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市一区城市建设与发展考察报告
时间:2022-02-04 11:12:00
导语:两市一区城市建设与发展考察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根据市委领导的指示,3月3日至7日,市委办组成的考察组一行5人赴##杭州、衢州和萧山,就两市一区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考察。所到市(区)对我们这次考察活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配合,分别召开了3场专题座谈会,并安排我们现场参观了城市新区、开发园区和部分城建重点项目。虽然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暂,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深入,但一路所见所闻,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一、总体感受
这次##之行,我们的直观印象是,##的城市化进程势头迅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拉近,特别是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圈已基本形成,城市集群正在崛起,城乡一体化的格局逐渐显现。一是城市化的理念新、起点高、思路活。杭州市提出了“##省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并按照“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发展战略,构筑“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框架,城市规划的外延大大超出了以往的城市概念,着力从3个层次推进城市化:一个层次抓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共同构建长三角城市群;一个层次是以高速快捷的城市路网为依托,以产业为连接,着手打造环杭州湾城市带;一个层次抓中心城镇建设,集中力量发展13个中心城镇,通过撤乡并镇,有效扩张乡镇行政区划,推动其向5-10万人的小城市方向发展。萧山市提出了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发展的主题,确立了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以提升工业化与加快城市化整体推进萧山现代化的工作思路,把“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作为推进城市化的总体目标,着手实施由强市型向都市型转变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江南新城的规划建设中起步高、手笔大,确立了建设“杭州浦东”的目标定位。衢州市提出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观点,并立足自身条件,大胆提出借力发展的思路,一手抓接轨上海、一手抓山海协作,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开展城市招商,加快了外来资本参与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效地解决由于区位造成的制约因素。二是区划调整和新区开发力度大。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开辟城市新区是我们所到三个地方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中的共同做法,在这方面他们的工作力度大,成效也十分明显。杭州市于2001年进行了市区行政区划调整,萧山、余杭撤市建区,市区面积由原来的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而在此之前杭州市城区可规划用地仅剩400多亩,已基本处在饱和状态。发展空间的解决为做大城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几年,杭州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城区建设先后推出了“钱江新城”、“江东和临平工业区”、“大学城”和“城中村”改造等4项工程,几项工程规划面积就达220平方公里,这些举措对迅速壮大了杭州中心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萧山区通过实施钱江世纪城市的新区发展计划,使城市建成面积由五年前的15.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2.1平方公里。衢州市也于2001年进行了衢县撤县建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并按照再造一个衢州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并着手实施市级行政中心搬迁至新区的计划。此外,绍兴、嘉兴、宁波、金华等也都已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说,通过调整行政区划做大城区,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迅速扩张已成为##各地的共识。三是政府职能转变到位、市场运作能力强。从杭州和衢州的管理体制看,市委、市政府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市本级的发展上,对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放权,对于调动县级的积极性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管理、开发区和新区建设的管理体制上,坚持以市场化为取向,进行城市经营,有效地缓解了城市建设中资金紧张的矛盾。特别是杭州市在新区开发上就体现了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他们一方面用足于省里给的各项特殊政策,整合各类资源,充分让有限的政府投入发挥出最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采取常规和超常规的方式,从民间资本、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以及国家政策中筹集建设资金,采取政府、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走“自我筹资、自我建设、自我经营、自我还贷”的开发建设路子,有效地解决了建设与发展、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四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力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杭州的经济连续1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城市竞争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次于广州,经济总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位,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8。萧山撤市建区后继续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依然保持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全省县(市、区)级首位,特别是工业发展很快,2003年,工业增加值就达300亿,全区产销超亿元企业达到157家10亿元以上15家,仅万向集团一家企业就达到157亿元,在全国发达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中名列第七。衢州去年也实现了GDP增长14.2%的较快增速。“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几点启示
一区域经济的大融合是当前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机遇。当前全国各地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趋势,实际上向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新一轮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主要以城市为核心,城市竞争力越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越足。城市经济越发达,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就越强,正如杭州的发展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萧山的发展受到杭州的辐射带动,衢州的发展受到全省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一样,三明的城市发展也同样应该融入全省城市发展的大局,当前,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更好地接受沿海发达城市的辐射、乘势而上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创造了新的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一轮区域经济的大融合中,把握机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借力发展,做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并通过自身发展,增强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把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作为推进三明城市化进程的着力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首先要解决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空间不足已经成为三明城市发展的最大掣肘,这个问题不得到根本解决做大城市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最终实现永安--三明--沙县三地的城市一体化应该成为推进三明繁荣带建设的根本目标,当前特别要在发展城市联盟方面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对城市联盟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明确。为此我们提出“一主一副”的城市格局的初步构想,其基本内涵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沙县撤县建区,以三明现有建成区和沙县城区共同作为三明主要城区,以永安为三明城市副中心,并推动两个城市一体化建设,从而迅速做大三明城市体量。