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

时间:2022-12-10 05:12:00

导语: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决定》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

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前提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他说“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理论创新。

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五个着力点。《决定》提出,必须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这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的新认识。200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同志就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了这四个着力点,即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决定》提出了五个着力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决定》的第三至第七部分,对于如何落实这五个着力点,分别做出了具体部署。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总体要求。《决定》明确提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崭新的概括。此前,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决定》把这六个基本特征概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六个原则。《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项原则,涵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方针、工作动力、工作保证、工作条件、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牢牢把握好这些原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就不会走偏方向。

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目标体系。《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包括民主法制、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社会管理、创造活力、生态环境等9个方面。这是在党的重要文献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是这个目标体系是针对当前全党全国人民反映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二是这个目标体系是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制定的,是在社会发展方面达到全面小康的具体目标。三是这个目标体系有许多方面是新提出来的,有些目标比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得更加具体。

提出通过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决定》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要在民主、法律、司法、财政、分配和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第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决定》强调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表明我们党大大深化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也表明我们党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纳入了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中。

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在总结近年来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表明将把和谐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决定》着眼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全面、具体的部署。

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明确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责,强调要发挥社区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为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新变化,《决定》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也强调,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十六届六中全会同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的精神相一致,但在建立新型社会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上更为具体且富有新意。

提出“五大和谐”。充满活力、团结和睦,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党的正式文献中,这是第一次提出“五大和谐”,令人备感振奋。

强调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求各级党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扩大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在党的中央全会文献中是第一次提出,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同志《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党内和党外关系论述的继承与创新。

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定》指出,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相并列,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建设部署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部署的必然结果,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大发展。党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定》根据我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增加了“和谐”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人民的愿望,又体现了我们党随实践发展勇于理论创新的精神。