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4-22 04:14:00
导语: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规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广大农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为此,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一切从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出发,把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和首创精神,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破除各种体制性障碍,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发展活力;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的,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发展农村教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实践中政府要引导扶持,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违背农民意愿。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农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新农村建设在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应有明显的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可靠的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文化条件。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证广大农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乡风文明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村容整洁是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要求;管理民主是政治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目标要求。在实践中应当按照这些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搞好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形成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多姿多彩,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由于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环境有着较大差异,财政实力也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别、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因此,搞“千村一式”既不科学,更不现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色,发挥自身优势,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扎实推进,不搞花架子,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短期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领先,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力度,解决突出问题,为加快新农村发展做出表率;欠发达地区要积极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但不要照搬照抄,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切入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例如,对于一些经济状况相对发达的村镇,可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倡科技兴农,鼓励自主创新等;但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的融资难、卖粮难、看病难、念书难等问题。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一方面要求各地要搞好部署,做好规划,整体推进,注意新农村建设中各项工作的统筹兼顾、互相配套,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规划编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充分考虑本区域的人口变化、土地变化、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另一方面又要求各地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各地要及时将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典型加以推广,充分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处理好一般示范与个性特色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立足本土乡村人文,尊重本地区的传统习惯和风格,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农业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农业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粗放利用,投入品利用率低,农村面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加强节约型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努力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效益,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要通过多种途径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实现农业系统总体上的高产、稳产、优质、节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综合效益。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巩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成果,加强对林地、草地荒地、滩涂、湿地的依法保护。要让农村地区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街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上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的先进性
- 下一篇:“草帽书记”的政绩观、群众观、廉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