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现代共富观 正确对待收入差距
时间:2022-03-24 09:56:00
导语:树立现代共富观 正确对待收入差距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路飙升近30年的中国经济,令世人惊叹不已。还有何美中不足呢?社会常议论的问题不外乎: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拉大、精神家园失落等。十七大已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现仅就如何看待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间的关系,谈点体会。
收入差距的出现正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开始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最终目标。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收入上大搞平均主义,结果平均成共同贫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消灭贫穷,走向共同富裕。近30年的实践证明,这才是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道路。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自新时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这些实事说明什么?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确实是拉大了收入差距,涌现出一批富人。另一方面,这虽然使富人更富,但不仅没有使原来的穷人更穷,反而使他们普遍脱困致富,使贫困人口减少了十几倍,而且剩下的也能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这就不会形成两极分化。
事实反映,收入差距的出现,不仅未造成两极分化,反而是消灭贫穷,走向共富裕的开始。因为,唯有实现市场化,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市场的活力源于竞争机制,竞争的前提就是有收入差距。因此,要消除贫穷,要防止两极分化,就首先要清除平均主义,鼓励收入差距。从允许出现差距,到拉大差距,再到逐步控制差距,这正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长征之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承认收入差距,而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表面上看是个悖论,其实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承认差距,利用差距,才能最终减少差距。这就是铁的辩证规律。
走向共同富裕是个漫长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目前尚处于长达百年之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走向共同富裕,应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漫长过程,将分成许多阶段,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步骤,以完成不同的阶段性目标。这才能逐步接近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起,用了约10年时间,使经济从濒于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难以温饱,发展到经济总量翻一番,人民基本能解决温饱。同时由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出现了收入差距。这阶段虽离共同富裕相距甚远,但却基本实现了共同温饱。
第二阶段,到上世纪末,使经济总量翻两番。广大人民生活由温饱型,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差距又进一步扩大了。富人也更多、更富了。这阶段仍远谈不上共同富裕,但总体上达到共同小康。
第三阶段,从现在到2020年,将使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这个阶段中,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由于优先发展教育,以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公平,义务教育将得到均衡发展。由于扩大就业规模,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能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由于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城乡居民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由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覆盖广大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皆能得以实现,将大大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这个阶段,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将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这个阶段中,仍将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但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有可能得到扭转。
第四阶段,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时的中国,已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财富构成由物质财富为主,转变为以非物质无形财富为主。共同富裕已不限于物质财富的共享,而延伸到精神财富的共享。那时中国人民普遍生活水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定将大大提高,收入差距将开始缩小,更加接近于共同富裕。
由上可见,中国走向共同富裕,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成若干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收入差距要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从扭转其进一步扩大,到逐步调节至适当程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差距是始终存在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同时在这个漫长过程中,财富结构也不断变化,由单纯物质财富,转变为物质财富与非物质无形财富并存,再转变为以非物质无形财富为主。由于非物质无形财富不具有排他性,人人可以按需占有,这就为共同富裕、按需分配创造了可能。
现阶段的举措
现阶段还谈不上缩小收入差距,只能设法扭转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仍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但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不仅再次分配时要更加注重公平,即使初次分配时,也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这就能进一步体现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对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不仅仍应保护,还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所谓财产性收入,就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而获取的合法非劳动收入,如投资、信贷、股票、房屋出租、收藏增值等等。
对于过高收入,不能抑制,更不能劫富济贫,只能通过税收来调节。作为再次分配的国家税收财政,则更应注重公平,即除维护国家机器的各项必要开支外,要尽量扩大公共财政的份额。唯有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才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财政体系的进口,是不平等的,收入愈高的人,纳税愈多,低收入可免缴。而出口却是平等的,因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公共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公共体系的服务是平等的,因为按需分配的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同不收费的公共厕所、廉价补贴的公共交通等一样,不管你收入高低存在多大差距,都是平等共享的。这就使社会分配更趋向于公平。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手段。
仇腐而不仇富
由于传统农耕经济文化的影响,平均主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患寡而患不均”,“为富不仁”等传统观念,仍束缚许多人的头脑。
在率先致富的人中,由于少数素质不高,纸醉金迷,挥金如土,加上媒体炒作,引起众怒。于是社会上曾出现一股仇富心理。但随着总体生活水平提高,仇富心理也将逐渐降温。据一些民意调查反映,广大群众对那些正当致富的高科技企业家、艺术家、合法商人等,并不反感。
因为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领军人,是实施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组织者,也是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推动者。一个成功企业家,一生创造的财富,比起他所消费掉的财富,不知要大出多少倍。其实,他们真正的富有,只体现在他们所亲自消费的那部分上,其余部分,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终为社会所有。因此,对比一个企业主与一个蓝领的收入差距,就有两种计算模式,若按两人拥有的财产来计算,差距一定巨大,若按两人实际消费支出来计算,其差距就不那么大。瑞典是目前世界上较近于共同富裕的国家,但瑞典的生产资料财富,约98%掌握在2%人的手中。若按财产计算,则贫富差距极大,但按实际收入计算,则近于共同富裕,其基尼系数仅为0.25。况且有些高素质的企业家,生活也并不奢华,有的还相当节俭。有人还把大量财产捐于慈善事业,利用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以促进社会公平。这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应当赢得全社会的尊敬与支持。
广大群众真正痛恨的是进行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这既包括受贿的贪官污吏,也包括行贿的不法商人。他们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具有极大的社会破坏性,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号召全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布署了进一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腐败不仅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我们能否走向共同富裕目标。全民赖以共富的谷仓中,岂能容忍一群蛀虫。我们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不应仇富,而应仇腐。要用加倍的仇恨与手段,清除一切隐藏的蛀虫。
消费而不浪费
我国人口多、资源匮乏,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共同过上幸福生活,就必须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这就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同时也唯有扩大消费,才使广大人民能落实富裕幸福的生活
一面要扩大消费需求,鼓励更多消费,一面又要提倡勤俭节约。这似乎也是走向共同富裕中的一个悖论。其实这两点也是辩证的统一。我们既要扩大消费,又要反对浪费。其结合点是通过市场机制与科技手段,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经济,发展生产非物质无形资产财富的知识经济。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与资源利用率,以达得用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让广大人民能消耗更少的资源,却过着更为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这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在科技水平与生产率低下的农耕经济中,人们以少量的资源消耗,过着较贫穷的生活,属于贫乏型消费。在科技发达、生产率大为提高的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以大量的资源消耗,过着较富裕的生活,属于浪费型消费,这已使地球不堪重负。今后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财富的构成将发生巨大变化,非物质的无形资产,将大大超过有形的物质资产,人们的消费构成中,文化与服务消费将大大超过物质消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与生产率的空前提高,随着非物质无形资产财富的空前增加,人们将用适量的资源消耗,而过着更为富裕的高质量生活。这就属于节约型消费。
我们所企盼的共同富裕与幸福生活,就应当建立在节约型消费的基础上。做到既高消费,又低消耗。这就必须发展创新型经济,使经济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依赖于无形资产财富的增加,而不依赖于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因此,中国要走向共同富裕,就必须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还要着力把握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间的规律,转变对收入差距与共同富裕的观念,才能破解如何由收入差距扩大而转为共同富裕的难题。
- 上一篇:以财政制度创新推动水环境治理
- 下一篇:深刻认识和认真落实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