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时间:2022-02-17 01:23:00
导语: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党员(注:本文探索的农村党员,主要指农民党员。)的先进性是共产党在农村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引起广大农民的职业选择出现显著分化,由此获得的社会经济资源也大不相同。根据农民自由择业的情况,结合他们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的地位、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以及经济收入等状况,可以这样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阶级:传统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成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管理者(在村一级大部分是兼职的村干部和集体企业管理者)等阶层。在我国,农村阶层分化是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合理有序的社会阶层分化反映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人民中间的先进分子带领和引导。分化的过程作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对党员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能力素质和道德修养将产生深刻影响。农村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对于加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基础建设和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对于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拓展农村党员发挥作用的“舞台”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和实现正确领导的基本保证。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改变了农民的单一身份,拓宽了党员在群体、行业、地域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的舞台。农村党员由过去的单一职业分化为现在的不同职业,由从前务农到时下外出务工经商,发挥作用的舞台由农业劳动者的单一阶层扩展到农村群众的各个阶层,由从前的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到现在的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领域,由农村进入到城市。分布在不同阶层中的农村党员,以各种利益主体的资格行使自主权和施展自己的才干,形成了能动地发挥各自作用的舞台。
(二)推动农村党员组成学习型的先锋队
学习型党员队伍是社会格局大变革中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农村社会阶层的合理分化,导致农业劳动者不断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而顺利实现这种转移,要求农村党员带头学习,不断学习,组成学习型的先锋队,引导农村群众持续提高自身素质。改革开放以来,分布在农村社会各个阶层的党员,所从事的行业、所居处的环境、所进行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社会活动,都和从前大不一样。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新的行业风险及重新择业后期望社会认可的压力,迫使他们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农村党员在职业分化的过程中,多流动于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主要从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从务农行业向务工经商行业流动,在乡村和都市之间流动。这使他们有机会拓宽视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总结新经验。
(三)培育农村党员开拓创业的精神
开拓创业是执政的共产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强有力地推动农村党员开拓创业。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打破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的单一结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私营企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经营组织在农村兴起。过去,从事单一种植业或养殖业的农民、牧民、渔民,不断地流向新的产业和新的行业,从事新的职业。新的环境、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要求农村党员走出择业发展的新路。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势必深刻影响农村政治。现在,在村级领导班子的选举中,致富的人当选率高,一些地方的宗族势力、宗教势力乘机拉拢后富群体,封建迷信活动趁机抬头等。农村现状呼唤农村党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带头闯出致富路,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这其中的部分中青年党员,由于素质高、冲劲足,创业能力强,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人。他们得到群众认可的同时,直接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社会阶层分化使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面临新的挑战
(一)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带来各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经济地位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诸多利益矛盾和深层问题,如贫富悬殊加重、城乡差距拉大,违法聚财情况增加,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缺失等。这些现象不断地冲击着农村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群众也开始用收入状况衡量一个人的地位、威信和价值。挣钱多成为群众心目中“有能力”、“有本事”的重要标准。因此,部分党员出现思想波动,产生“理想是远的,政治是空的,挣到钱才是实的”的错误认识,开始奉行“有利就想,有钱就图”的拜金主义信条。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党员处于低收入水平。他们中间的年老体弱、文化程度偏低者,难以在阶层分化、社会流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贫困状况。客观上的不利容易使他们在主观上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动摇。信念危机导致一些农村党员不信马列信宗教,不信科学信邪教。他们试图通过宗教迷信活动来减轻生活压力和思想压力。一些收入水平高的党员,主要是个私企业主和种养大户的党员,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摆阔气、搞攀比,挥霍浪费;怕担风险,小富即安,不思进取。部分先富党员,只顾自己富,不管他人穷。有的甚至采取坑蒙拐骗、偷税漏税及其他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的手段致富。一些村干部、集体企业管理者党员,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拿党性原则做交易,组成既得利益集团。
