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与评价原则

时间:2022-12-11 11:54:00

导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与评价原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与评价原则

和谐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自然和必然、实践活动目的性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统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是繁多因素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无论是自然中存在的大小、比例、平衡与对称关系的各种运动选择的物质,还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有形实体或无形精神文化,和谐无处不在,并且时时刻刻影响着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讲求和谐,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的社会,所追求的是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还因为倡导和谐社会具有以下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和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首先是一个整体的范畴。和谐除了具有因素和要素量上的差异外,还有质的对立或区别。社会制度不同,和谐的内涵也有所差别。和谐不能取消事物的矛盾斗争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它所体现的是事物对立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

(二)和谐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共同目标。世界是复杂的,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也不一样。但是就人类本身而言,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合规律的和谐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人类追求自然、社会与思维之间的更大和谐统一,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反映着人类社会综合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制度,更应体现和追求社会的和谐。

(三)和谐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和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和谐社会是客观事物诸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平衡紧密联系的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由于社会是一个涵盖面十分广泛的物资和非物质世界,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执政党的基本宗旨是“执政为民,和谐社会”。因此,评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一)客观公正的原则。所谓客观公正是现实物质世界现象的真实反映,它要求指标能够公正地再现社会现象的实际,从而为评价和谐社会实现的程度和水平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综合、全面性的原则。社会现象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地区、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得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呈现着不同的形式。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则是一致的。因此,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设置应当求大同,存小异,尽可能综合、全面地反映共性的社会现象,使指标体系尽可能地完善,以最大限度地能够满足不同地区、方面对和谐社会评价的要求。

(三)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范围大小的指标,质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水平和程度的指标。和谐社会的判定不是想当然的凭空想象,而是通过一定的真实数据客观进行的评价。由于不同的指标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社会现象的反映,而要对同一社会现象做出全面公正的判定,则必须对不同的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才能实现。因此,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遵循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又具体表现为货币、实物和劳动量三类指标,所以遵循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原则的实质体现的是货币量指标、实物量指标与劳动量指标并重的计量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社会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评价和谐社会的标准也会随着变化。而标准的变化总是在比较中实现的。因此,指标的可比性自然是和谐社会评价指标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可比性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时间和范围的可比性方面。尤其是对于价值指标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今天的一元钱与昨天或明天同一货币一元钱的价值是不相等的,其购买力也是不一样的。

(五)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和限定,是指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基本涵义是指和谐社会应当是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持续生存需要的,既能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民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民需要的发展原则。

(六)简明扼要的原则。即和谐社会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体现简明、清晰、扼要和概括的语言表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