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历史  面向时代

时间:2022-04-24 10:25:00

导语: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历史  面向时代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传承历史  面向时代

任何社会和时代,道德教育都是一个严肃而备受世人关注的话题。关于道德的信念,既是先人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又是当代人据以行动并继续加以探索的重大命题。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当代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在新时期传承历史面向时代的一次新总结和新发展。它所包含的内容,源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自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反映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价值追求;它将道德信念的历史性、现实性与时代性融为一体,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在传承历史、面向时代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道德信念是历史的积淀。一个人的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一个民族也同样如此。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在千百年历史中孕育出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赋予了整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厚重的历史感和道德感。在这个传统里,人不仅是现实的人,更是历史和价值的统一体。我们乐于并善于从德性的角度来定义自己、塑造人生。孟子尝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蒙学教育还是国家取才,道德的尺度始终是第一位的标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个只有践行了如此道德价值的人,才是我们所推崇和铭记的人。“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唯有富于德性的人才可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共久。

千百年来,我们无数优秀的前辈和先人身体力行,发扬德性,垂范于后世,为人们所颂扬。他们忠于国家、一身正气——苏武北海牧羊,不辱使命;岳飞戎马一生,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以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修身正己,“暮夜却金”,“两袖清风”。他们“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勤学苦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他们质朴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如此种种嘉言懿德,史不绝书,而民间更有诸般故事、传说、逸闻、演义,歌功颂德,流传百世。

浸润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中,我们承接的“道德遗产”无比丰厚,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无比重大。面对新时代,我们要将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也要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不只是制度和技术的革故鼎新,更是道德精神的重新焕发。现代化不能在道德沙漠中进行。我们的道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日趋开放的社会中,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需要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更需要在继承中弘扬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更需要优良的道德原则来澄清观念,净化人们的精神世界。尤其对于年轻一代,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才能使他们免于成为“漠不关心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而真正成为富有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新时期的荣辱观教育,在目标上,必须着力培养既有历史意识又富时代精神的现代公民,使他们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创新;在内容上,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流传下来的道德遗产,也必须融入当代涌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品质,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方法上,必须突破强制灌输的陈旧套路,探索适合于不同群体与个人的启发式的教育手段,力避空洞说教,务求真情实感;在途径上,必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道德教育的真空地带。总之,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同样要贯彻“三贴近”的原则,针对新时代新形势,丰富内容,创新思路,改进方法,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知荣明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是一项传承历史传统的伟大行动,也是一项泽被今世与后代的浩大工程。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切实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