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舆论环境
时间:2022-11-22 04:27:00
导语: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舆论环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良好舆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所谓和谐,是指相互联系的诸要素配合默契、恰当和匀称,由此形成一个平稳、互助和共生的互动态势。和谐有利于消除隔阂和矛盾,减少不必要的碰撞和争斗,把损失减少到最轻和最低度;和谐有利于系统诸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产生最大和最佳的整体效益。为了保证现代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诸多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造成社会的失调失衡失控,甚至失误,带来或大或小的震荡、动荡和缺损。和谐是一个永恒运动、变化、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旧矛盾,协调新关系,使和谐的诸多表现,如和缓、和衷、和气、和平、和顺、和善、和睦、汇合、联合、融合、合作、合好等,不断地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新的状态和新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推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进步和繁荣。这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目标。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需要上下左右共同齐心、不懈努力。在此,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舆论环境,是指在大致相对集中的时空内,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的众多具体舆论组成的有机联系体,它影响和制约着各种具体舆论的形式和发展,同时也调适不同的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然而,民主的舆论环境将使得民众的言语与心愿得到畅通的表达与实现,非民主环境下的舆论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民意表达不畅,同时影响社会结构中各要素的正常运作。在促进政治民主建设的进程中,建立和完善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各地都在强调改善投资环境,这是十分重要的。在投资环境中,除了各种交通、物流、水电、财政、税收等政府行为外,我以为,舆论环境也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建设和改善各项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舆论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我们只有抓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言论自由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月×日,经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个字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已经融入立法当中,我国已经逐步从立法层面全面构建人权保护制度。而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应该享有的权利。这里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任何人的言论表达都必须在一定的法律和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按照有序的原则进行。第二,任何人的言论表达都应以有利于大众和社会为出发点和最终的检验标准,如有不到,则应接受批评和作出自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书面、印刷等形式出现的书面语言表达以及以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出现的口头语言表达均应包含在言论自由的范畴之内。对于人民的知情权和言论权,很长一段时间有种理解上的偏差,这就是“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种提法,对于长期以来人们不知国家大事,人们意见不被重视的状况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我们还必须为达此目标而努力。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既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方面的领导部门及领导人,遇到“重大情况”和“重大问题”时,就不只是“让人民知道”和“经人民讨论”,而是应该像开人民代表大会那样,“向人民报告”和“由人民决定”,这个主次关系是不能颠倒的。人民只有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知道国家的一切事务和情况,才可能更好地参与管理国家的各项事务,取得成效。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以人为本,宪法修正案又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对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再次确认和保护。从程序的参与原则来讲,就是要让公民在参与中的主体形象得到体现和保证。根据参与原则的要求,一切需要和应该邀请公民参与的事务都应该充分发挥公民的参与权;一切对公民参与权的轻视和亵渎都是对人权的侵犯,严重的要受到相关法律和法规的惩处。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特别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在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是应该注意的,一个是“有序”,一个是“依法”。所谓“有序”,说的是全体公民都有参加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但是,这种参与应该而且只能是“有序”的,即按照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否则,大家一起蜂拥而上,虽热热闹闹,但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公民的“有序”参与至少应包括这样两层意思:其一,公民在政治参与、管理国家大事中,要遵循有关法律程序、道德程序、时间程序和空间程序进行。其二,公民在参与管理中,要按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遵循一定的角色程序进行活动。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因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该角色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否则,便会发生角色冲突。第二个关键词是“依法”,强调的是公民的一切参与行为都要以一定的法律、规定为准绳,不可无法无天随着性子来。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除此,还有一些地方性的法规,这些都是保证我们国家各项事务能有序高效运行的强制性规范,任何党派、团体和部门,任何公民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得从事违法的事情。如何创造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的舆论环境呢?首先,对于政府:“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其次,对于执行部门:“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再次,对于人民群众:“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最后,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