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准确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和工作重点

时间:2022-03-12 10:06:00

导语:必须准确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和工作重点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必须准确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和工作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深刻内涵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还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因而在部分干部群众中难免出现一些模糊认识,对此我们要认真加以引导和克服。

一是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就是新村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既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新村庄建设既能直接体现农村面貌的变化,也能让农民得到现实的实惠,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有些干部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就是新村庄建设,特别是个别地方出现不顾物质基础、不分轻重缓急、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着眼点都放在大拆、大建和集中建立新村上的倾向,其结果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投资浪费,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

二是不能认为新农村建设可以一蹴而就。尽管许多地区目前已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条件,但由于农业、农村发展比较缓慢,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需要投资的地方很多,这就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往往认识不足。为此,我们既要避免出现急于求成、盲目攀比的现象,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又要防止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情况,循序渐进,迎难而上,注重实效。

三是不能以模式化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好大喜功、“一刀切”,搞成模式化。各地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新农村建设的思路、途径、步骤和方法,防止把新农村建设搞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四是不能有单纯靠扶持的依赖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不是一切都由国家包揽。新农村建设项目也有不同的属性,重大公益性的项目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靠农民办不了、靠市场没指望,但又是最迫切、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应当主要由政府来投入;有的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如种地等,就应当主要由农民自己来投入;有些介于两者之间,则应当由政府和农民一起办,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参与。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我们还要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着手,确定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就吉林省而言,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努力实现农业产业技术转型、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农业产业组织转型。其次,要落实产业项目。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产业项目为依托。吉林省农业资源丰富,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区域产业特色明显,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进行谋划和运作,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结成形式多样的合作,落实好具体产业项目。第三,要壮大县域经济。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进一步促进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

(二)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素质尽管有了普遍提高,但总体来说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缺、市场应变能力弱等问题日渐显现。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当然离不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等方面。当前,我们要下工夫抓好“一推双带”活动,统筹社会教育资源,通过强化转移前的就业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实践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富裕一户”。

(三)科学制定新规划,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各地建设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新变化,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当前,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科学规划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水、电、气、路等;统筹规划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切实把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结合起来,使农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四)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搞好农村社会化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着重要作用。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以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五)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如何让基层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有所作为,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课题。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有自己致富的能力,还要有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的能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设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要研究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村干部的待遇,鼓励有能力的乡镇干部到村任职。进一步完善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制度,进一步明确用人标准和要求,规范选举程序和办法,让创业型能人脱颖而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广大群众的参与创造,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的建设合力。

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注意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解决农村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各方面合力,有关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特别是综合部门和业务职能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加大各方面支农资金的统筹力度,防止盲目、分散投资,提高使用效益。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采取多种投融资模式,有效解决农业贷款难、农村融资难、化解金融风险难等问题,研究制定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措施,落实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等等。同时,还应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有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