我们的依据是,市里实施“南拓北扩西进”战略,往富兴堡、台江、陈大、小蕉等地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地形限制,市区周边群山环绕,缺乏成规模成片可供开发建设平整土地,城市空间的拓展已没有太大的余地。而沙县的撤县建区的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从自然条件看,沙县距离市区仅20多公里,今年将与市区实现高速公路互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势平坦,有着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仅金沙高新园区面积就有18平方公里,完全可以再造一个三明市区;从经济基础看,沙县的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产业与市区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从城市发展看,沙县县城建设已初具城市雏形,2003年末,沙县人口为24.2万人,城区人口8.43万人包括流动人口,下辖6镇4乡,城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实行沙县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扩大城市面积,增加城市人口,实现土地、水、人力等资源共享,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建设中心城市,有效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走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子。从基础条件看,三明推进城市化的制约因素较多,如:地形狭窄、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城市经济相对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市区人口少、人力资源外流趋势明显,等等,但同时我们也拥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如:我们的森林覆盖率高居全省首位,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生态环境优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工业基础较为扎实;在区位上既是内陆省份开放的前沿,更是沿海向内陆地区进军的桥梁和纽带。只要我们扬长避短,是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之路的。我们认为,做好腹地文章和盘活优势资源都应成为走有三明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子的重要依据。福建地势山海相联,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成为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腹地,当前,要针对如何做好腹地这篇文章,提高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载能力,加强产业规划,突出制造工业、资源开发、劳力输出几大特色,真正与沿海城市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要看到,三明最大的资源在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也在于生态资源。要按照“生态立市”要求,必须确立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理念,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三明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环保产业,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致力于创造全省一流的人居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四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入手,真正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省实行市、县两级都各自向省级负责的行政运行模式,市级对县级工作做到少指挥、不干预,这对保证市本级集中精力加快自身发展和充分调动县级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感到,这种做法体现了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要主动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要求,把做大做强市本级作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调动一切资源、运用一切手段,千方百计地壮大市本级的经济实力,增强三明的城市竞争力。同时,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契机,对县域经济社会的管理进行彻底放权,充分调动县域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三、若干建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推进三明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事关三明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事关整个区域经济的走向,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就难以有效地形成合力、促进共为。建议市里尽快组织市几套班子领导分赴##、广东等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进行专题学习考察,加强研究论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共识,并争取得到省上的认同和支持。
2、组建工作班子,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证。成立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工作班子,由市领导牵头,抽调市城建、规划、土地等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对推进城市联盟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规划论证,对涉及管理体制的问题进行协调,对县域推进城市化进程工作和中心城镇建设进行指导。
3、着手进行新一轮城市发展与建设的规划。建议邀请省内外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专家共同参与对三明的城市发展与定位进行专题研究论证,开始启动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并对在短期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论证。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要将把园区开发与拓展城市新区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思路,把园区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之中,有计划地将处在三明城市圈范围内的工业园区纳入市级管辖范畴,加大市本级的投入,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明晰管理责任和收益分配,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和城市的优质扩张。
4、加快城市联盟基础设施的融合。加快市区与永安、沙县的快速通道建设,缩短时空距离,改革公路收费体制,统一道路通行政策,促进交通融合,如早日促成三明至沙县的公交交通运行。另一方面,加快市区、永安、沙县三地在供电、通信、环保、绿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一融合。
5、全面整合土地资源。对城市联盟范畴内的土地实行统一收储、统一规划、统一使用,在现有用地政策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有效盘活土地资源,通过借地生财、借地发展,保证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要。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土地的对象外,其余建设生产用地全部实行有偿出让供地,特别是对房地产开发,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方式供地,把土地推向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来提高土地价值,实现土地升值。
6、加大对中心城镇建设政策扶持。突出中心城镇的带动作用,突破城镇均衡推进的模式,坚持分类指导,在重点抓好县城建设的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每个县(市、区)再确定一个在区位上辐射作用明显、人口较为集中、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中心镇进行重点扶持。如:在干部配备上可以采用##一些地方的做法,实行高配一级,允许中心镇主要领导进入县级领导班子;在管理权限上可以享受相当于县一级的权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撤乡并镇,不断壮大中心镇规模,提升中心城镇功能,增强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7、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三明的人力资源充沛,作为老工业基地,我们还有着很强的产业技术培训力量,因此,建议把以大规模培养技工等实用人才为重点的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有效增加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依托广大的技校、农校和社区组织等各种载体,大规模地组织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进行专业培训,对口输送到福州、厦门以及省外发达城市,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形成竞争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