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看县域城市化建设
时间:2022-07-30 04:29:00
导语: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看县域城市化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准绳。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只有经过了城市化,现代化目标才能实现。
2003年7月,云南省政府蒙自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建设以蒙自为核心的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发展框架,同时,蒙自抓住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和州府迁入蒙自的机遇,制定了“46664”的发展思路,把实施城市化作为事关蒙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进行精心布署。很显然,蒙自县就是要通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品质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然而,滇南中心城市从地理区位、产业布局、工业化程度等各方面来衡量,在国家的整个宏观城市经济圈中,充其量可作为四线城市,更不用说作为核心区的蒙自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尚具有典型农业县的特征。那么,如何按城乡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持续利用的要求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化,在城市化中富民强县,实现蒙自经济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跳跃式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我一直在迷茫中求索。
2008年6月1日至13日,根据县委组织部的安排,我参加了上海展望发展学院展望计划第217期“云南省蒙自县科级干部综合能力提升研修班”为期13天的考察学习。期间,听取了《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及台湾问题》、《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战略思考》、《领导干部胜任力及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引进和留住人才:上海的实践》、《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中建设新农村的实践》、《都市产业布局的实践与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竞争力》等8个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了上海洋浦新区的临港新城、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和城市展示馆、苏州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城市功能转型及城市布局典例,浙江的嘉兴市姚庄、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临安市白沙村等为代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模式,苏州木渎特色文化古镇在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开发等等。通过学习和考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解、更新了观念、拓展了思维,感概颇多、震撼很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蒙自这块生我养我之地,虽然在地理区位、人文观念、交通状况、经济条件、环境基础、历史承传等等各方面与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沿江沿海的长三角经济带城市群无可比性,但其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可供借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谈谈学习考察后对蒙自城市化建设中的几点浅薄思考。
一、立足城市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突显滇南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城市功能定位是城市化进程的先导,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支撑,而城市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今之中国,城市化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在此次参观、考察、学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导向作用,必须依托区域人文环境、地理区位、生产力水平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从长三角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来看,在步入工业化的中高级阶段后,江浙沪按中央要求提出了“立足全球,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各取所长、错位发展、互进共荣”的区域整体发展大思维,实施了以上海市为中心,杭州市、苏州市为两翼的“一圈”、“两区”、“两中心”、“两基地”(即国际化的金融贸易、高度化的加工工业、网络化的交通通讯、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形成“多心组团,分层辐射”的世界级都市经济圈;国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区和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中国的知识产业研发中心;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的大战略,并按“三、二、一”产业格局发展中心城市,按“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强化二线城市。近年来,由江浙沪1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共同打造的城市集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昌盛,人口、产业、城市、财富最密集的精粹之地,在产业布局上已形成了鲜明区域优势特色:一是优势产品集中度高,规模效应明显;二是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突显;三是发展园区经济和块状经济,产业聚集地域特征鲜明;四是依托黄金海岸、黄金水道和主要交通干线,形成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临港工业及重化工产业带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目前,面积仅占全国的1.14%的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占全国的7.26%,人口密度870人/平方公里,是全国的5.47倍,GDP占到全国的18.79%,人均GDP达到了41521元/人,是全国2.59倍。
反观近年来蒙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自我比较可以用“飞速”来形容。由于州府迁入蒙自,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政府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利好,建筑建材和房地产业迅速掘起,加速了蒙自的城市发展,并在城市化建设中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200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5亿元,年均递增18.4%;固定资产投资32.7亿元,年均递增32.23%;财政总收入6.92亿元,年均递增35.45%;财政支出7.31亿元,年均递增29.36%;农民人均纯收入2602元,年均递增10.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701元,年均递增14.09%;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的调整,城市化率达到了46%,并被评为“云南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县”。但是,客观上讲,地处中国滇东南边陲的蒙自,实施城市化的基础是工业化的初阶段,农业时代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为此,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优化升级是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当务之急。
蒙自是中国的历史名城和军事重镇,地处昆河国际经济走廊的节点和泛亚铁路、公路的主轴线上,是云南省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的枢纽,在清末民初,这里曾经是云南省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和进出口物资集散地,结合蒙自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城市历史、文化底蕴,2003年7月,在蒙自举行的云南省人民政府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上,省政府提出了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昆(明)河(内)国际经济走廊的节点上建成一座人口上百万、面对东南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滇南中心城市的总体构想,州委、州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建设滇南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明确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为“做大蒙自,做强个旧、开远两市;统一规划,各展优势;三位一体,打造滇南中心城市”。遵循省、州对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的要求,县委县政府把蒙自城市建设目标定位为:“宏观定位——云南省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城市,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中心,中国滇南面向东南亚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微观定位——昆明连结越南及滇南地区的交通枢纽、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商品贸易加工基地、重要的冶金加工基地、物流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滇南商都;居住、休闲、度假、会展俱佳的滇南绿都;集中原文化、边地文化、西欧文化为一体的滇南之心,魅力蒙自;最终目标定位——新州府、新兴产业聚集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家园、滇越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多元文化名邦和红土地上的科教城。”
