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时代的文化主题

时间:2022-12-12 04:13:00

导语:和谐:时代的文化主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时代的文化主题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长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现在,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正视并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社会管理,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而且要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但也要看到,当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日益突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等等,引发出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影响着社会和谐。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但也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关系密切。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对发展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产生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针对这些观念和做法,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在全社会倡导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倡导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的迫切需要。现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民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矛盾。比如,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贫富差距有所扩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急需提高;在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人们精神压力加大,一些社会成员思想行为易走极端。要解决好这些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各方面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性处理不同利益关系和矛盾,和谐相处、同舟共济,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前进。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成绩显著。同时,随着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多样化趋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等也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中急功近利、片面追逐经济效益的浮躁情绪有所抬头,创新精神、精品意识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思潮空前活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在发展,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在滋生蔓延。特别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学习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情况下,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趁机进来,妄图消解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这些情况,迫切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我们要在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大力提倡文化创新,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陈出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文化的特征与和谐文化建设的规律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确保和谐文化的先进性、推动和谐文化建设顺利发展,关键就是要始终抓住这个根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是凝聚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三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全国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各尽所能、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四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没有高尚的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就没有社会和谐,也没有和谐文化。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进行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和谐文化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的历史性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优秀文化传统。我国先贤哲人为了追求社会和谐,还提出并努力实践“仁恕”、“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和谐人际关系、加强道德修养的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些思想,历来在我国群众中影响广泛而深远,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的这些思想总的说来不免失之于空想。只有在今天,我们才具备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社会制度保证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建设及和谐文化建设才有了现实性。我们今天建设的和谐文化既是人类文明合乎规律的历史性发展,也是前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从空想走向科学的历史性升华。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这份宝贵而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融入今天的时代精神而加以利用、改造和发展,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使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又具有独特民族性和广泛群众性的重要途径。我们还要努力借鉴人类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和谐的推崇,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和谐社会的憧憬,都要加以批判的继承。对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关于社会和谐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也都要加以有分析的借鉴。这既是对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扬,又是使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在不同文化的比较和交流中博采众长、不断汲取新的营养并走向世界、增强和发挥国家软实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要求。

和谐文化倡导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我们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这是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观念。倡导这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和理念,就要高度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多样和谐的文化发展观念。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千篇一律、单调划一的文化没有生命力。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不利于文化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在当今世界,客观存在着多样的文化。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认为不同的文明必然势不两立地相互冲突,因而把不同文明视为威胁。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只会把世界导入无休无止的对立与纷争、仇杀与战争。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佛家文化是从外面进来的,却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在今天,我们也要本着这种多样和谐的精神和理念,去引进和对待外国文化,学习和借鉴其中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在国内,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使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下更好更快地发展。倡导和谐的文化精神和理念,还要尊重差异、鼓励创新,树立开拓创新、标新立异、大胆创造的精神。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文化创新需要和谐宽松的文化环境。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在具体的文化问题上,有人偏重于尊重传统,有人偏重于求异创新,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启发、和谐相处、共谋文化发展大计。对于有争议的创新见解,不要急于作结论,要允许保留不同意见,留待实践去检验。

切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文明道德风尚。道德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当前特别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准确突发事件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群众。要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