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之二 心灵之道(1)
时间:2022-04-21 08:37:00
导语:于丹《论语》心得之二 心灵之道(1)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的能开解现代人的心结吗?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
孔夫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报刊的转载,写的是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
这个女孩子小的时候曾经经历过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着妈妈去看牙医,这本来是个很小的事情,她以为一会儿就可以跟妈妈回家了。但是我们知道,牙病是会引发心脏病的。可能她的妈妈之前没有检查出来存在这种隐忧,结果让小女孩看到的是惊人的一幕:她的妈妈竟然死在了牙科的手术椅上!
这个阴影在她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也许她没有想到要看心理医生,也许她从没有想过应该根治这个伤痛,她能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远回避,在牙痛的时候从来不敢去看牙医。
后来她成了著名的球星,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她被牙病折磨得实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劝她,就请牙医到家里来吧,咱们不去诊所,这里有你的私人律师,私人医生,还有所有亲人陪着你,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请来了牙医。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正当牙医在一旁整理手术器械、准备手术的时候,一回头,吉姆·吉尔伯特已经死去。
当时伦敦的报纸,记述这件事情时用了这样一句评价:吉姆·吉尔伯特是被四十年来的一个念头杀死的。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
当然很多人不见得会面临上述这种极端的例子,但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多。所以,长期困扰于人生的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会有所损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有一个寓言,它说在某小镇上有一个非常穷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亲,跟妈妈相依为命,靠做手工维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为从来没穿戴过漂亮的衣服和首饰。在这样极为贫寒的生活中,她长到了十八岁。
在她十八岁那年的圣诞节,妈妈破天荒给了她二十美元,让她用这个钱给自己买一份圣诞礼物。
她大喜过望,但是还没有勇气从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过。她捏着这点钱,绕开人群,贴着墙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见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无遗憾地想,我是这个小镇上最抬不起头来、最寒碜的女孩子。看到自己特别心仪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会上,不知道谁会成为他的舞伴呢?
她就这样一路嘀嘀咕咕躲着人群来到了商店。一进门,她感觉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台上摆着一批特别漂亮的缎子做的头花、发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