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时间:2022-12-10 05:33:00

导语:法治: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法治: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决定》提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有其具体内涵,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完成,但都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上,以公平正义的法治为良好外部环境,以健全周详的法律制度进行内部规范,以法治加以有力促进,以法治作为可靠保障。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必然趋势与必要保障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进程中,无数思想家殚精竭虑、艰辛探索,提出过无数治理社会的观点、学说,设计过万千种推动社会前进的方案、蓝图,也实践过林林总总推进社会进步的策略、计划,所有弃法而治的观点、学说、方案、蓝图和策略、计划,无不以失败告终。

对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也都曾作过精心预测。我们饶有兴味地发现,不管他们的哲学世界观如何不同,不管他们的立场有何本质上的差异,也不管他们的方法论几乎完全对立,但对社会治理的必然趋势、必然归宿问题,他们的观点几乎惊人一致地相同或相近、相似,即大多以未来社会为法治社会。

纵观对人类社会的组织、管理与前进发展负有直接责任的政治家的全部表现,无论是标榜“礼治”、“德治”的奴隶制君主,还是宣扬“王道”、“教化”的封建制皇帝,抑或鼓吹精英为治、智力管理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们的政治实践无不都是软硬两手齐备,以硬为软的后盾,一旦软的失效便毫不手软地挺起硬的利剑。这硬的一手便是反映统治者意志、代表统治者利益、由他们制定的法律。更不用说直截了当明白宣示实行刑治、法治的政治家们了。总之,他们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法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性保障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结论之一便是:法治是社会治理与社会进步的必要保障。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与剥削制社会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法治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的法治也有本质的不同;但在缘法为治、以法治为社会运行的必要保障这一点上,是应当普天共识的。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当今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必须也必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对共同规律的任何偏离,都会带来损失甚至严重的危害。正因此,以法治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必然趋势与必要保障,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来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应当提高到能否建成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建成和谐社会、能否以较快的速度建成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中国共产党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带领全国人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道上前进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随后将之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又高瞻远瞩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首位。这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和新中国发展历程作精心总结基础上提出的英明决策。

20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斗,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建立红色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性胜利;20世纪的后50年,中国人民历尽困难、艰苦奋斗,改变了“一穷二白”,夺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战果。21世纪的前50年,中国人民将继续前进,夺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胜利。在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必定给革命队伍的团结、壮大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误伤成千上万的阶级兄弟和战友,当然谈不上什么和谐。只有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以法治促进与保障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才可能带来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因此,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作全方位、多渠道的努力,而首当其冲的是法治。只有依法为治,才能理清千头万绪的问题,才能公平正义地解决矛盾,才能达到人心齐一,和谐相处。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目标和主要任务,各有其具体内涵,需要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完成,但都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上,以公平正义的法治为良好外部环境,以健全周详的法律制度进行内部规范,以法治加以有力促进,以法治作为可靠保障。一言以蔽之,舍法治而外,所有的具体目标与主要任务,都不可能达到,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