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迈出新步伐
时间:2022-12-13 03:00:00
导语: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迈出新步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锦州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党的十六大以来,锦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滨海新锦州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在共建共享和谐锦州中迈出新步伐。
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锦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发展机遇和战略目标,发动和依靠全市干部群众,全面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开放牵动”战略,共同建设和谐锦州。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我们从锦州的实际出发,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工作重点,明确锦州振兴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举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240个规模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百亿光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增幅居全省首位。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县域工业异军突起。石油化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三个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大,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两个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电力、医药、纺织等四个传统产业逐步改造提升。200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2%。
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锦州港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以完善和提高港口功能带动城市功能整体提升。重点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航道浚深、集装箱泊位和油品泊位等工程建设,增强港口竞争力。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滨海新锦州。2006年,锦州港完成吞吐量3150万吨,集装箱运输36万标箱,比上年增长79.1%。
实施“开放牵动”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坚持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锦州西海工业区被列为辽宁省“五点一线”重点发展区域之一,5年内计划安排总投资52.4亿元。工业区内,东方集装箱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金峰轮胎精细橡胶粉等21个项目开工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开展行之有效的招商活动,200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95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8%,实际利用国内资金45亿元,比上年增长40%,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我们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县域工业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全市100个试点示范村建设取得预期成效,“户户通电工程”圆满竣工,累计完成村通油路1564公里。县域工业园区、工贸小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标准养殖小区和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带动和示范效应不断增强。有组织、成建制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在遭受大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较快发展。
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打牢共建共享和谐锦州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共建共享和谐锦州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一干部群众思想,组织开展领导干部讲形势、系列主题宣传、市民看锦州等活动,引导全市人民发扬辽沈战役锦州攻坚战中锦州人民表现出来的英勇战斗、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上世纪6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勇于吃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坚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锦州的信念和信心。开展以“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民教育活动,召开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组建全市农村创业先锋事迹报告团,深入农村巡回报告,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知荣明耻,文明出行”、“亲情公交”、“文明的士”等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共铸诚信为重点,深入实施“行业服务创优工程”。开展“天地人和,共铸和谐”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和谐文明城区、社区建设。2006年,我市的社区舞蹈《长辫情思》获第五届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银奖。启动“导航心灵”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发挥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宣传“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等一批先进典型。近两年,我市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称号。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依托锦州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木偶团、杂技团等文艺团体,不断推出文艺精品,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06年,京剧《酒魂》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作为辽宁省唯一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传媒业、文化演艺业、会展业、辽沈战役红色旅游业、地方特色艺术品生产交易业等文化产业。成功举办了辽宁省十运会、中国北方农展会、笔架山海会和国际民间文化节、全国京剧票友节、古玩文化节和萧军文化节等主题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唱响锦州湾”欢乐广场活动、“百场电影进社区”大型公益巡映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满族剪纸、辽西高跷、黑山二人转和辽西木偶等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提高了锦州的文化知名度。
三、关注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和谐锦州中的主体作用,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不断取得工作实效。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城镇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问题。全市所有街道、社区都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所),建立就业基地71家,5万多名待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2006年安置9.6万人就业再就业,59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万、46.7万、39.1万和21.4万人,各项社会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到100%。农村低保全面展开,低保标准有所提高。
重点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启动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总计完成拆迁面积55.6万平方米,10479户居民喜迁新居,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启动5万平方米以下棚改工程,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回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06年,我市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5.8万人,建设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10所,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面积4.7万平方米。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卫生防疫体系。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96家,覆盖锦州城区所有街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启动,参加农民152万人,参合率达78.2%。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建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型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06年,完成渤海大道建设等城市南扩工程,新增城市绿化面积85.8万平方米、供暖面积130万平方米、供水用户6000户、燃气用户4226户。狠抓道路卫生,建立城市管理监督员制度,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全市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88%以上天数的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Ⅱ级标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范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设立全国首家交巡警平台,应急联动中心正式运行,防控体系建设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注重从机制、体制和政策入手,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保证社会成员依靠法律和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06年,在国家统计局组织的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我市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居全省各市之首。
- 上一篇:《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下一篇: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