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时间:2022-12-12 02:56:00

导语: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法律援助是国家以减、免费用的办法,使案件当事人在经济困难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处理法律事务能够得到律师帮助的法律制度。2003年7月《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正式建立。经过3年多的实践探索,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保护和帮助困难群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发挥其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

法律援助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

法律援助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各种矛盾增多,各类纠纷频发。一些困难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使困难群众能够借助国家力量,获得律师帮助,维护自身权益。法律援助制度是一种直接体现“为民”精神的制度。

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司法领域公平正义的核心内涵。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使原本没有能力获得律师法律帮助的公民,可以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进而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此,司法公正得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得以彰显。

促进全社会互帮互助、平等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平等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虽然法律援助制度在性质上属于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法律援助经费也主要来源于政府,但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因而需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捐助。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自1997年5月成立以来,通过接受国(境)内外的捐赠资金,为众多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了资助。这大大缓解了我国法律援助需求巨大与经费短缺之间的矛盾,体现出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形成全社会互帮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局面。

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秩序良好,保持安定团结,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差异客观存在,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如果把握和解决不好,往往容易引发社会冲突乃至社会混乱和动荡。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统筹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解决机制中,诉讼是规范性、程序性最强的手段。法律援助案件中绝大多数属于诉讼案件。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使在利益冲突中处于劣势的公民在诉讼中能够得到帮助和保护,这有利于保证诉讼结果的公正,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正式建立的时间还不长,法律援助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有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协调全国性立法与地方性立法的关系。法律援助法规是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法律依据。目前,我国法律援助法规体系中既有全国性法规,如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又有地方性法规,如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等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或办法。由于大部分地方性法律援助法规是在《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之前制定的,其中有的内容与《法律援助条例》的相关规定存在冲突。为了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和统一适用,需要对地方性立法进行修改,以使全国性立法与地方性立法相协调。

提高法律援助人员的素质。法律援助人员是法律援助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其业务素质决定着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效果。由于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益甚微,目前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高素质律师较少,不少实际承担法律援助工作的人员办案经验不足,这大大影响了法律援助的效果。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比如,可以考虑建立刑事案件法律援助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对参与刑事案件法律援助的律师在从业年限等方面规定一些限制性条件,以保证法律援助的质量。

健全法律援助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法律援助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民政、工商、档案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但是,目前我国法律援助机构与这些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尚未健全,直接影响了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应抓紧健全这一协调配合机制,以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