟出“我”对珍珠鸟的宽容和喜爱,珍珠鸟的纯真和可爱,从而使学生由事明理,体悟到“信赖”的价值和力量。最后再让学生读书,通过美读体验“他们创造出什么样的美好境界”,从而使学生由明理到生情。这样引导学生读书感悟、体验、欣赏、评价,人人都有较为充分的自学体验的时间。三个问题,揭示了读书感受的三个层次,“事──理──情”步步推进,学生的认识也步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