从长三角洲城市集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来看,以优势产业链板块经济和园区经济为支撑的城市经济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其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定位非常鲜明,并且历界政府不断传承和发展。目前,省政府提出的滇南中心城市属概念城市而非建制城市,个开蒙三地是其城市发展的内核,为此,按照科学发展的观念,通过对城市功能与城市个性化塑造的思考,我认为蒙自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应修正为“一带”、“两城”、“两区”、“四基地”、“八中心”的城市化发展定位目标。即以蒙自为中心,以个旧、开远为两翼,三位一体,特色联合,优势互补,整体发展,把个开蒙打造成云南省通往东盟国际大通道枢纽上的中心城市经济带(一带);加速拓展文澜综合生态城、雨过铺工业城(两城),创建城市生态宜居区和环长桥海休闲度假区(两区),逐步形成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来料商贸加工基地、冶金加工基地、物流集散基地、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的生物加工基地(四基地),最终建成红河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务、金融、物流、会展中心(八中心),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重点发展以优质稻为主的基础农业、城郊观光生态农业,第二产业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冶金工业、建筑建材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保险、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物流、旅游、会展,突显滇南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
二、科学超前规划,规避城市建设通病,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彰显蒙自城市特色
准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必须配之以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规划就应该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远虑”和“近忧”问题。根据国外的经验,中小城市是一个能够兼顾效率和人居环境质量的理想规模,它可以避免大城市过度拥挤与环境支持成本过高的弊端。在上海,除了高楼还是高楼,一幢幢“水泥森林”,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在苏州,城市虽然富丽堂皇却臭气喧天;而浙江的临安市,靠发展林业,保护生态,靠森林资源挤身中国经济发展百强县行列。从长三角城市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我认为城市规划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环境和资源的保护问题。必须坚持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合理、集约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和水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市化道路;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区域生产力发展布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社会民众的观念、区域经济的可承受程度等各种因素,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推进城市化的自发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实现城市化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城市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类生产要素,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走多样化、一体化的城镇化道路,并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辐射作用,推进集镇网络化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中心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在蒙自,就应该以文澜镇为中心,新安镇、雨过铺镇为两翼,中心集镇、坝区集镇、山区乡镇三级阶网络式一体化联动发展;四是城市个性化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镇,由于规划热衷于政绩工程,追求宏大的叙事效果,全然不顾人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以及人的基本需求,使城市逐步丧失自身特色,导致千城一面,正所谓“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为此,在城市的战略性规划中,必须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化战略及制定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体现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五是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按照城市化的释意,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社会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从这些释意来理解,不管是人口学、社会学还是经济学,城市化所面对的焦点是农民和农村土地问题,这一问题从农业从业人员的转移和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两方面体现出来:一为主动型转移和流转。区域工商业迅猛发展,农业增收比较效益低,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新市民”的市民化过程,造成农业从业人员老化和农村土地荒芜,从而加速农村土地的流转集中。如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江沿海地区;二为被动型转移和流转。城市化占用大量农村耕地,促使大批农民失地,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双重压力。蒙自面临的城市化就是这种被动型转移和流转的典型,城市规划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统筹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和农村人口居住集中化,避免低品位建设和城中村的出现。
近年来,蒙自根据省、州的发展定位,为营造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在城市化中依托老城区,按“双城两轴四区”布局,加快西拓、南延步伐,构筑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框架,突出“扩容提质,做大做优”的特点,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并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园林化、园林建设的生态化、生态建设的一体化,使蒙自在空间、时间和效益上实现了城区园林绿化与城郊观光果林建设、坝区面山绿化的大共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大和谐,现代文明、历史神韵、自然风貌的大融合,走出了蒙自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然而,对照先进发达地区的城市,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蒙自在实施城市化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和隐忧: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安置困难。对于长期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民而言,失去土地不仅要解决一个身份变化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他们的长久生存、生活问题,同时,还要保持他们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值的实惠。二是城市迅速扩容对土地的需求激增,但国家对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控制严格,加上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新增城市用地困难重重。浙江省的经验是统筹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和农村人口居住集中,统一规划,提高城区土地的有效利用率,节约用地,集约开发;三是规划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城市规划体系不健全,其二是规划配套制度不完善,其三是规划理念缺乏超前性,其四是规划布局不合理;四是房地产开发层次低,无城市建筑特色,开发商的环境质量提升意识不强;五是城市功能分区与用地规划矛盾突出,城市功能区划分混乱,区段商业品牌的“名片”效应不显著,“沿街为市”的特征还比较明显。
城市是人口的集聚地,城市化的过程,也是集聚人口的过程,所以城市就应该是人类的宜居之所。初到上海,机场、车站、展馆、广场等大型公共设施的电子屏幕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字幕非常醒目,我想,城市就应该是让人实现美好生活的地方。蒙自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具有“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尽可能多的物种,体现热带、亚热带风光,实现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地方特色的国家级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的总目标,并规划了“两横、三纵、五片区、四大体系、两个控制区”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以及建设城市核心园林精品区、城郊果林观光区、面山生态防护区“三圈”大环境绿化的总构想,目的就是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相信,在机遇面前,通过蒙自人民的开拓创新,蒙自的明天会更美好。
此次赴上海等地学习考察,收获很多很多,这里不能一一表述,不负组织期望,方式还是实实在在地工作,我想,做比说难,在平时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融入学习考察的心得,就算是一次思想大开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