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时间:2022-03-10 02:42:00

导语:新农村建设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建设有深刻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早有出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有关的中央重要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时常出现这个词。今年以来,总书记、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放在“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显要的位置。

如此突出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的。可以概括为“四个并存、两个条件”。

“四个并存”是指:第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相比之下,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更大,一大批现代化城市在各地相继建成,可以说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农村发生的变化却没有城市那么大,虽然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出现了许多新房,但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大量旧房,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还存在大量破房、土房。即使在发达地区,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往往形成“有新房、无新村”的格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依然不能享受现代城镇的公共服务,整体环境还处于“脏、乱、差”的状况。

第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并存。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一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但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改革全面开展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呈现扩大趋势。1998年至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4.3%,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1998年的2.511扩大到2003年的3.231,2004年的3.211。如果统一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

第三,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与农村需求不足并存。近些年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有些方面已经出现超过市场需求的增长,部分产品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目前,全国钢铁、水泥和铝的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电力、煤炭的生产能力也将出现过剩,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和多种日用品严重积压。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缓慢,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市场规模较小、购买能力较弱,对工业品的需求普遍不旺,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制约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财政金融资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村资金严重不足并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金融资金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2.63万亿元,银行存款24万亿元(其中城乡储蓄11.9万亿元),并且仍然在持续增加。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资金却依然严重不足。多数地区县乡财政只是吃饭财政,没有能力支持乡村建设。农村金融资金严重缺乏,大量资金流向城市,许多地方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是相当突出的矛盾。

“两个条件”是指: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次强调了统筹城乡发展等要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认识趋于一致。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全国逐步形成。

第二,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持续加大减免征农业税的力度,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已经达到28个,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推广良种和购买农机具实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实行“两免一补”(即免交杂费和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寄宿费),使更多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能够上得起学;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实行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使计划生育更能得到农民的欢迎和参与;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和产粮食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和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这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已经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坚实基础的,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