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经济建设为 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时间:2022-12-11 05:18:00

导语:抓好经济建设为 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抓好经济建设为 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理论意义的重要文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强调指出,“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丝毫不能放松经济建设,相反还要更加认真、更加努力地抓好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今后还必须继续快速发展,即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这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依靠这种经济增长,才能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得越来越好。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经济连续27年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6%,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4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第2位,中国的财富已占世界的很大份额。在经济总量有了大幅增长的同时,中国的人均GDP也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以来,中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75美元(按2005年的价格水平)上升到2005年大约1750美元(已考虑了中国最近修订的GDP水平、通货膨胀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等因素)。不过,尽管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但中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仍然是非常低的。美国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0美元。如果从现在至2030年,中国的经济平均每年以7%至8%的速度增长,届时中国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只是超过10000美元。要到2070年或更长的时间,中国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能追上美国。因此,中国的经济必须持续增长。

第二,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必须由主要依靠有形资本的投入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有形投入的增加,特别是有形资本(如建筑、材料、设备及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而不是缘于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经测算,中国的经济增长中,依赖有形资本增长的部分占总量的90%,剩下的10%则是由于劳动力的投入的增加。而今天,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来源。

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有形资本推动增长”的阶段。中国单位劳动力占有的有形资本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在中国,资本强度(即单位劳动力占有的有形资本)仍然是非常低的,约为发达国家的1/40。而且主要也正是由于单位劳动力占有有形资本的差别导致了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这意味着“有形资本推动增长”仍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资本强度需要经过数十年才能追上经济发达国家。有形资本的积累对于中国来说仍然非常重要。

第三,要努力改善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率意味着减少有形资本的增长,要加强环境保护,降低社会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治理交通拥堵等。

第四,要改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分配中不允许有太多不公平存在。并且,无论是哪种收入都应该是从合法经济活动中来的,而不是非法所得。社会不和谐很大程度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

如果提高效率及减少投资,能够以更少的资本积累获得相同的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储蓄,促进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如果通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获得相同的经济增长,产品的成本就会降低,经济增长就会更加持久;如果通过恰当的定价、税收及严格的执法等手段,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那么社会成本就会显著降低。因此,中国必须采用完全社会成本计算方法———即所有的资源都应定价,这样才能使它们反映所有的成本,包括短期与长期的成本。有些产品可以通过适当的征税手段使其价格高于自由市场的价格。比如汽油的使用加剧了空气污染,同时造成交通拥堵、全球变暖,因此,可以对汽油的零售征收一定的税收。另外有些产品及服务可以通过补贴使其低于自由市场的价格。例如公共交通价格的下调,可以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私人汽车。可以运用非线性定价策略,利用差价来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通过建立严格而统一的规章制度以及税收和补贴政策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就可以在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的同时,实现高效、持续及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决定》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与1978年相比,如今每一个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没有人希望回到改革之前。然而,中国面临着许多遗留的老问题,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在一次分配中,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家庭消费水平低(由此导致高储蓄率);广泛存在着重复性和浪费性投资;对社会服务供应不足;缺乏一个可靠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安全体系;收入不平衡(存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个人之间)及日益暴露的不公平;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环境问题恶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有力;执法不严,执法尺度不一;外汇储备过量积累,威胁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第五,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是确保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基本条件。正确的管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免受外部干扰。中国国内总投资大多是来自国内的储蓄,而不是外国投资或者贷款。外国直接投资(FDI)不超过国内总投资的10%,这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比例。

对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过多的固定资产投资,将导致较大的经济起伏波动循环出现。这种过量投资是道德风险引起的,即因为投资者和企业都不用负担投资项目的失败所带来的经济后果。过量投资在经济繁荣时不可避免地导致饱和以及大量的损耗浪费,其结果是致使某一产业或行业萧条,从而导致频繁的大幅度波动。在这一过程中,资本的边际效率将受到损害。必须严格加强银行贷款的公正,才能抑制过量的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经济的稳定仍然要依靠保持稳定的(但不是固定的)汇率。稳定的汇率能促进国际劳动力分配。过于波动的汇率会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不稳定,并引起就业和收入的波动。中国应该将目标瞄准于总的收支平衡(例如为零),因此,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不应再继续增长。

第六,要确保长期的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优化配置有限资源,例如石油、淡水,并控制和监督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征税、补贴、收费和罚款来实现)。对待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都要一律严格按照法律和规定办事。无形资本的投资,如人力资源、研发(R&D)资本和商誉(建立品牌)的加强同样重要,因为它能加强有形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改善环境将有益于技术革新和商业化的革新。同时,必须加强保护知识产权。

第七,要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要按照《决定》要求,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确保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需要。

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普遍的社会基本保险应该由常规的国家税收来负责;

二要确保基本社会公益服务的健全,例如教育和医疗;

三要确保收入的公正和公平的分配,要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而不是均等的收入分配)。

四要增加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可使人们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再教育能力,最终从长远上维持生计。这些投资可以帮助减少分配上的不公平性,减少社会的长期支出,加强社会稳定性,增加经济增长的长期持久性。长远来看,教育被证明是减少贫穷和收入不公的最有效办法。全民义务中级教育应该成为一个目标。

第八,要保证司法公平公正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必依。

第九,要严厉打击腐败现象。第十,要减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虽然中国的所有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得益更大。据调查,最富有与最贫困的省份或地区之间的人均GDP的比率约为6:1甚至8:1。区域收入不平衡的加剧会导致混乱、不满及社会公益服务的恶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十一,增加农民收入。

总的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是光明的,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可以预期的。国内高储蓄意味着资本高积累。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供给意味着较低且稳定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并维持高资本边际生产率。通过教育上的投入,使劳动力升级,增加无形资本的投入,如加强研发和建立品牌,中国的经济将逐渐从依靠有形投资推动过渡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

从长远看,为了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高效廉洁的政府,保证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都有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