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长期任务
时间:2022-12-10 05:47:00
导语:制度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长期任务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制度建设将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按照《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对实现2010年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具有直接的作用,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会随之更趋完善。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放到突出的地位,强调要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这六个方面的制度是: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建设的内容很具体、很明确。《决定》深化了对实现公平正义的认识,体现了创新精神,提升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境界。
完善各项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来观察,应当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提出的关系到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与战略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公平正义,制度是不能缺失的。历史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财物流动性很强,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没有制度保证,人们的物质利益、各种权利不可能得到有效承认和保护,各种利益冲突也没有稳妥的化解途径,对立和摩擦会变得很频繁,社会也不可能达到有序状态。很难想象,在工业化条件下,一个制度缺失的社会其运作是和谐的、社会结构是和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认识到制度的作用。制度是合理协调利益、处理社会矛盾、建立公平正义、建立社会诚信、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规则体系。有了制度,许多事务的处理就有章可循,也能使相关责任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也适应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要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也有新的要求。社会参与,能够使各利益群体的诉求通过规范有效的渠道进入决策层,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也会随之更加完善。
最大限度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需要良好的制度基础。改革已经持续二十八年,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在目前这个阶段,改革的难度加大了。我们既要继续推进改革,解决体制上的一些亟需攻克的难题,又要维护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两者不可偏废。不继续进行改革,会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积累下更多的社会问题;只关注改革的推进,忽略社会矛盾的化解,可能导致社会长期陷于动荡。现实生活中,由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比过去有所增多,有时候矛盾还比较尖锐。群众关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下岗失业、“三农问题”、城镇拆迁、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医疗服务、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处理得不好,极易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干群之间关系的紧张。着力解决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当正视现实、直面矛盾,并且去逐个化解具体矛盾,但是,我们更应当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因为完善的制度对于建立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长效机制更加重要。可以说,完善的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导轨,有助于将社会引入和谐状态。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建设开道。提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升华了我们党的治国思想,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稳定的平衡,也就是能够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目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亟待解决。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等方面,制度建设要大大加强,而且,所建立的制度应当行之有效,能够切实解决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制度建设将贯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度是制定出来的,它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制度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认识。真正能够充分发挥效应的制度,应当是与社会现实契合的。对要调整的对象认识得是否清楚,关系到所制定的制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实现预期目标。对制度所要调整的对象认识得全面、清楚,制度设计时所采用的方法就可能比较有效。但是,正确的认识不可能轻易形成,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改革实践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许多制度是经过实践中的探索,然后形成规则,最终上升为法律的。现在,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很多实践也许不必像以前那样在制度完全缺失的情况下进行,但是,总体看来,制度从初建到完善,仍然需要经历一个实践检验过程。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赖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社会有接受该项制度的社会基础。毫无疑问,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可以进一步推进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应看到,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是在为制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总体而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能走多远。因此,必须认识制度建设的长期性,要通过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的改革和创新,在当前,尤其应当及时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的改革是多方面的: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完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等,所有这些改革和创新,将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创造条件、提供基础。
制度的完善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很多,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诸多矛盾的解决,不可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制度“单打独斗”,而应当发挥制度群的作用,发挥制度的综合效应,解决一些大面积存在的社会问题,更是如此。而且,制度相互之间应当协调一致、不相冲突。为此,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跟踪社会的变化,精心地、持之以恒地进行制度建设,以使制度日趋完善,愈加精巧。
制度的设计必须顾及社会的承受能力,还要顾及实施制度所需支付的成本。所需支付的成本过高,社会未必能够承受,制度的作用就会变得很有限,社会管理乃至社会稳定也会由此而出现问题。这里有制度实施的物质条件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好的制度应当是具有实施条件和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的程度将制约制度完善的过程,持续的发展将提高制度实施所需成本的支付能力。
加强制度建设对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味着中国社会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转型,法制建设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决定》把法律制度放在制度建设的大格局中,强调了法律与其他制度相结合的综合效应,提升了法制建设的境界,开阔了法制建设的视野。六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为法制建设提出了多向度的任务,也为法制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氛围。六个方面制度建设的内容,在立法中都会有所反映,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会贯彻和落实到立法工作中。在具体立法过程中,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等理念将更加受到重视,民生问题会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立法主题,立法也将更注意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着眼于人们的利益、要求,诸多政策、制度会向弱势群体倾斜,将更关注从源头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制度建设将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加强制度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具体任务和目标。从法制建设的进程看,按照《决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对实现2010年建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具有直接的作用,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会随之更趋完善。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我国大规模的法制建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法制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法律已经逐步健全,相比之下,对社会领域的立法关注不够,还有不少相关的法律缺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领域的法制发展带来了机遇。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许多现在处理起来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将会因为法律的健全和完善而得到缓解,或者根本解决。
制度建设将完善司法体制机制,推进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建设,使司法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权益保障的坚实的防线。制度建设也将有效推动政府自身建设,通过明确政府职能、政务公开、公共财政透明、决策民主,有效降低政府运行成本、防治官员腐败,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真正做到廉洁、廉价、高效。
扩大有序的民主参与,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促进公民社会的形成,并逐步推进公共机构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民参与立法、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公共机构管理层“公权私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扩大有序的民主参与,有助于对公权力实行更为有效的制约。为此,《决定》把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放到了制度建设之首。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公民的民主权利还将扩大,并且将有更多的制度保证各项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已经逐渐制度化,但是,制度还应当更加健全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公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权利的行使,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行使。
- 上一篇: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 下一篇: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