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创造和谐社会

时间:2022-12-12 02:55:00

导语:公平正义创造和谐社会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平正义创造和谐社会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发表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文章。首度定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是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再次重申了该文提出的重要观点,并且明确指出,推进以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的两大改革任务。我认为,这一智慧凝练的新鲜提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执政理念。

在对待贫富差距问题上只能遵循两大原则

在对待贫富差距的问题上,只能遵循两大原则。

其一是差别原则。

报酬的获得不仅在于拥有生产资料等可以让渡的资源,而且还有通过发挥个人的不可让渡的天赋。虽然报酬是根据个人的天赋及其运气来分配的,但是,所得的比重应当倾向于足以弥补受训练、受教育以及利用天赋来帮助不幸的人所花费的代价。马克思也强调过这一点,即“默认劳动者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其二是机会原则。

虽然不平等的根源或者在于不可让渡的天赋,或者在于可让渡的生产资料不平等的初始分配,但是社会要想和谐,必须创造机会平等的环境,而它的前提又是人的“能力方面的平等”。就此,著名学者阿•森解释道,应当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是依赖于“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功能发挥”,这些功能的发挥由存在与行为构成。“功能发挥的能力代表着人能够实现的功能(存在与行为)的各种各样的组合”。

由此可见,自由—能力—机会—报酬之间的循环,虽然是处于平等的起点与不平等的归宿之间互动,但是,机会所引来的选择却充满了不稳定性。所以,对于由运气造成的差异进行压制,会破坏大多数人发现新机会的可能性,因为这将失去必要的信息。

政府经济干预的内容最重要是创造并维护一个公正的秩序,即提供“第一公共产品”——法律

哈耶克毕生坚决反对自以为掌握了“全能理性”就可以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的“致命的自负”。而阿•森则认为对经济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可以注意到那些并非有意造成的、而是由于体制性安排而造成的后果,而且特定的体制安排可以因为注意到各种可能产生的、无意造成的后果而获得更准确的评价。“后华盛顿共识”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哪怕信息有一点点不对称,“无形的手”在事实上就是不存在的,而现实又总是信息永远不会完全充分。所以,经济往往是不高效的。这个道理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强调,市场本身没有政府的干预,是一个自由主义的任意妄为的经济。他认为,只要承认信息不完全,就应该承认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通过自己的机制实现经济的高效性,一定需要政府干预,这就预示着政府要扮演重要角色,从而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想,上述学者的论述一方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说明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

那么这种政府的行为、经济干预政策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我以为,最重要的,说到底就是创造并维护一个公正的秩序,或者说是提供“第一公共产品”——法律。毫无疑问,政府是在提供“第一公共产品”——法律并在执行中实行法治。

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就是社会公正的经济要求

这种法治的基本目标就在于努力去稳定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格局。使其达到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基本准则。因为说到底,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按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就是社会公正的经济要求。

第一项安排是反产业垄断。第二项安排是反特权经济。

要构建和谐社会,政府不仅要着眼于把蛋糕做大,更应着力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与弱化“马太效应”。显然,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意味着社会交易成本增大,边际效益受损,社会风险也随之加大。

“特权资本”的最重要特征是他们并不直接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也无须去办工厂、开矿山,而是利用权力直接获得货币与生活资料。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特权资本的所有者们已经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并不愿意社会退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因为那样,他们将失去近30年来所积累起来的货币与财富;但同时,他们更不希望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因为那样,他们将最终失去已有的特权,而特权是走不进竞争市场的。所以,现实的反应则是他们固守这种人治与法治、计划与市场的胶着状态,以“尽量不改变现状”为心理底线。可以说,只有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受到根本的威胁与动摇。

关注弱势群体,根本措施在于教育的发达

还有一项安排则是关注弱势群体。

在现代社会里,济贫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民间救助与社会救助只能起辅助作用。

要特别说明的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措施并不在于税收调节,而在于教育的发达。从个人来讲,因接受教育而提高素质给就业创造更多机会。从社会来讲,确认个人的创造价值与收入相适应,从而扩大了中等、高等收入阶层。

总之,我们承认差别的永恒性,在于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在于批判小农社会主义、在于批判经济浪漫主义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念与信仰。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谓“共同富裕”仅仅是指全体人民在总体水平上逐渐摆脱贫困,从而一步一步地去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它是一个纵向的指标,而不是一个横向的指标。它要体现的只是“我比过去好”,而决不是一定要“我必须和你一样”。这是因为,由于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的本质差异,造就了绝对意义上不同的个人。如果在阶级、阶层与个人之间真的消灭了收入上的差别,那么社会的动力也就自然地丧失,人类的发展也就从源头上停止了。

一句话,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决不是追求什么鸦雀无声;公平正义就是按要素的贡献来分配,决不是追求什么结果平等。这也就是公平正义创造和谐的根本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