(二)农村党员的群众影响力出现弱化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以后,外出打工经商是农民普遍的发展方式。一些地方的农村党员流动比例高达30%以上。不少带着家属常年外出、地点又不固定的党员,与原所在地党组织失去联系。有些流动党员不露自己的党员身份,回避新居留地党组织的监督约束。这些党员脱离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党性观念、组织观念逐渐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出来。由于生产方式传统,经济收入低,生活压力大,农业劳动者党员很少投入精力参加组织生活,不能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行使党员的权利,群众对其认可程度不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号召力比较弱。在某些地方,这部分党员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0%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是50岁以上的党员。这种状况使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作用和在群众中的整体威信大受影响。而适应农村发展需要、能够得到群众信任、确实有致富能力的农村新阶层党员——主要是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阶层的党员和农业劳动者中的种养大户党员——影响力有限。他们驾驭农村先进生产力,有很强的商品经营意识,有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农村的精英阶层,也是农村最富裕的阶层。这些阶层中的党员号召力强,威信高,但人数很少。从笔者调查的部分农村看,他们约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5%左右。笔者的调查还发现,在村委会主任中,非党人员占50%以上,个别地方高达80%。这些人大部分也是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劳动者中的种养大户。在村民自治的今天,群众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排除一些地方的群众不能按照他们的真实意愿选举)选出的领头人大部分不是党员,这种情况值得深思。当然,个别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党员不能正确对待先富和后富、市场竞争和遵纪守法的关系,群众对其失去希望。还有,部分管理者阶层中的党员,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明,措施不力,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束手无策,甚至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在群众中也失去威信。
(三)农村党员的管理机制严重落后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以后,农村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组织呈现多样化,以行政村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方式已经很难有效地管理农村党员,而新的管理方式还没有到位。体制落后带来管理方式陈旧,造成由流出地党组织管理,难以适应党员从业多样性,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归大堆管理,难以适应党员从事不同职业、服务不同岗位的需要;用“”制度集中管理,难以适应党员开展生产经营的实际。农村党员的职业重新定位以后,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而相应的科技、法律、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很少;传统的思想教育为主,对当前先进性的要求不具体;积极引导党员朝着合理的方向分层发展滞后,甚至对贫困党员的生活关怀不多。由于农村新的社会阶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和作出的社会贡献等,与其他社会阶层存在较大差异,而吸收新党员的要求、方法和程序又千篇一律,缺乏灵活机制,因此不利于从农村先富阶层中吸收优秀分子入党。对于不合格党员,也没有有效的出党机制。目前,被清除出党的不合格党员多属于违法乱纪者。但更多的不合格党员虽然没有违法乱纪行为,却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象流动党员中的“三不党员”(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做党分配的工作)、“口袋党员”(党组织关系接转证明长期放在个人身上,造成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党组织都不能管理),以及贫困群体中能力弱化、思想异化的党员,对于这些党员的理论界定和政策把握还不明确,群众歧视出党的党员,出党的渠道单一,主要是通过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且多流于形式,这些原因导致不合格的农村党员不能及时出党,影响到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社会阶层分化对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提出新的要求
(一)探索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总体标准和具体标准
明确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和要求,是保持新时期农村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党员的先进性既要有总体标准,又要有具体标准。先进性的总体标准是党章作出的规定,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标准是结合各自的职业和岗位、体现出先于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农村党员是全国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标准,在总体上与全国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标准相一致。具体标准则体现在发展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小康的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着眼于党在农村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作为农村党员,要带头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带头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遵纪守法,扶贫帮困。此外,农村各阶层党员的先进性还必须同其所在阶层的生产经营特点、职业特点、岗位特点相联系。对于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的党员,主要考察他们财富得来的渠道和带领村民致富的实际行动;对于外出流动的党员,主要考察他们的组织观念,为家乡提供市场信息、更新观念和引进资金项目上的示范作用;对于种植养殖专业大户的党员,主要考察他们在新技术的推广、新产品的换代方面的表率作用。
(二)引导农村党员成为阶层分化的主导力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阶层有序合理的分化,不仅影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分化,而且影响全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不合理,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劳动者过多,占全国人口的42.9%,占农村人口的70%[1],这导致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偏低。其中,既有农业结构、农村体制的原因,也有农民盲目流动的原因。因此,农村党员应该成为引导社会合理分层和带领农民有序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方面,农村各级党组织大有作为:
1.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致富观。目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中的不公正,突出地表现为部分人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地致富,一些行业、群体、个人的收入与其付出的劳动和经营的业绩不相当,致使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矛盾极易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缩小贫富差距,不是回到原来的平均主义,而社会成员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发展生产力,将使社会分配的不公正控制在社会成员能够接受的、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在于各个阶层的农村党员合理合法致富、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促进农村社会流动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向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让农村各个阶层的群众都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2.引导党员带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发展,向城镇转移。通过农村党员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进入非农产业,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扩大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阶层,继续引导农业劳动者向农民工转变。这是缩小贫富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村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3.引导农业劳动者阶层中的党员带头采用先进技术,适度发展种养业的规模,扩大种植养殖专业大户群体。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不是抛弃农业,而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解决农村中有文化、年轻力壮者外出务工经商,没文化、年老体弱者在家务农,削弱农业基础地位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整合农村各阶层党员的先进作用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后产生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不仅造成各阶层党员之间的矛盾,而且分化党员队伍的整体合力。整合农村党员这一宝贵的社会政治资源,发挥其先进作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党员认清职业和党性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村党员虽然谋生手段不同,但对他们的党性要求是相同的,即忠实履行党的宗旨,践行“三个代表”。以职业为基础划分社会阶层所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化解这些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通过农村各级党组织和各阶层党员的努力工作,带领本阶层群众大力发展本地的生产力。
