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比现在和谐”吗 ?
时间:2022-12-11 05:21:00
导语:“四十年前比现在和谐”吗 ?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关于“和谐”这个概念的理解,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一种相对普遍的说法是,我们社会“四十年前比现在要和谐”。还有一种观点,则把“和谐”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的“和”相提并论,认为,强调“和谐”就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说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科学把握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思考。
和谐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因此,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相互发生关系,才有和谐不和谐的问题。例如,讲社会和谐,社会上大大小小的阶层就是构成社会的要素。只有各阶层的存在为社会所认可,它们的利益得到承认,才谈得上如何缓和、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使它们和谐相处。因此,各个要素自身必须是健全的,相互对等,这是和谐的前提。相反,如果各要素之间是不对等的,它们的关系是一个消灭其他,或一个被另一个所压制,以扭曲的形态迎合另一个的要求,那么很显然,它们之间就谈不上和谐,即使它们的矛盾一时得到缓解,也不是真正的和谐。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才能给“和谐社会”以科学的解读。
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服从不叫和谐?就是因为计划经济压抑了人对利益的正当追求。计划经济事实上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排除在道德之外,当作自私、落后的行为加以批判,结果是,人们不敢谈论自己的利益,更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缺乏利益意识,也就没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也不健全。当今时代,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我们就很难把它叫做正常的社会,“和谐”二字,更无从谈起。
为什么苏联模式造成的铁板一块、社会只有一种声音的状态不叫和谐?就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民”这个要素不健全。过度集中,缺乏民主,是苏联模式的典型特点。在这种模式中,人民理论上是社会的主人,但事实上,人民既缺乏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渠道,也缺乏把自己的利益、愿望、要求传达给执政党的途径,自由是普遍缺乏的。因此,虽然这种模式表面上保持了高度的一体化,执政党和人民之间却存在严重的隔阂,不但很难叫做和谐,相反深深地埋藏着社会冲突的种子。
为什么即使是处于“盛世”的封建社会也不能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就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君贵民贱”的制度体系,它们的“太平”寄托于统治者的开明,并且很大程度上要靠压抑人性来维持。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人们遵守既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秩序,统治者做好“父母官”,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现状,因而完全不能和我们今天的目标同日而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讲的和谐不是这样的和谐,而是要素健全的和谐,是社会各要素都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这样的和谐,才能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相一致。
- 上一篇:塑造和谐的社会心态
- 下一篇:民间组织利于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