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杜郎口中学体会

时间:2022-09-27 11:22:00

导语:参观杜郎口中学体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参观杜郎口中学体会

**年三月十五日,我们有幸随徐州教育局组织的考察团专程到**省**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时间仅仅一天,可是,受到的震撼却不小,收获也不少。

从踏入杜郎口中学大门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回来的路上,我们都在想,杜郎口中学究竟有何特别之处,惊人之处,可取之处,每天都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前来学习?没有流生,几乎每一个毕业生都能考上县重点高中;没有人懈怠,每一位教师都在竭尽全力地工作,秘诀是什么?!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就个人肤浅的认识而言,杜郎口中学能够把大家熟知的管理概念真正解读透彻,把看似简单的改革道理真正弄明白,把大家经常倡导的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实践的行动,把学科专业理论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教师的实践经验,把那些看似最简单的推进措施落实到工作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杜郎口中学能够把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做起来,把平常的事情做精致,把常见的事情做出新意,让教师职员工都紧张地工作起来,让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起来,让所有的人都能精神起来;杜郎口中学能够创造一个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改革,置身改革,享受改革的人文环境,建设一个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杜郎口中学的课程改革体现了学校领导一班人的一种勇气和胆识,一种智慧和科学的态度,一种求是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

杜郎口中学的课程改革历时数年,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正在支配着、影响着,促进着杜郎口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教师、杜郎口中学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生存和发展。杜郎口中学的价值追求就是在促进个人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唤醒人的责任意识,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施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价值追求就是解放人的手脚,激活人的心智,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身效能的最大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如此。杜郎口中学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铺设了一条平坦的通道,架设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教室内、走廊内、校园内随处可见的黑板和来自于本校学生的“名人名言”,课桌上的空间、教室的空间、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展示,自主发展的舞台。

杜郎口中学的黑板多,多到成为该校的一道风景线了。每一个教室里外都有四块黑板,学生几乎是人人一块黑板,一块挨着一块,那是供学生学习演练、交流互动、汇报展示用的;综合楼的走廊里教师几乎人人一块黑板,一字儿排开靠在墙边,那是供教师自我反思、相互交流、持续改进用的;综合楼的大厅里教学管理人员几乎人人一块黑板,分列在大厅的两侧,那是供中层教学管理人员跟踪检查、及时反馈、指导教师改进工作用的;报告厅的门前是一排溜的黑板,那么宽大,那么抢眼,上面贴满了教师的教学方案,方案上都有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签字,那是供一线教师和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展示工作过程的平台。

在这里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大家都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交流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工作的过程,改进的过程,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众人的面前,这黑板自然就成了人的“眼睛”,就成了自己的“脸面”,就成了自己的“责任田”——“收获”、“不足”、“改进”都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好,那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板”就有了约束和激励的作用,就具有了一般的工具所没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意义上的作用。

其实,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要搞许多黑板,而是认为要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必须找到唤醒师生责任意识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责任意识的缺位,所有工作都将是被动的。

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追求主体作用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开放的课堂”是杜郎口中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开放的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式管理;“开放的课堂”促进教师彻底转变角色,改变了教学方式;“开放的课堂”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出的“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中国教育报》以《他们为新课程改革贡献了什么?》为题报道了江苏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的杜郎口中学。而杜郎口中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开放课堂。课堂的开放首先表现为整个学校24个教学班全天候的开放。在正常上课时间,参观者随时可以到任何一个班级听课,不需要预先通知,学校不怕“亮丑”,他们每天展现的都是自己实践的教育原生态,天天都是公开课,每天都有外地的老师“督教督学”。老师要认真准备每一节课,不能有侥幸心理;学生也不敢在课堂上打瞌睡,唯恐被别人摄入镜头。教师没有了讲台和讲桌,学生的课桌上没有了“书山”和“掩体”。“直至死地而后生”。这种“开放的课堂”把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推向了一种“绝境”,从客观上对“主体”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压力。

杜郎口中学课堂的开放还表现为独特的教室设置。作为近代学校的课堂管理形式——“班级授课制”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是学生单向而坐,教师站在黑板前系统讲解,讲台、黑板、粉笔、教鞭,既是教师的专用工具,也是教师权威的象征。而学生在课堂上则必须是服服帖帖,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杜郎口中彻底打破了这种封闭的管理模式,教室里没有讲台,一面窗户、三面黑板,学生分组对面而坐,不再朝着一个方向。教室没有了讲台和讲桌,也就没有了权威,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人都享有同等的话语权。10+35和0+45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限定了教师的无效讲解。学生发言不必举手,谁有想法站起来就说。“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命运我掌控”成了学生的信条。这种内在的主体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根源之所在。

其实,我们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要全面地开放课堂,而是认为:推进课程改革必须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想办法,要为每一位学生的主动发展想办法。所谓的开放课堂只是学校领导者推进课程改革的胆识和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一种手段,也许是在课改之初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唤醒人的精致意识,追求管理机制效能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应该说明的是,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想全面解读一所学校的内涵是不可能的,想全面了解一所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杜郎口中学的一些简单的、个别的管理表象上作一些主观的推断——高效的管理的背后肯定有一个强大的、有力的、精致的、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支配着。杜郎口中学就是靠机制来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的,是靠精致化管理求得高效益的。

“开放的课堂”。对于杜郎口中学来说,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课堂管理机制。开放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想做事,人人能做成事;开放的课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中下等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感觉,找到了做人的尊严,“为尊严而学习成为学生最直接的心理要求”;开放的课堂成为实施课程改革的平台,成为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管”与“理”的方式的转变的最为有效的措施。课堂管理的精致化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

