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心得五
时间:2022-03-05 04:22:00
导语:学习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心得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离开了发展也就无所谓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为民,就是以人为本;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它是对过去发展的总结,又是不断推进的过程,是我们在理论上、认识上、实践上不断努力的方向。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一步丰富教育发展内涵,创新教育发展观念,开拓教育发展思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一要坚持围绕大局,服务发展。围绕大局,就是要围绕福建提前三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开平打造经济区的战略决策,使教育工作主动融入、主动呼应、主动对接。服务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服务发展,就是要认真谋划未来,科学制订各类教育的发展规划,明确教育服务方向;就是要进一步调整学校区域布局结构,整合优化区域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就是要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作出更大的知识贡献。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要坚持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创造环境条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办学以教师为本,必须落实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更加重视教师尊严、情感和权益的维护,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要求创造环境条件,必须不断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工作条件、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营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不断发展的环境。
三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必须进一步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山区教育发展的关系,在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更多地向农村山区倾斜,确保增加农村教育投入的政策得到落实,确保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加强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就学工作。必须进一步抓好城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抓好城乡教师的双向交流,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制度,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要统筹教育结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教育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具有生机和活力。越是加快教育发展,越要加强对教育结构的统筹。必须加强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统筹;必须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统筹;必须加强对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统筹;必须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的统筹;必须加强对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统筹,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五要统筹教育改革,适应发展。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拨款体制、人事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建立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引导学校在各自的层次上科学规划、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学校管理改革、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六要统筹教育开放,提升发展。扩大开放,是当今社会的潮流,是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统筹教育开放,既是对外开放,也是对内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择优的开放,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开放,是提升发展水平的开放。统筹教育开放,重点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面向国内外,开展与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合作办学、合建基地、合作研究;必须学习、借鉴、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经验、现代教育手段和优质教育资源;必须着力构建各种载体和平台,采取灵活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必须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
七要统筹社会资源,促进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是加快教育发展的着力点。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发展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形成以公办教育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新格局。要加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教育收费、教育捐赠、后勤社会化等政策的研究,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要加强助学贷款、资助困难学生、勤工助学等政策的研究,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