2.设立党员个体和党员群体发挥作用的平台。通过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各阶层党员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作用,促进党员队伍发挥整体作用。一是党员设岗定责。其核心在于,所设的岗位职责切合各阶层党员的实际,使各阶层党员发挥作用有舞台,履行义务有场所,保持先进性有方向。二是党员挂钩联系、扶贫帮困。其核心在于,先富的党员、有能力致富的党员,联系贫困党员和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走上富裕之路。党员的先进性得以在服务各阶层群众中体现。三是开展各阶层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思想、经济、文化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增强各阶层党员、特别是弱势群体党员的从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合力。
(四)夯实农村党员队伍的能力基础
1.加大各阶层党员学习的力度。学习是提高党员的素质和能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的基础。深入开展农村党员的学习活动,一是要灵活学习的形式,把“”的基本制度和组织培训、开展学习竞赛、外出参观学习等结合起来;二是要丰富学习的内容,根据不同阶层的新职业、新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把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致富技能结合起来;三是要拓展学习的阵地,把党校、农函大、农广大、电大、远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建立考评机制,奖励学习,鼓励党员向群众传播先进知识。
2.加大各阶层优秀分子入党的力度。一是把发展党员的视野放到各个阶层。除了重视吸收传统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的优秀分子入党,还要重视吸收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新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二是在发展新党员的方法上灵活多样。战争年代,火线入党的灵活方法使我们党吸收了大批愿意为革命献身的优秀分子。今天,农村需要大批带头采用先进生产方式、有很强的商品经营意识、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开拓创业精神、年富力强的党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设小康社会。因此,让各阶层更多的、有能力的先进分子进入党组织,进一步优化农村党员队伍,十分必要。考虑到农村各阶层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于在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的考察和培训积极分子的程序,可以作出特殊规定;对于先富阶层中为家乡变化、为村民致富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也应当作出特殊规定。
3.加大党员、党员干部提高能力的力度。目前,各地农村大胆探索,制定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三培养”措施就是其中之一。具体内容是: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年纪轻、有文化的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勤劳致富、守法致富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切实提高阶层分化后农村党员的能力和素质,解决农村的党员和干部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对于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发展农村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要真正做好,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如农村发展党员的家族化现象,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部分党支部软弱涣散而不能把致富能人吸引在党组织周围。因此,还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探索有效实施上述措施的办法。
(五)创新农村党员队伍的管理机制
1.探索组织设置方式。科学地设置党组织,才能有效地管理农村的党员和党的队伍。结合党员流动性增加,不同阶层党员从业的时间、环境、要求等不同的特点,从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出发,打破以行政村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探索灵活多样的设置方式,可以设立流动党组织、产业党组织、村企联合党组织、村居联合党组织。
2.改进管理形式。农村党员从业的多样化,要求改变传统的定期集中、读文件念报纸的单一管理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归大堆的管理模式,根据各阶层党员的从业特点,按照各阶层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实行分类管理,做到统分结合。要创立以小型、分散、业余为主的教育形式,创立各阶层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贴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多种活动载体。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各阶层党员的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3.更新管理内容。随着农村党员出现从业分散增大、贫富分层增大、市场风险增大的新问题,党组织的管理内容也要从思想教育和行为监督为主,转向思想引导、行为监督、生产服务、生活关怀等多层次服务为主,以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党组织对党员的约束力。特别要增加对贫困党员群体的关怀,使党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得到回归。
4.建立长效考评机制。根据农村各阶层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定期考察党员在岗履责的情况,及时纠正不足,表彰先进,清退不合格党员。近年来,一些农村地方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建立社会阶层分化后适应党员流动性、分散性特点的长效考评机制,则必须根据各阶层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把这一活动和党员设岗定责、挂钩帮扶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平台结合起来,经常进行。
5.完善出党机制。共产党员的党籍和身份,不是资本、资历和资格,而是先进性的体现,即思想和实践自觉地走在群众的前面。如果党员的思想和实践不能先于群众,这个党员就应当退出党组织。党章规定,党员入党自由,出党也自由。但是,在出党的实践中,除了因为党员本人明显违法乱纪而被开除、除名之外,很少因为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主动提出退党的。对此,必须严格考评,根据《党章》《准则》《条例》的要求,在明确党员性质的基础上,界定和区分不同类型的不合格党员,增强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政策操作力度。出党的方式要改进,既要有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出党,也要建立日常的出党机制。组织上清退不合格党员,是一种方式;让不起党员作用、不愿意继续留在党内的人员敢于主动提出退党,并且在政治生活等方面不受歧视,是另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
- 上一篇: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
- 下一篇:对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