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时间:2022-11-22 04:22:00
导语: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与对超自然力量信仰相适应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用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至今依然影响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有宗教存在的条件和土址,宗教必然会长期存在。我国是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多民族国家,各种宗教源远流长,有漫长的历史沿革。除道教,民间宗教等本土宗教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世界性宗教也都先后在华夏大地上安家落户,并以其特有的方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受适者生存“金律”的制约,在民族化、本地化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演变为中华民族的宗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也是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藏传佛教和以毕摩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民间宗教共存的地区,各种宗教的历史悠久。做好宗教工作,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宗教发展较快,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宗教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导致社会热点问题增多,已成为社会瞩目的现象。中央领导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展进步的要求,成为新时期对宗教的历史要求,成为宗教延续传承的内在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新的国内形势,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前进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所追求的大目标。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来讲,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全面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和保障,依法管理宗教的原则。社会活力与秩序,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前提条件,也是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题中应有的之义。如果社会缺乏正常秩序,动荡不安,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和谐无从谈起,宗教的正常活动也无从谈起。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下名山僧占多”,“道法自然”,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不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经济、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承载的平台,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也应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客观要求。
二、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途径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正确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探索这一关系的过程中走过了曲折的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论断,这不仅是对宗教工作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根本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社会实践。
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据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科学论断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多种社会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社会这个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宗教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宗教的意识形态虽然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有神论远离物质经济基础,但是归根结底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被政治上层建筑所制约这一客观规律。宗教随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使自己与中国传统宗教和强大的儒家文化相适应,而成为具有汉地特色的宗教。藏传佛教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秘宗与藏族传统的苯教相适合的产物。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的情况,将儒家的某些思想与伊斯兰教义融合而为伊斯兰教服务成为中国化的伊斯兰教。
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宗教所处的历史条件是消灭剥削,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宗教必须割断同剥削阶级的联系,恢复以满足信徒和宗教需要的本来面目。宗教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其次,宗教如何健康发展,宗教只有适应新社会,才会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出路。
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我国的宗教状况已起了根本变化,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还将长期存在,这就是党和政府处理宗教问题,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出发点。
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涵义和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宗教活动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进行。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但宗教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相适应应当坚持的原则:()“相适应”要求宗教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这个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振兴中华民族。()“相适应”主要是指宗教要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而不是社会主义适应宗教。()党和国家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相适应要抱有诚挚热心的积极态度。()“相适应”必须存信仰之异,求政治之同。相适应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只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相适应”对宗教来说,要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制度,利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三、加强党和政府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导作用
党和政府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主导方面,必须清醒的看到宗教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对宗教工作重视不够,或法制观念不强,违反宗教政策,侵犯宗教界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落实宗教政策还遗留一些问题。有些新闻、出版单位或个人为猎奇或盈利出版、翻印、发表严重伤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的书籍、文章引发抗议现象,甚至酿成严重事端。有的寺观教堂或一些信徒过多地举行宗教活动以致妨碍社会、生产、生活的秩序,某些宗教干涉行政、司法、教育、婚姻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教派之间发生严重冲突,造成流血事件。国内外敌对势力也极力利用宗教干涉我国内政,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渗透。
“积极引导”必须建立在对宗教的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一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熟悉党的宗教政策,克服对宗教的不正确认识;二是深刻了解中国的宗教国情;三是要讲究基本工作方法,改变用行政手段解决宗教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积极引导”,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持宗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积极引导”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纠正以言代法的现象,逐步推进宗教工作走上法制的轨道。
“积极引导”就是要不断巩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正确对待与宗教界的各种差异和分歧。
“积极引导”就是要诚挚热心地帮助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指导推动宗教界办好自养事业,减轻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鼓励宗教界为经济建设引进资金和技术。
“积极引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宗教界爱国爱教组织和宗教界人士在党和政府与宗教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的特有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办教会的原则,维护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
“积极引导”就要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宗教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坚决打击。
“积极引导”就要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为社会主义服务。
- 上一篇: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公平
- 下一篇: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