“管理的时间模块”。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管理时间模块最小的设定为半天,即半天反馈一次监控的情况,半天实施一次整改。每天早上班前十分钟会议和每天下午班前十分钟会议由业务管理人员准时反馈前一个半天的教学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直奔主题,点名道姓,寥寥数语,一针见血。这种“短平快”的管理模式令人吃惊。如果从过程性跟踪管理来看,应该说该校管理的时间模块是每一节课。我们不得不反思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自认为有效的“周检查”,“月评比”的管理方式是不是时间跨度大一些了,管理的方式是不是粗糙一些了,管理的硬度是不是软一些了,管理的效果是不是小一些了。

“管理重心前移”。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控”。所有的教学方案,训练内容在进入课堂之前都要经过集体研究,并经由班主任、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审核签字,进入课堂之后又有教学管理人员和验评小组跟踪监控。这种针对每一堂课的“把好入口,紧跟出口”的做法,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主渠道上下功夫,在关键环节上做文章,避免了“马后炮”、“堤内损失堤外补”现象的发生。

“课代表、备课组长的管理权威”。在杜郎口中有两种现象令人不解。一是课代表的权威性,二是备课组长的权威性。在初三(2)班,我看到英语课代表正在监督检查所有同学默写英语单词的情况,点评好的、纠正错的,批评差的,制止抄写的,做得理直气壮,忙得不亦乐乎。原以为她是老师,一问才知道竟然是同学。在当天下午班前反馈会议上,我看到另外一种情况。在业务校长简短的反馈之后,各备课组迅速拉开,就近开小会。没有桌椅板凳,没有人拖拖拉拉,没有人东张西望,也没有人遮遮掩掩,模棱两可。我跟踪了解英语、数学两个备课组长的工作情况,两个组长随即在备课组的小会上针对个别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秩序的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导,说得简单明了,听得认真仔细。我对十分钟会议开得这样及时、迅速、有效感到由衷的佩服。这足以证明该校层级管理机制的健全和运行的有效。

其实,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要照搬杜郎口中学的管理模式,因为各校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认为:在有了宏观决策之后,靠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把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做实了,把“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的事情也都管理得有条不紊,有质有量,这才是管理的功夫之所在,精致之所在,否则,再好的蓝图和计划都将是一纸空文。

唤醒人的文化意识,追求文化浸润效能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逐渐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自己的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表现在学校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杜郎口中学正是看到了学校文化的浸润作用,并且紧紧抓住校园的主体——学生,大做课程改革文化的文章。

对于杜郎口中学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就不再叙述了,着重谈谈该校的课改文化建设。杜郎口中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来自于学生的,关乎与课改的“名人名言”多。教学楼的走廊上,目之所及,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置身于课程改革的感言、名言。用本班、本校学生的“名言”营造课改氛围和课改文化,而不是常见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等名人画像,这是不多见的。我真是十分敬佩学校领导的独特视觉和惊人的创意:让学生现身说法,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来推动课改,把蕴藏在学生中的巨大潜力激发出来。这些“名言”,有的是对课程改革理论的感悟,有的是对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认同,有的是参与课程改革的态度,有的是参与课程改革的收获,真可谓是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引领人。如:

●课堂是自己的,如果让别人占为己有那还了得。——初二(2)班张成龙

●每节展示一分钟,必定改变你一生。——初二(3)班孙晓丽

●善于合作的人,将是进步最快的人,也是实力最强的人。——初二(4)班高加良

●最有力的回答是行动,最有效的方法是参与。——初二(4)班张殿亮

●我的心情随课堂的生动而快乐,我的收获随课堂的细节而硕大,我的视野随课改的存在而开阔。——初三(8)冯海峡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风采我展示。——初三(4)班刘飞

●课堂上的机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初三(4)班张梦霞

●你争我辩,争辩课堂精彩;你说我论,论说课堂阵地。——初三(4)班张承龙

……

学生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也是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无所谓成功的课改;没有让学生享受到课改的益处,也就无所谓成功的课改。既然学生是课改的参与者,是课改的主体之一,那就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课改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就有必要把课改的理念、理论、要求具体而又形象地灌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就有必要用文化浸润的方式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课改文化,以求课改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师生的参与、互动,合作、发展,实现课改的价值理念。

杜郎口中学就是要通过面对学生的(不仅仅面对教师)全面的、持久的、系统的学习、宣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文化追求已经通过每一个细节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已经成为该校的每一位成员的自我追求。这正是该校的发展实力之所在,发展潜力之所在。该校的整体教学质量高,或许能从这里找到答案。

其实,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要张贴和悬挂学生的头像和所谓的格言,而是认为:要用课改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浸润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田里建设一种能真正推动课程改革一路前行、持续发展的文化。否则,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是没有潜力的。

杜郎口中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农村薄弱学校,只要不甘落后,奋发图强,照样能走出困境,走向一片光明灿烂的新天地;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抓住课改的关键环节,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学校的主要领导带头搞课改,用行政的手段推动课改,才能保证新的课改模式在全校推广;建构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靠机制为课改注入经久不衰的活力,课改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坚持文化育人,文化化人,以文化立校、兴校,是保证学校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杜郎口中学每天都在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朝圣者”前去参观学习。每一个“朝圣者”都是那么虔诚。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都会有自己的体悟,也都会有自己的行动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