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时间:2022-04-22 03:18:00
导语: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实践呼唤我们深化认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围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十七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和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形成的重大指导思想,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中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它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局看发展,认为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居于中心地位,把发展观提到统领全局的高度。它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清晰,发展的途径更加明确,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理论的威力在于科学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性。科学的理论是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最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奥秘。如果说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从其理论内涵来讲,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含义十分丰富,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为了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提出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妥善应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一旦创造出重大的理论成果,必将有力地推动社会实践的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正是这样,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它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显示出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强大力量。其中,突出地表现在我们党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强大思想武器,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按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经济融合加深、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的趋势,这将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动力。但也应该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和技术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等等。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如果一些地方还延续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长模式,任由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就难以巩固。况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重大跨越。在这一阶段,既是“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持续腾飞,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徘徊不前,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这就是说,在我们面前摆着上述两种前途。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只能争取前一种前途而避免后一种结果。这就取决于我们党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用新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问题。
富于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中,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积极探索在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如何实现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重大课题,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任务和新目标。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拥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新概括。只要我们在新形势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能把握发展机遇,顺利克服各种矛盾,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它必须建立在物质财富相对宽裕的基础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形成于我们党正确处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重大关系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加深对发展是硬道理认识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在什么是发展这一问题上出现片面理解,形成了一种只讲经济增长的错误政绩观,忘记了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让这种错误认识发展下去,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着力纠正片面政绩观,强调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以人为本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思维方式和行动方略,体现在政策决策中,转化为制度法律,列入政绩评价内容,尽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遵循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规律,把统筹兼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方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好全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振荡,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和谐社会建设利在当代、惠及子孙,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 上一篇:坚持求真务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下一篇:试论科学执政
精品范文
10科学课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