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

时间:2022-03-10 02:49:00

导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

解读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活力首创精神创新型国家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创造活力是社会活力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充满了新的活力。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决定》明确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要求。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

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正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党心民心,所以得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同样,也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依靠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共同享有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蕴藏着促进社会和谐的巨大热情和智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定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发挥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决定》指出:“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体现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本质要求,为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要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全部社会关系。同志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通过革命和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无论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进行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本质要求。发展是硬道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本质要求。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人民群众长期贫穷甚至极端贫困,社会和谐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建成。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家庭财产不断增加,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着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全面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需要强调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争取实现社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

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经验。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同志就号召全党同志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同志强调“六十四字”新时期创业精神,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这些都应该成为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的核心和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展创业活动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的社会。创造能量要在创业活动中释放,创新成果要在创业活动中实现。如同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一样,我们要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创造性伟业,就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核心和精髓,继承和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在亿万人民群众中蓬勃开展创业活动。一是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倡导自主创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人民还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我们要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主创业改变自己命运。二是弘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倡导艰苦创业。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我们要磨砺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炼就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依靠艰苦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三是弘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倡导和谐创业。自力更生不是自我封闭,自主创业不能孤军奋战。我们要自觉克服我国历史上几千年小农经济、小生产的落后生产方式的残余影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加强团结,加强协作,依靠和谐创业开辟美好未来。

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豪情壮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伟大事业。人民群众蓬勃开展的创业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涓涓细流汇集成滔滔江河,星星之火汇集成熊熊烈焰,亿万人民群众中蓬勃开展的创业活动汇集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要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创伟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解读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关键词:党内和谐重心在基层社会人才队伍反腐倡廉

各级党委担负“四方面”职责

各级党委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决定》提出了各级党委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担负的四个方面的职责,即: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

把握方向,就是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和根本目的,坚持《决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六个必须”的原则,全面把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以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为着力点,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确保和谐社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制定政策,就是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针对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央方针政策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既突出重点又整体配套、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措施。

整合力量,就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从整体推进全局工作的需要出发,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各方面的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运用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调动各个领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聚各方智慧,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和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营造环境,就是通过各方面的工作,为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环境,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改革意识,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减少改革阻力,增强改革动力,降低和避免不必要的改革风险。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奠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实思想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发展巩固和谐;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环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决定》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实现和保持党自身的团结和谐,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党所肩负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我们党是具有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先进性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来体现,也通过党的形象和表率作用来体现,只有实现和保持党的团结和谐,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

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之所在,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实践充分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创造力、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团结、干部队伍是否和谐,对当地的民心和风气影响极大。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班子。

那么,怎样增进党内团结和谐呢?《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统一”的要求。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也是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认真坚持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制定和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同时教育督促党员履行好应尽的义务。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要靠纪律作保证。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

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增进党内团结和谐的关键。要认真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防止和克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和各行其是。严格党内生活,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防止和克服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班子团结,处理好三个关系十分重要。一是处理好“一把手”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关系,做到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一把手”对班子的团结负主要责任,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善于团结各方面同志包括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作风霸道的人,即使能力很强也做不好“一把手”。二是处理好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政府负责人要自觉维护党委的集体领导;党委负责人要支持政府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在党委内部,书记是“班长”,重大问题由党委集体作出决定。三是处理好新老班子、新老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任要尊重前任的工作基础,前任要积极支持后任的工作。对违反民主集中制,搞无原则纠纷,闹不团结而拒不改正的,要进行批评直至进行组织调整。要通过领导班子的团结带动整个干部队伍的团结,营造相互信任、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重心在基层

基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线,俗话说“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只有把基层工作做好了,才能把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神振奋起来,把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要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最终要靠基层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去落实。可以说,党的3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7000多万名党员能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影响重大。要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落实。一是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尤其在企业实行改制重组、关闭破产和分流富余人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导职工促进改革和维护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扎实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四是要全面做好机关和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五是要认真贯彻执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四个文件,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六是要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

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工作。一是要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部署,对基层干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同时,采取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课题调研等多种途径,努力增强基层干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主要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维护公平正义的本领、治理社会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等等。二是要对基层干部严格要求,切实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要在政治上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进步。把一线出干部、从一线选干部作为一个重要导向,在严格按标准条件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对埋头苦干、做出突出成绩的基层干部,要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优先提拔使用,激励基层干部积极进取。要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注意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四是要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上出现的困难,要设身处地地加以理解,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扎实有效地进行帮助,特别是要敢于为基层干部担责任,支持基层干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加大住房、工资、医疗、养老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切实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

抓紧培养社会工作人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人才工作的支持和保障。从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现状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素质与现实需要都存有很大差距。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培养上下功夫。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制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快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二是要在使用上下功夫。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工作人才进入社会工作领域,从而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营造尊重、支持社会工作人才的良好环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发挥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在激励保障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定职业规范的从业标准,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荣誉和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保护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积极性。

反腐倡廉是一项紧迫任务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

反腐倡廉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决定》要求全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并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一,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加强党章和法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做道德表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第二,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必须注重制度的执行、完善和创新。在设计制度时,要考虑各种情况,努力做到科学有效,行得通、做得到,使执行制度的人不吃亏,使不执行制度的人受惩罚。在执行制度时,要加强学习宣传,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二是要做到多管齐下、整体推进。腐败产生的根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也要做到多管齐下、整体推进。三是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这是我们党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认真处理,核查群众举报,改进群众来信来访受理工作。

第三,以保证廉洁从政为目标,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各方面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继续抓好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加强党内监督方面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措施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高监督效果,保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各级领导班子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进一步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