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阵地
时间:2022-12-13 03:34:00
导语:县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阵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一般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内。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阵地。
●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县域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发展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也是我国功能最齐全的基层政权组织。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经济,把县域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来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
县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阵地。在我国,县域具有国土面积广、人口多、经济总量较大等特点。据统计,2005年,我国县域人口9.15亿,县域GDP平均值为43.8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值为1.64亿元。县域占七成的人口、近六成的经济总量、1/3的市场和1/8的财政收入。县域和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县域集中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难点、焦点和重点问题。一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设施落后,特别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二是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负担重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增收难度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不少农民的贫困问题还没有解决。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有2148万的绝对贫困人口和3350万刚刚脱贫的低收入人口。2006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仅占全社会总投资的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高达3.28∶1。同时,农村经济不发达、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协调以及城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差距大等问题和矛盾也十分突出。
发展县域经济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县域特别是乡村社会的发展才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才有可能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县乡两级政府才有可能依托和利用县域经济的发展成果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把“好”放在优先位置,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县域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与理性选择。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摆在首位。立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入手,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循环经济,不断加快城镇化,为县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提供有效载体,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辟新路径。三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起来。围绕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要求,强化各级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改革公共服务制度,着力解决包括就业、看病、上学、收入分配、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在内的一系列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农民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进而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家乡的热情与积极性。四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并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保障性分配问题,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加快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步伐夯实基础。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集体林权制度、征地制度以及粮食流通、供销合作社、农垦和水权管理等体制的改革,努力促进县域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为创新农村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实现农村社会和谐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