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时间:2022-12-11 04:56:00

导语: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深刻认识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和谐社会”具有三重属性。它是一种理论观念,具有普遍性,将得到全人类的共同赞赏与信仰。它也是一种奋斗目标,是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们普遍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它还是现在以及今后长时期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与对抗,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政策与法律带有全局性与根本性的一项指导方针。

和谐社会的对立面是“社会不和谐”,后者有其特定的含义。社会和谐不是说社会不能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都会存在种种矛盾。有四对基本矛盾是任何国家或任何社会形态的任何时期里都会存在的。一是不同人群之间因占有或实际享有社会财富多少而产生的矛盾(即贫富之间的矛盾);二是不同人群之间因信仰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三是社会公共秩序和个人思想与行为自由之间的矛盾;四是社会公共管理组织(包括以前的氏族组织和后来的国家组织)的应有权威同社会每个成员应是国家主人的矛盾。有些重要矛盾并非普遍存在,如种族或民族之间的矛盾,在种族或民族单一的国家里就没有。“社会不和谐”的特定含义是指:由于以上一些基本矛盾得不到合理的处置和正确解决,因而发生重大对抗,以致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人们的幸福、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那样一种社会状态。由此亦可看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和现实状态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这里所说“重大对抗”、“严重影响”,既是不确定的,因为“重大”、“严重”具有相对性,人们的认识与判断也有差异;但又是确定的,因为“对抗”、“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也可以就此形成某种共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和历史的范畴。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无论是在何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里,都有社会和谐与社会不和谐之分。但它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冲突是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它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出现以后的产物。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近期目标,也是长远目标。在我国当前及未来一个长时期里,主要应解决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协调发展。就社会主义未来的理想而言,它应该是一个人人自由、个个平等、大家富裕、彼此和谐的社会。

一个国家需要社会和谐,整个国际社会也需要和谐共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浩劫,虽然已成过去,但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在一些国家里,不同种族与宗教之间的对抗所造成的苦难触目惊心。霸权主义与要求国与国之间平等相处的矛盾令人十分担忧。和谐社会的概念与理想,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是息息相关的。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符合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与根本利益。

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客观的历史发展趋势,又需要人们为其实现而努力奋斗。随着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和谐社会的逐步实现勿容置疑。但人类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人们自由与自觉活动的产物。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牢固地树立起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坚定不移地将和谐社会的构建作为处理各种矛盾、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当代中国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古代中国社会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就历史文化传统而言,古代西方重“分”,古代中国重“合”,各有优劣。古代中国社会和谐的理想与追求,是我们今日可以继承发扬光大的优良文化传统之重要内容。在21世纪人类文明已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今天,我们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具有了完全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意义,也是解决现时代各种社会冲突与对抗的根本出路。

和谐社会是事物属性的本质特征。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千差万别。但是,大到整个宇宙,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国际社会,小到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同一事物诸多构成要素之间,不同事物相互之间,都处于彼此影响、制约和依存之中。在任何社会里,各种矛盾虽然普遍存在,但发展为对抗,并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旧的落后的某种社会关系,应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特定时期的特殊手段。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一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应当是一种常态。

和谐社会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社会要发展,文明要进步。这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为的过程。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客观内在根据是事物自身存在的“对立与统一”。其中矛盾是动力,同一、统一、和谐、协调也是动力,因为事物是彼此依存又相互制约与促进的。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也是它的必然归宿;而和谐社会的建构,又将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经济与社会只有得到全面而又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才有可能做到健康、平稳与持久,才能避免出现诸如贫富差距拉大,干群矛盾加剧,环境资源恶化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持久”,重点与难点在“协调”,这同和谐社会的要旨“和谐”,在理念上是完全相通的。

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又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可循,具有客观必然性。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看,它将经历一个从原始社会的和谐,经历阶级社会的各种尖锐对抗,而后进入未来理想社会的更高阶段的和谐。这是一个人类历史的“肯定—否定—肯定”的辩证过程,即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是因为和谐社会的实现同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和条件密不可分,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

和谐社会是人类理想的共同追求。从古代的世界大同理想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它们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这一价值追求深深地扎根于人性之中。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的政治理想,正义、人道、宽容、诚信的伦理观念,都是和谐社会这一理想目标的思想与道德基础,而所有这些都源自人性。人有共同的人性,否则人将不成其为人,也就没有所谓“人类”这一崇高与伟大的称谓。正因为人有共同的美好的人性,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成为古往今来全人类共同的理想与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